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御万地的后土皇地祇

在道教神仙谱系中,后土被视为养育人类的大地母亲,其信仰来源于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土地承载万物,为人类精神和肉身的栖息之处,因此先民们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充满了敬仰之情,由此而产生了“尊天亲地”之情。 故而人们便将土地人格化成为地神,这就是土皇,也称后土。后土为一位女性神祗,民间俗称后土娘娘,职责是掌管阴阳造化、山川河岳。在道教中,她的地位与西王母相同,都是先天真圣。

统御万地的后土皇地祇

按照中国古代传统观念,以天为阳以地为阴,甲骨文的“后”字也作女人形状。“土”则被解释为,“吐也,能吐生万物也”。在道教中,后土的地位更为尊崇,三清玉皇之下,位列“六御”,为一位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祗,尊号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道教赋予她以对天下万民进行“尊天亲地”、“教民善报”、“报本反始”的职能。

另在民间,后土的信仰也是最为普遍的。唐朝时期,神仙所居的天界有了细致的划分,天界被分为三十六天。按天地感应之说,上有三十六天,下则有三十六地。上有天帝,下则有后土。后土之下有三十六位土皇,他们负责掌管阴阳,化育大地,消除幽暗,指引神明。由此可见,后土之地位和信仰是极为显赫的。在一些大型的斋醮法事中,道门在供奉三十六天帝的同时,也会供奉上三十六土皇的神位。

统御万地的后土皇地祇

据《易经》、《礼记》等记载,宇宙有三才,天皇、地皇、人皇。由于伟大的“创世母亲”女娲具有“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等美德和功劳,在商、周时期,她又被轩辕黄帝尊为“地皇”女娲,更进一步尊奉为“后土皇地祇”,即主司大地万物的最高神祇,以对天下万民进行教化。

史料记载,自唐代以来,随着风水堪舆的流行,人们在动土、上梁、镇宅、安宅、建桥、铺路时,皆都要举行礼谢“土皇”的斋仪,以祈求路桥畅通、家宅平安、降福消灾。 至此,人们对于“土皇”的崇拜上升到一个“保平安”的高度。也正因为此,“土皇“的信仰得以在民间源远流长,至今绵延。

皇地祇的祭祀规模最大,要属山西万荣县的“后土祠”,祠庙位于万荣县宝鼎乡庙前村北的一块黄土高阜之上,中间是3楹,二层楼阁式建筑,中开仪门,两旁有侧门。门内为一座架板式的过门戏楼;院内正面,立有一对近20米高的石刻旗杆,上面刻有“调元德普神恩远,保赤功巍惠泽流”的楹联;之后是并排的两座坐南朝北的戏台,与正门内的戏台形成了“品”字形状。

统御万地的后土皇地祇

再前为坐落在台基之上、面阔5楹的献殿,然后就是供奉后土祠主神的娲皇后土圣母殿了:正殿中央,“娲皇后土圣母”神像端坐于高大的神龛之内,神龛两侧为一副长联:“后配六合之天,至圣至尊,圣德自应崇代代;土为万物之母,资生资育,世人所以称娘娘”。每当人们走进这座巍峨、神圣的殿堂时,面对慈祥、神圣、庄严的“娲皇后土圣母”之际,心中都会不由得升起一份圣洁、崇敬的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