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皇帝劉秀為什麼不出名

劉秀(前5年-公元57年),東漢開國皇帝(諡號“光武”),東漢初期統一中原,平定隴、蜀,使中國社會從王莽時期的動亂中恢復,史稱“光武中興”。劉秀是劉邦九世孫,按照漢武帝的推恩令,漢朝劉氏諸侯勢力一代代消弱,到劉秀父親這一輩,只是當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了。劉秀9歲時父親去世,家道更加沒落,只好回到祖籍湖北棗陽舂陵種田,淪為平民百姓。王莽時期長安太學擴招,19歲的劉秀因此有機會在長安學習《尚書》,五年後王莽打壓劉氏皇族,劉秀只好中斷學業,再次回鄉務農,他種得一手好莊稼,不時倒賣點糧食,日子過得也挺好的。

22年劉秀與哥哥劉縯在舂陵起兵造反,25年劉秀稱帝。在此期間稱帝的還有劉玄、劉望,王郎、公孫述、劉盆子、盧芳,加上隴西豪強隗(kuí)囂,共計7個政權。與哥哥劉縯的外向型性格相比,劉秀顯得更穩重一些,在此後的14年的亂戰中,劉秀軍事才能凸顯,不管是衝鋒陷陣還是遙控指揮,劉秀都能在博弈之中選擇最優解,面對劉玄部將殺害哥哥劉縯的現實,劉秀深藏不露,面對“造訪”的馬援,劉秀以仁義處之。至公元36年,劉秀統一其它7個政權,史稱東漢。

平民劉秀作為皇家後裔,心中有經書,胸中有權謀,打仗很硬朗,做事很溫柔。劉秀與其他開國君主有明顯不同,與秦始皇相比,他不折騰;與漢高祖劉邦相比,他不流氓;與李淵相比,他不陰柔;與李世民相比,他不殘忍;與趙匡胤相比,他不虛偽;與朱元璋相比,他不殺功臣。

有人說劉秀是個完美的人,沒有人生汙點。他不計前仇寬恕殺害劉縯的朱鮪,待人寬厚不使用卸磨殺驢的手段,就算改變皇太子也沒有引來宮廷爭鬥,面對匈奴威脅力主裁兵休養生息,東漢社會因此取得長足進步,史稱“光武中興”。毛主席評價劉秀“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人常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劉秀是個例外,十年不鳴,一鳴驚人。他在家讀書,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轟轟烈烈,白手起家,創建了一個新的王朝。”縱觀各代史學家觀點,沒有不說劉秀好話的。

那麼問題來了,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相比,“好人皇帝”劉秀為什麼不那麼受人關注?在漢朝極其重視喪葬制度的背景下,劉秀墓為什麼那麼小,以至於現在人叫它“劉秀墳”?

在我看來,這都與劉秀的“完美”有關。歷史總是選擇性記憶那些有特點的皇帝,加上劉秀本人非常低調謙虛,不被關注也是自然。另一方面也與劉秀的“弱點”有關,劉秀儘管“完美”,但“好人皇帝”也消弱了皇權和國防,這使得東漢光武之後“好景不在”。在當時社會經濟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沒有高度的集中就沒有正常的發展,東漢後期外戚宦官腐敗大量存在,北方邊防受到嚴重威脅,內憂外患之際,不得不反思劉秀開國其實並無大的建樹,他只是平穩了當時的各種矛盾,並沒有開啟新的篇章。

好人難做,好人皇帝更難,評論好人皇帝更是難上加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