統御萬地的后土皇地祇

在道教神仙譜系中,后土被視為養育人類的大地母親,其信仰來源於人們對土地的崇拜。土地承載萬物,為人類精神和肉身的棲息之處,因此先民們對腳下的這片土地充滿了敬仰之情,由此而產生了“尊天親地”之情。 故而人們便將土地人格化成為地神,這就是土皇,也稱后土。后土為一位女性神祗,民間俗稱后土娘娘,職責是掌管陰陽造化、山川河嶽。在道教中,她的地位與西王母相同,都是先天真聖。

統御萬地的后土皇地祇

按照中國古代傳統觀念,以天為陽以地為陰,甲骨文的“後”字也作女人形狀。“土”則被解釋為,“吐也,能吐生萬物也”。在道教中,后土的地位更為尊崇,三清玉皇之下,位列“六御”,為一位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祗,尊號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道教賦予她以對天下萬民進行“尊天親地”、“教民善報”、“報本反始”的職能。

另在民間,后土的信仰也是最為普遍的。唐朝時期,神仙所居的天界有了細緻的劃分,天界被分為三十六天。按天地感應之說,上有三十六天,下則有三十六地。上有天帝,下則有後土。后土之下有三十六位土皇,他們負責掌管陰陽,化育大地,消除幽暗,指引神明。由此可見,后土之地位和信仰是極為顯赫的。在一些大型的齋醮法事中,道門在供奉三十六天帝的同時,也會供奉上三十六土皇的神位。

統御萬地的后土皇地祇

據《易經》、《禮記》等記載,宇宙有三才,天皇、地皇、人皇。由於偉大的“創世母親”女媧具有“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等美德和功勞,在商、周時期,她又被軒轅黃帝尊為“地皇”女媧,更進一步尊奉為“后土皇地祇”,即主司大地萬物的最高神祇,以對天下萬民進行教化。

史料記載,自唐代以來,隨著風水堪輿的流行,人們在動土、上樑、鎮宅、安宅、建橋、鋪路時,皆都要舉行禮謝“土皇”的齋儀,以祈求路橋暢通、家宅平安、降福消災。 至此,人們對於“土皇”的崇拜上升到一個“保平安”的高度。也正因為此,“土皇“的信仰得以在民間源遠流長,至今綿延。

皇地祇的祭祀規模最大,要屬山西萬榮縣的“后土祠”,祠廟位於萬榮縣寶鼎鄉廟前村北的一塊黃土高阜之上,中間是3楹,二層樓閣式建築,中開儀門,兩旁有側門。門內為一座架板式的過門戲樓;院內正面,立有一對近20米高的石刻旗杆,上面刻有“調元德普神恩遠,保赤功巍惠澤流”的楹聯;之後是並排的兩座坐南朝北的戲臺,與正門內的戲臺形成了“品”字形狀。

統御萬地的后土皇地祇

再前為坐落在臺基之上、面闊5楹的獻殿,然後就是供奉后土祠主神的媧皇后土聖母殿了:正殿中央,“媧皇后土聖母”神像端坐於高大的神龕之內,神龕兩側為一副長聯:“後配六合之天,至聖至尊,聖德自應崇代代;土為萬物之母,資生資育,世人所以稱娘娘”。每當人們走進這座巍峨、神聖的殿堂時,面對慈祥、神聖、莊嚴的“媧皇后土聖母”之際,心中都會不由得升起一份聖潔、崇敬的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