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 LED 還缺品牌大廠臨門一腳

Mini LED 和 Micro LED 為顯示器產業帶來一個新機會,因為更好的顯示效果,有利於 TFT LCD 或新型態顯示技術與 OLED 競爭。不過,目前 Mini LED 應用仍侷限在高端市場、尚未普及,而 Micro LED 則還有技術瓶頸需要克服。主因是這些先進技術從研發到應用還有許多細節需要調整,有待品牌大廠導入後加速整合。

目前最能影響產業發展動向的品牌大廠,首推蘋果(Apple)、三星(Samsung)、LG 樂金,以及中國快速崛起的華為等。

雖然蘋果的LED 供應商向來是以日亞等日系廠商為主,而三星近年來LED 不少訂單都交給中國三安光電,LG 的LED 則大多委託中國廠商生產,相對中國品牌廠更是積極扶植在地供應商,整體看來,品牌大廠的LED 供應鏈似有綁定趨勢。

不過,由於Mini LED / Micro LED 還是非常新的技術,而臺灣的顯示器和LED 產業發展數十年,基礎相當深厚,在新技術發產初期具有先發優勢,因此現階段要打入品牌大廠供應鏈,並非完全沒有機會。

外傳蘋果就可能在 2019 年下半年從 iMAC 開始導入 Mini LED 背光設計。儘管初期Mini LED 主力供應商仍是日亞,但規劃在2020 年第四季到2021 年上半年將陸續推出的新款iPad 及部分尺寸MacBook,若擴大采用Mini LED 背光技術,則臺灣LED 龍頭晶電可能有機會打入蘋果供應鏈。

若蘋果考慮採用日系廠商以外的 LED 供應商,除了晶電之外,其實臺灣也有其他廠商在 Mini LED 和 Micro LED 方面別具優勢,例如鴻海集團。

TrendForce 研究協理儲於超認為,長期來講,Mini LED 還是 Micro LED 這些新技術都需要持續不斷精進並降低成本,才有辦法進入主流消費市場。如果只是聚焦在高階應用產品,出貨量就少、成本下不來。但是現在的困難點就是很多設計環節都需要去微調,生產製程也需要細部改善,甚至設備可能需要新的資本支出。

因此,若品牌大廠或是系統大廠願意積極投入整合供應鏈的工作,對於整個供應鏈將有加分作用,有助於 Mini LED 及 Micro LED 技術加速開展。根據預測,Mini LED 背光滲透率在 2019 年可能還非常低,大約到 2023 年之後,有機會來到 1 成以上。

封面圖源:拍信網

延伸閱讀

★ 猛追韓廠!BOE可彎曲OLED產量料年內超越LGD

★ 鴻海將在印度建新產線,蘋果秋季開始生產新款 iPhone

★ 宏碁拼電競筆電 今年挑戰泛亞3國第一

★ 鴻海美國威州廠 不排除佈局OLED或Micro LED

想知道更多資訊?點擊閱讀原文,前往WitsView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