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大叔的禮包——《六四協定》給人民海軍帶來了什麼樣的軍艦?

有償購買部分:

07型驅逐艦

約大叔的禮包——《六四協定》給人民海軍帶來了什麼樣的軍艦?

“鞍山”1936年9月15日開工,1939年4月6日下水,1954年10月26日成軍

“撫順”1936年5月5日開工,1940年4月29日下水,1954年10月26日成軍

“長春”1939年下水,1955年6月28日成軍

“吉林”/“太原”1936年8月23日開工,1939年9月29日下水,1955年6月28日成軍

制 造 廠:

蘇聯尼古拉耶夫斯克造船廠(負責船體分段)

蘇聯共青城阿穆爾河造船廠(負責最後舾裝)

蘇聯海參崴達爾扎沃德修船廠(負責最後舾裝)

約大叔的禮包——《六四協定》給人民海軍帶來了什麼樣的軍艦?

1953年6月4日,為儘快提升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技術裝備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簽訂《關於向中國海軍交貨和關於在軍艦建造方面對中國給予技術援助的協定》(簡稱《六四協定》),該型軍艦就是《六四協定》中向蘇聯訂購的海軍軍艦,屬於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建造的“7”型艦隊雷擊艦,由蘇聯海軍從其太平洋艦隊的現役軍艦中挑選出售給中國。1954年10月13日,第一批2艘由蘇聯海軍人員駕駛,抵達山東青島大港三號碼頭,原為蘇聯海軍的“凜冽”(Рекордный)、“劇烈”(Резкий),以兩艦為裝備基礎,10月25日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驅逐艦大隊,成為人民海軍的第一支驅逐艦部隊,10月26日正式舉行兩艦的交接、命名典禮,分別更名“鞍山”“撫順”,舷號“301”“302”。第二批兩艘原為蘇聯海軍的“果敢”(Решительнвй)、“勤懇”(Ретивый),1955年6月28日由蘇聯海軍駛抵青島交付,7月6日命名為“長春”“太原”(原定為“吉林”),舷號“303”“304”,也編入驅逐艦大隊。該型4艦入役後,1956年番號調整為驅逐艦51大隊。由於戰力較優,該型四艦是人民解放軍海軍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主力艦,被暱稱為“四大金剛”,經常出現於重大軍事演習、校閱等場合。四艦中,“撫順”艦於1989年最先退役,出售拆解。“長春”艦於1990年8月退役,後作為山東省乳山市銀灘風景區的觀光物,退役之前在青島參加了電視劇《北洋水師》的拍攝,飾演“定遠”等歷史軍艦。“太原”艦於1991年9月19日退役,被大連艦艇學院保留為泊港教學平臺,更名“青島”,停泊於大連老虎灘。“鞍山”艦於1992年4月24日退役,轉交青島中國海軍博物館作為紀念艦陳列。

約大叔的禮包——《六四協定》給人民海軍帶來了什麼樣的軍艦?

排 水 量:1660/2040噸(標準/滿載)

主 尺 度:112.8米×10.2米×4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GTZA-24透平蒸汽機、3座水管鍋爐,48000馬力

航 速:32節(最大)

續 航 力:2670海里/19節

武 備:蘇制Б-13型130毫米單管艦炮4門,蘇制Б-2ЛМ型37毫米雙聯裝機關炮4座,39-Ю型533mm三聯裝魚雷發射管2具,БМБ-2深水炸彈炮2具,深彈/水雷投放軌2條(接收時狀態)。

122БИС型獵潛艇

約大叔的禮包——《六四協定》給人民海軍帶來了什麼樣的軍艦?

“德州”“膠州”“常州”“通州”“溫州”“泰州”1954至1955年成軍

制 造 廠:蘇聯澤列諾多爾斯克第340造船廠

該型軍艦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設計、建造的第一代大型反潛護衛艇,北約代號為“喀琅施塔得”級,除具備發射深水炸彈等反潛作戰能力外,還因火力較強、航速較高,可以執行近海巡邏、護漁等任務,屬於一種多用途的巡防軍艦。1953年,中國和蘇聯簽訂《六四協定》,引進生產該型軍艦,即“6604”型。與此同時,中國另直接向蘇聯購買6艘該型軍艦,1955年7月在青島交付成軍,分別命名“德州”“膠州”“常州”“通州”“溫州”“泰州”,舷號“611”“612”“613”“614”“615”“616”,7月12日組建為驅潛艦大隊(番號後改為獵潛艇71大隊),是海軍青島基地裝備的第一代獵潛艇(“德州”“常州”艇於1957年8月調入旅順基地護衛艦7大隊)。

排 水 量:325噸(滿載)

主 尺 度:52.24米×6.48米×2.28米(全長、最大寬、吃水)

動 力:3座GM12-278A柴油機、3600馬力

航 速:20節(最大)

續 航 力:3000海里/8.5節

武 備:蘇制90-K85毫米炮1門,70-K37毫米炮2門,12.7毫米雙聯裝機槍2座,RBU-1200型五聯裝火箭深彈發射炮2座、大型深彈發射炮2座、深彈拋射架2座、水雷佈設軌道2條。

無償引進部分:總共六種艦艇的全套圖紙以及製造材料和武器設備。

6601型護衛艦

約大叔的禮包——《六四協定》給人民海軍帶來了什麼樣的軍艦?

該型軍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自造的第一型排水量超過千噸的水面作戰艦艇,屬於蘇聯“里加”級護衛艦。

1953年6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簽訂《六四協定》,其中約定蘇聯向中國提供建造4艘“里加”級護衛艦所需的全部技術資料和艦材、技術裝備(這就是為什麼該級只造四艘的原因——只給了四艘的“板件”),此後蘇聯派出由“里加”級總設計師為首的6人技術顧問團隊抵達中國,協助培訓艦船工程技術人員,和協助指導建造,以蘇聯提供的4艘“里加”級材料而建造的即該型軍艦,中國稱為“6601”型,或簡稱“01”型,北約代號為“成都”級。

約大叔的禮包——《六四協定》給人民海軍帶來了什麼樣的軍艦?

該型四艦從1955年起在上海滬東造船廠陸續建造,生產代號分別01-Б1、01-Б2、01-Б3、01-Б4,該型軍艦的技術引進和建造,使新中國的艦船工業人員獲得了寶貴的學習蘇聯先進設計、建造技術的機會。四艦建成交付後,分別命名為“昆明”“成都”“貴陽”“衡陽”,舷號“205”“206”“207”“208”,裝備人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編為護衛艦18大隊,隸屬護航艦6支隊,由於火力較強、電子裝備先進,是20世紀5、60年代東海艦隊的主力艦型之一。1964年7月11日,該型的“衡陽”艦作為指揮艦,在江蘇呂泗港以東海域擊傷俘虜了臺灣當局的特務輸送船“滿慶盛”(因受傷過重,12日清晨於拖航中沉沒),並指揮僚艦“沙家店”擊沉了另一艘輸送船“滿慶升”。

該型艦在1971至1972年陸續實施現代化改裝,拆除原有的魚雷發射管,換裝“上游一號”反艦導彈發射裝置,成為人民海軍最早的導彈護衛艦。1974年1月19日,中越西沙海戰爆發,南海方向局勢緊張,護衛艦18大隊於1月20日被緊急調派從浙江舟山南下,冒險穿越臺灣海峽前往廣東湛江,加強南海艦隊的戰力,此後一直編在南海艦隊,隸屬驅逐艦9支隊,長期執行南海的巡航等任務。該型之中的“貴陽”“衡陽”與臺灣地區海軍的“陽”字驅逐艦同名,1986年8月1日被改換艦名,“貴陽”“衡陽”分別更名為“憑祥”“西昌”。

1992年4月24日,該型的首艦“昆明”號最先退役,此後“西昌”艦於1993年、“成都”艦於1994年、“憑祥”艦於1995年,依次退役。

約大叔的禮包——《六四協定》給人民海軍帶來了什麼樣的軍艦?

排 水 量:1226噸(正常)

主 尺 度:91.58米×10.2米×2.93米(全長、型寬、吃水)

動 力:2座TB9透平蒸汽機、2座KBГ57/28鍋爐,20000馬力

航 速:28節

續 航 力:2000海里/14節

武 備:蘇制Б-34-УСМА型100毫米炮3門,B-11M型37毫米雙聯裝機關炮2座,TTA-53-50三聯裝魚雷發射管1具,MБУ-600二十四聯深彈發射炮1具、БMБ-2大型深彈發射炮4座,450型深彈發射裝置4座,深彈拋射架2座

6602型大型魚雷快艇

約大叔的禮包——《六四協定》給人民海軍帶來了什麼樣的軍艦?

該型魚雷艇是中國根據和蘇聯簽訂的《六四協定》引進生產的蘇聯183K型魚雷艇,為滑行艇型,木殼艇體,西方稱為P-6型魚雷艇,由蘇聯提供全套設計資料和部分零件,並派出專家指導建造,中國代號“6602”型。

該型艇在1955年起分別由蕪湖造船廠和廣州造船廠建造,總計約建成63艘。1957年,周恩來總理在青島校閱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艇部隊時,曾乘坐該型艇閱艦。1958年9月20日,國家主席毛澤東視察蕪湖造船廠時,親自乘坐該廠剛建成的該型“227”號魚雷艇在長江試航,後1969年該艇曾被授予“58-920”榮譽舷號。

1965年11月14日,海軍東海艦隊魚雷快艇6支隊31大隊所屬的該型魚雷艇在福建崇武以東海面出擊,參與擊沉了國民黨海軍的“臨淮”號掃雷艦,取得了該型魚雷艇歷史上的重要戰績。

該型魚雷艇服役至20世紀80年代全部退役,青島中國海軍博物館收藏、展示有該型中曾在1957年作為周恩來檢閱艦艇部隊座艇的“245”艇。

排 水 量:67.5噸

主 尺 度:25.05米×6.06米×1.37米(長、寬、吃水)

動 力:4座M50Ф1柴油機,4800馬力

航 速:43節

武 備: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具,蘇制2M3型25毫米雙聯裝機關炮2座。

6603型中型常規潛艇

約大叔的禮包——《六四協定》給人民海軍帶來了什麼樣的軍艦?

該型原為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建造的“613”型潛艇,北約稱為“威士忌”級,簡稱“W”級,1954年中國和蘇聯簽訂的《六四協定》中約定引進建造,中國代號“6603”,簡稱“03”型,是中國建造的第一型常規動力潛艇。

該型潛艇於1955年開工,首制艇在江南造船廠建造,1956年1月10日國家主席毛澤東曾視察該艇,該艇命名“新中國15號”,舷號“115”,後該艇曾改用“56-110”榮譽舷號。

總計該型潛艇交付人民解放軍海軍的共有21艘,至20世紀90年代全部退出現役。除此外還向朝鮮、阿爾巴尼亞、巴基斯坦、埃及、孟加拉國各出口4艘。該型艇是中國批量建造的第一型潛艇,為中國潛艇的設計、製造工作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排 水 量:1050/1350噸(水上/水下)

主 尺 度:75.2米×6.3米×4.3米(型長、型寬、正常吃水)

最大潛深:200米

動 力:2座柴油機,4000馬力;2座電動機,2500馬力

航 速:18/13節(水上/水下最大航速)

自 持 力:40晝夜

武 備:533毫米魚雷發射管6具(首4尾2,備雷12枚)

6604型獵潛艇

約大叔的禮包——《六四協定》給人民海軍帶來了什麼樣的軍艦?

該型艇屬於蘇聯海軍122БИС型大型獵潛艇的授權生產型。1953年中蘇兩國簽訂的《六四協定》中約定蘇聯向中國轉讓該型艇的全套技術資料和部分裝備,並派出專家團到中國具體培訓、指導建造,1955年至1956年,由上海求新造船廠和大連造船廠駐廣州404工程處分別建造,共建成14艘(艇體比122型稍短),是人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裝備的第一代反潛護衛艇。

其中,大連造船廠駐廣州404工程處建成6艘,即“錦州”“揚州”“蘇州”“瀘州”“贛州”“株州”,編為獵潛艇73大隊,舷號“271”“272”“273”“274”“275”“276”(前4艘艇原曾使用舷號“3-103”“3-113”“3-123”“3-153”),20世紀70年代後改舷號“651”“652”“653”“654”“655”“656”。

因為數量較多,火力強,且巡邏區域較炮艇更大,該型艇在20世紀50至70年代,是人民解放軍海軍海上巡防的主力之一,表現相當活躍。1962年11月29日,南海艦隊所屬“揚州”號獵潛艇與其他艦艇配合,在上川島附近海面擊沉了臺灣地區“協進8”號特工運輸船。1964年7月12日,“揚州”號擊沉了特務輸送船“大金l”號,“瀘州”號擊沉了特務輸送船“大金2”號。

排 水 量:319.6噸(正常)

主 尺 度:49.5米×6.2米×2.2米(全長、最大寬、吃水)

動 力:3座9Д型柴油機、3300馬力

航 速:18.8-19節(最大)

續 航 力:3000海里/12節

武 備:蘇制90-K型85毫米炮1門,70-K型37毫米炮2門,12.7毫米雙聯裝機槍2座,RBU-1200型五聯裝火箭深彈發射炮2座、大型深彈發射炮2座、深彈拋射架2座、水雷佈設軌道2條

6605型基地掃雷艦

約大叔的禮包——《六四協定》給人民海軍帶來了什麼樣的軍艦?

該型掃雷艦屬於蘇聯海軍的“254K”型,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參考德國“M”型掃雷艦而研發的“254”型(西方稱為“T43”級)的升級型,加裝了導航雷達和新式掃雷具,於1948年定型。

1953年中蘇兩國簽訂《六四協定》時從蘇聯引進,共購買建造4艘軍艦用的材料、設備,由武昌造船廠建造,1956至1957年陸續交付人民解放軍海軍部隊,分別命名為“長辛店”“清風店”“周口店”“沙家店”,舷號“1”“2”“3”“4”,隸屬東海艦隊掃雷艦9大隊,後舷號曾改為“531”“532”“533”“534”,最終定為“825”“826”“827”“828”。

除此外,1954年中蘇兩國簽訂《中蘇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協定》,蘇聯將其海軍駐泊旅順口的2艘“254K”型掃雷艦無償移交給人民解放軍海軍,稱為“43”“45”,後被命名為“石家莊”、“臺兒莊”號,列編北海艦隊掃雷艦5大隊(後調整至掃雷艦11大隊)。

該型掃雷艦除了執行掃雷任務外,還曾參加執行海上巡邏等任務。1964年7月11日,該型的“長辛店”“沙家店”艦與護衛艦“長沙”“衡陽”配合,在江蘇呂泗港以東海域截擊臺灣地區特務輸送船,“沙家店”艦進行兩輪射擊後,擊沉了“滿慶升”號,創造了掃雷艦獲得海戰戰果的歷史。

排 水 量:569噸(滿載)

主 尺 度:58米×8.5米×2.24米(全長、型寬、吃水)

動 力:2座9Д柴油機,雙軸,2200馬力

航 速:14節(最大)

武 備:蘇制B11型37毫米雙聯機關炮2座,12.7毫米雙聯裝機槍4座,深彈發射炮2座,大型深彈10枚。

6610型基地掃雷艦

約大叔的禮包——《六四協定》給人民海軍帶來了什麼樣的軍艦?

該型屬於蘇聯“254M”型掃雷艦,是在“254K”的設計基礎上所衍生出的改進型,增強了火力、掃雷能力等多項技戰術指標,採用新穎的變距螺旋槳,於1953年定型,中國在1954年通過《六四協定》和“254K”型掃雷艦一起引進,設計代號稱為“6610”。

根據《六四協定》的規定,中國從蘇聯首先引進建造5艘該型軍艦所用的材料、設備,由武昌造船廠建造。隨後,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在蘇聯原始設計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的修改,產生了適應南海海域使用的“南海方案”型、適應東海區域使用的“東海方案”型、徹底國產化的“中國化”型等多種改型,並衍生出了水聲研究船。其中國產化定型之後建造的該型軍艦稱為“10”型,以示和“6610”的區別。

該型掃雷艦建造數量多,而且不斷進行優化改良,在人民解放軍海軍中服役時間長,從20世紀50年代直至21世紀初,在人民解放軍海軍序列中都能見到該型軍艦的身影。該型軍艦因為火力較強,還時常被用於海上巡邏,扮演類似巡防艦的角色。1974年1月19日,南海艦隊的該型“396”“389”艦在西沙永樂群島與獵潛艇相互配合,對侵入中國海域的南越軍艦實施攔阻和反擊,成為人民解放軍海軍歷史上的經典戰例。

該型軍艦在21世紀後陸續退役,河南周口國防教育園有該型的後期型(“10”型)軍艦陳列展示。

約大叔的禮包——《六四協定》給人民海軍帶來了什麼樣的軍艦?

排 水 量:600噸(滿載)

主 尺 度:59.05米×8.5米×2.24米(全長、型寬、吃水)

動 力:2座9ДM柴油機,雙軸,2200馬力

航 速:15節(最大)

武 備:蘇制B11型37毫米雙聯機關炮2座(“南海方案”為蘇制90-K型85毫米炮1門、蘇制B11型37毫米雙聯機關炮1座),蘇制2M3型25毫米雙聯裝機關炮2座,14.5毫米雙聯裝機槍2座,深彈發射炮2座,大型深彈10枚。

附錄:《六四協定》始末

1953年6月4日,為儘快提升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技術裝備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簽訂《關於向中國海軍交貨和關於在軍艦建造方面對中國給予技術援助的協定》(簡稱《六四協定》)。

“六四”協定主要是明確了蘇聯政府為中國海軍五年建設計劃前兩年的供貨。這項協定有3個附件:一是關於三年內(1953年至1955年)供應的成品艦艇、武器和其他物資;二是關於1955年前應提供的半成品艦艇及艦船材料;三是關於供應的艦船技術資料,及蘇方派遣專家來華和代為培訓中方研究生。按照附件一,蘇聯政府保證在1953年至1955年內交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各類艦艇(成品)32艘(合計1.45萬噸),各種飛機148架,機場地面設備車67輛,各種火炮150門,魚雷、水雷、深水炸彈、各種炮彈,觀測、通信、航保、防化、防救等各類配套設備器材若干(具體數目從略);按照附件二,交付各類成套造艦材料(又稱“半成品艦艇”)由中國船廠裝制的艦艇49艘(合計1.35萬噸);按照附件三,蘇聯方面無償轉讓中國方面製造艦艇技術圖表和工作圖表,以及生產水雷、安裝火炮等技術文件。蘇方將在1954年至1955年內派遣不少於150名專家到中國,以資在中國工廠建造艦艇方面給予技術援助。協定還規定,供貨價值的三分之一由中國方面交付現款,三分之二用蘇聯提供的貸款償付。

根據《六四協定》,蘇聯政府將於1953年至1955年內,移交在中國建造的6種艦艇的全套器材設備及圖紙資料,計有50型護衛艦4套(代號6601)、183大型魚雷快艇24套(代號6602)、613中型潛艇3套(代號6603)、122БИС獵潛艇4套(代號6604)、254К基地掃雷艦4套(代號6605)、151江河掃雷艇10套(代號6606)。後來因海軍在自行研製的50噸炮艇和53甲、54甲炮艇上已加裝了蘇聯的小型掃雷具,又根據當時海軍“空、潛、快”的方針,擬將有限的外匯用以追加其他艦艇,故而“6606”艇僅來了圖紙,並未向蘇提出訂貨和建造。1956年5月,蘇聯又提供了254М基地掃雷艦(6605艦的改進型)的圖紙資料和器材設備。因此,《六四協定》轉讓製造艦艇實際上仍為6種型號,只是內容有了改變。蘇聯轉讓這些艦艇的資料、圖紙基本上是免費的,協定規定無償地給予中國建造軍艦和生產水雷的轉讓製造權,而根據協定3號附件提供的圖紙資料,僅收取複製費和運費。同時,蘇聯政府還將於1954年至1955年內,派遣為數150人以內的蘇聯專家來華給予技術援助,並接受為數100人以內的中國造船人員到蘇聯工廠進行培訓。

《六四協定》很快得到落實。隨著各項技術組織措施的逐步落實及圖紙資料和器材設備的陸續到貨,蘇聯政府按照協定於1954年11月起派出了技術援助委員會。委員會在華期間先後共有288位專家,分別來自蘇聯造船工業部和其他部門的32個工廠、5個電氣安裝公司、12箇中央設計院、8個科學研究院和海軍。其中,委員會領導4人、艦艇設計專家30人、建造工藝專家136人、安裝調試專家44人、工廠設計與基建專家16人、交船驗收專家58人。按工作性質和分級原則,委員會及其下屬的各專家組由相應的中方機構和人員與之對口配合。委員會主席祖鮑夫和副主席依伏奇金對口配合船舶工業管理局,實施全面領導。委員會副主席米金對口船廠基建設計機構,指導各工廠的改造和基建。委員會副主席塔蓋葉夫則對口配合產品設計分處,直接領導各產品設計專家組。各產品設計專家組對口產品設計分處相應的產品科,各工廠專家組對口配合廠長和總建造師等。除安裝調試和交貨專家輪流到各工廠進行調試和協助交船驗收外,各產品的設計專家組和工廠建造專家組分別固定常駐產品設計分處和各建造工廠。

在轉讓製造中,蘇聯專家在下列方面給予了技術援助:

(1)對有關全面性的或特別重要的技術組織問題向局領導提出書面建議。

(2)指導編制造船工業長遠計劃,協助組織有關工業部門供應為艦艇配套的機電設備。

(3)對有關產品設計或建造中重要的技術問題、生產組織、工藝規程等向設計分處和工廠領導或與其配合的中方人員提出書面建議。

(4)向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軍代表、工人講解設計、工藝圖紙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