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放下架子是一种修养和智慧

观点︱放下架子是一种修养和智慧

观点︱放下架子是一种修养和智慧

哲夫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宜昌许家冲村考察时,看见一排洗衣池,很自然地拿起棒槌帮群众捶洗衣服。这类亲民行为,在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视察中多次出现:在甘肃兰州,他为养老餐厅里一位七旬老人亲自端饭;在军营饭桌上,他给年轻战士夹菜;在四川芦山地震安置点帐篷内,他捧起一岁半的小男孩亲吻;在武汉,他在大雨中挽起裤腿撑伞视察;在海南,他高兴地戴上黎族群众递上的斗笠;他还和村民一起打糍粑、炸年糕……

自然、亲和、朴实,没有一点官架子,没有丝毫矫揉造作!

习近平总书记的亲民举止,源于对执政为民理念的深刻把握、模范践行,源于知群众、懂群众、爱群众,源于与基层群众共同生活的经历,也源于其革命家庭的良好熏陶。

1955年11月,习仲勋同志前往革命老区井冈山视察,途中开道的警车不时鸣响警笛,警卫人员也不时从车上伸出两面红旗左右挥动,让过往车辆让道。习仲勋同志见状十分不满。他说:“怎么能这样呢?这样会吓着群众,也可能把来往的车辆挤到沟里去。不要为了保证我们赶路,影响老百姓的正常通行!”他还说:“车上坐的不是老爷,不要动辄八面威风。我们是来给老区百姓办事的,不能给他们添麻烦!”后来车队再也没出现“鸣锣开道”的情景,习仲勋同志这才露出宽慰的笑容。

心里装着群众、想着群众、惦记着群众,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办事的,自然就不会在群众面前耍威风、摆架子,自然就会对人民亲和、亲近。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一旦当上了领导,就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优越感、权威感,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有意无意地就显现出官架子:说话拿调子、走路踱步子;对同志盛气凌人、对下属常批评指责;出行讲排场、吃喝要侍候;有的虽然外表平和,但内心深处隐藏着一副官架子。

摆架子,要么是虚荣心作怪,为自己撑面子;要么是怕别人不服,虚张声势;要么是没有真才实学,只能摆架子吓唬人。

爱摆架子的领导干部,从根本上讲,还是缺乏对权力的正确认识,缺乏对自身角色的清醒认知。官员与群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手中掌握一定的权力。但权力是人民给的。因为权力不可能由全体公民共同行使,民众将权力委托给政府,再由政府配置给各级官员。官员手中的权力只是代为行使,而且,每个官员的权力都有一定的边界和限定,不能随意越界。

一些官员常常忘记了自己也是一名普通群众,忘记了权力是人民给的。一旦手中掌握了权力,便自觉高人一等、飘飘然。

架子是端起来了,形象却落下去了。官架子就像一堵无形的墙,横在干群之间。摆架子的领导,群众远离,基层反感,最终只会成为孤家寡人。

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没有官架子的领导,更容易得到群众的认可,更容易融入基层、广纳群言、了解实情,更容易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成就一番事业。

放下架子,是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也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更是一种智慧、一种胸襟。

领导干部不仅不能有官架子,还应该低调行事,看低一点自己。看低自己,就会觉得名利上已经得到很多了,就会产生满足感;就会觉得能力上还有很多不足,从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就能保持清醒顶住诱惑,少些放纵多些约束。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正考父在被任命为士时,低着头走路;被任命为大夫时,弯下腰走路;被任命为卿时,身体伏在地上,沿着墙走路。虽然史料记载显然有些夸张,但是正考父这种因居于高职高位,更加低调、谦虚、谨慎行事的行为,值得各级领导干部认真思考领悟。

(作者系湖北省委政策杂志社社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