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放下架子是一種修養和智慧

观点︱放下架子是一种修养和智慧

观点︱放下架子是一种修养和智慧

哲夫

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宜昌許家衝村考察時,看見一排洗衣池,很自然地拿起棒槌幫群眾捶洗衣服。這類親民行為,在習近平總書記調研視察中多次出現:在甘肅蘭州,他為養老餐廳裡一位七旬老人親自端飯;在軍營飯桌上,他給年輕戰士夾菜;在四川蘆山地震安置點帳篷內,他捧起一歲半的小男孩親吻;在武漢,他在大雨中挽起褲腿撐傘視察;在海南,他高興地戴上黎族群眾遞上的斗笠;他還和村民一起打餈粑、炸年糕……

自然、親和、樸實,沒有一點官架子,沒有絲毫矯揉造作!

習近平總書記的親民舉止,源於對執政為民理念的深刻把握、模範踐行,源於知群眾、懂群眾、愛群眾,源於與基層群眾共同生活的經歷,也源於其革命家庭的良好薰陶。

1955年11月,習仲勳同志前往革命老區井岡山視察,途中開道的警車不時鳴響警笛,警衛人員也不時從車上伸出兩面紅旗左右揮動,讓過往車輛讓道。習仲勳同志見狀十分不滿。他說:“怎麼能這樣呢?這樣會嚇著群眾,也可能把來往的車輛擠到溝裡去。不要為了保證我們趕路,影響老百姓的正常通行!”他還說:“車上坐的不是老爺,不要動輒八面威風。我們是來給老區百姓辦事的,不能給他們添麻煩!”後來車隊再也沒出現“鳴鑼開道”的情景,習仲勳同志這才露出寬慰的笑容。

心裡裝著群眾、想著群眾、惦記著群眾,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公僕,是為人民辦事的,自然就不會在群眾面前耍威風、擺架子,自然就會對人民親和、親近。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一旦當上了領導,就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一種優越感、權威感,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有意無意地就顯現出官架子:說話拿調子、走路踱步子;對同志盛氣凌人、對下屬常批評指責;出行講排場、吃喝要侍候;有的雖然外表平和,但內心深處隱藏著一副官架子。

擺架子,要麼是虛榮心作怪,為自己撐面子;要麼是怕別人不服,虛張聲勢;要麼是沒有真才實學,只能擺架子嚇唬人。

愛擺架子的領導幹部,從根本上講,還是缺乏對權力的正確認識,缺乏對自身角色的清醒認知。官員與群眾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手中掌握一定的權力。但權力是人民給的。因為權力不可能由全體公民共同行使,民眾將權力委託給政府,再由政府配置給各級官員。官員手中的權力只是代為行使,而且,每個官員的權力都有一定的邊界和限定,不能隨意越界。

一些官員常常忘記了自己也是一名普通群眾,忘記了權力是人民給的。一旦手中掌握了權力,便自覺高人一等、飄飄然。

架子是端起來了,形象卻落下去了。官架子就像一堵無形的牆,橫在幹群之間。擺架子的領導,群眾遠離,基層反感,最終只會成為孤家寡人。

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沒有官架子的領導,更容易得到群眾的認可,更容易融入基層、廣納群言、瞭解實情,更容易從群眾中吸取智慧和力量,成就一番事業。

放下架子,是一種姿態、一種風度,也是一種修養、一種品格,更是一種智慧、一種胸襟。

領導幹部不僅不能有官架子,還應該低調行事,看低一點自己。看低自己,就會覺得名利上已經得到很多了,就會產生滿足感;就會覺得能力上還有很多不足,從而激勵自己更加努力;就能保持清醒頂住誘惑,少些放縱多些約束。

春秋戰國時期,宋國的正考父在被任命為士時,低著頭走路;被任命為大夫時,彎下腰走路;被任命為卿時,身體伏在地上,沿著牆走路。雖然史料記載顯然有些誇張,但是正考父這種因居於高職高位,更加低調、謙虛、謹慎行事的行為,值得各級領導幹部認真思考領悟。

(作者系湖北省委政策雜誌社社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