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 5G:美國的“酸檸檬”

【CSDN編者按】儘管特朗普不希望與中國科技公司開展業務,但美國公司卻無法生產出同樣的無線設備。雖然美國一直在圍堵華為,但是華為5G,卻的的確確在技術上領先美國。那麼,為什麼是中國?為什麼是華為?一起來看今天的文章。

華為 5G:美國的“酸檸檬”

作者 | Brian Fung

譯者 | 彎月

封圖 | CSDN付費下載自東方IC

出於安全問題的考慮,美國官員向盟友施壓,不讓他們使用中國科技巨頭華為的網絡設備,特朗普總統敦促美國公司加緊發展下一代高速、低延遲的無線服務,即5G。

然而,問題在於:幾乎沒有美國公司能夠製造出這項技術最重要的組件。

除了華為以外,美國沒有其他國外5G網絡設備供應商可以選擇,這愈發突出了華為日益增長的主導地位,如今華為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這不由得引發了特朗普政府內部的擔心,他們害怕由華為無線設備驅動的5G網絡可能會威脅到美國的安全。

此消彼長的鮮明對比

華為如日中天的發展勢頭與美國公司數年來在該市場節節敗退的局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Sprint和威瑞森等運營商已迅速為消費者推出了5G服務。但分析師估計,美國該行業所依賴的無線網絡設備仍然需要依賴國外的四家主要廠商:瑞典的愛立信,芬蘭的諾基亞以及中國的華為和中興,這四家廠商佔全球電信設備市場的三分之二。

一些美國科技巨頭(比如思科等)銷售的交換機和路由器則是運營商網絡最底層的設備。

雖然思科的規模很大,但他們在無線接入或無線基礎設施市場上並沒有競爭力,而這些無線基礎設施是蜂窩基站與智能手機和其他移動設備連接的關鍵。

英特爾高級副總裁Sandra Rivera(他負責指導5G芯片製造的戰略)表示:“如今,美國沒有能夠構建這些解決方案的無線接入設備提供商。”

隨著越來越多智能設備和電器連接到無線網絡,互聯網生態系統中的這一部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預計在未來幾年內,5G將塑造技術創新,為虛擬現實耳機和無人駕駛汽車等提供移動數據連接。

支持者稱,5G最終能夠支持的下載速度將高達每秒1000兆比特,大約比現在的4G標準快100倍。

全球範圍內5G設備的需求不斷增長,這更加凸顯了美國雖然在其他技術方面居於領先地位,但在無限網絡行業卻非常落後的窘態。

這說明曾經充滿活力的美國公司生態系統的衰落,這些公司以前曾與諾基亞和愛立信等公司有過合作。

而如今世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華為等中國企業的身上。華為的崛起觸及了西方網絡巨頭的利益,美國官員還為此掀起了一場全球運動,他們急於說服盟友,阻止中國設備進入他們的網絡。

在30年前,無線還處於初期階段,美國各大公司競相爭奪無限網絡的主導權。摩托羅拉和朗訊等公司是創新的源泉,他們積極地探索無線傳輸語音和數據的新方式。

例如,朗訊推出了碼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即CDMA),這是一種承諾提高無線運營商容量的移動技術。

但是,他們的命運在世紀之交開始下滑,因為他們未能跟上不斷變化的市場。

失勢與得勢

行業專家表示,隨著這些公司的衰落,美國沒有公司能夠填補這一空白,部分原因在於外國廠商的實力不斷增強,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在該業務領域生存需要巨大的規模。

Recon Analytics的電信分析師Roger Entner表示:“朗訊的隕落基本上是因為他們的核心業務隨著互聯網泡沫的破滅崩潰了,然而他們沒有足夠強大的無線實力來維持公司的運轉。而摩托羅拉失敗的原因只是因為他們的競爭力不夠,而其他供應商的經濟規模更大。”

摩托羅拉和朗訊的無線基礎設施業務很快分別被芬蘭的諾基亞和法國的阿爾卡特收購。

Entner表示,歐洲的公司贏得成功的原因在於,歐洲的無線基礎設施行業達成一致,他們開發了無線通信通用標準——GSM,所有歐洲電信廠商共享該標準。相比之下,北美的電信廠商則更為鬆散,運營商支持的網絡技術無法相互兼容。

以CDMA為例。該標準最初是為20世紀90年代的移動應用而開發的,在當時具有技術上的優勢,威瑞森等運營商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CDMA蜂窩基站提供的流量比其他標準都多。

但這項技術讓消費者覺得很頭疼,因為他們發現當他們從威瑞森切換到T-Mobile等GSM運行的網絡時,就必須換手機。

雖然美國採用的方法有助於更多的技術實驗和創新,但由於各個廠商競相制定標準導致市場分散,因此美國無線設備銷售商無法積累大量客戶群。

如今,諾基亞和愛立信是北美最大的電信網絡設備供應商,分別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三。去年這兩家公司分別獲得了250億美元的收入。

然而,華為超過了這兩家,近三十年來華為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

電信行業分析師兼諮詢公司Quadra Partners的聯合創始人Paul de Sa表示:“我認為西方公司低估了華為的實力。有些高管甚至對華為或中興通訊參與這場角逐表示深不以為然。”

華為是任正非於20世紀80年代末一手創立的技術設備供應商,任正非本人曾在部隊裡擔任工程師。

然而,到了21世紀初,華為的銷售業務擴展到了全球,如今華為不僅在網絡設備方面有很強的實力,而且在消費者智能手機和企業服務領域也都開展了強大的業務。

上個月,華為(目前華為仍然是私人控股的公司)在報告中說,其2018年的收入為1070億美元,儘管受到美國大選的影響,但收入仍然增長了20%;而其利潤增長了25%,高達88億美元。

根據Dell'Oro Group公司的研究數據表明,華為的主要競爭對手諾基亞和愛立信分別佔全球電信設備市場的17%和13%,而華為的市場份額為29%,幾乎相當於兩者的總和。

分析師表示,雖然華為早期以低廉的仿製硬件聞名,但是如今華為卻以物美價廉的設備和優質的客戶服務而聞名。

華為在研發領域注入了大量投資,即便是西方電信公司也承認華為的產品可以與諾基亞或愛立信的同等設備相媲美,甚至更好。

總部位於華盛頓的美國鄉鎮無線協會的律師Carri Bennet在最近的眾議院司法小組委員會聽證會上告訴立法者:“我們的成員中大約有25%在使用華為或中興的設備。”

根據Sagent(一家網絡智能和分析公司,原來叫做Clover Telecom)的首席執行官Gordon Smith的估計,華為設備的成本通常比競爭對手低幾十個百分點。

在中國國有開發銀行的支持下,華為還可以通過其產品富有吸引力的融資條件來削弱競爭對手。

僅在2月份,華為就與包括冰島、瑞士、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在內的8個國家的無線運營商建立了合作關係。

與此同時,華為還確保了為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提供的服務,如此龐大的市場賦予了華為巨大的規模優勢,很多科技公司(包括美國公司)都對該市場垂涎欲滴。

例如,中國市場對蘋果公司至關重要,在近期的季度銷售預測中,蘋果將iPhone的銷量下降歸咎於中國的經濟放緩,這是該公司15年來第一次發出此類警告。

然而,另一方面,華為的成功也因為知識產權盜竊的指控而蒙上了陰影。

成功背後的“陰影”?

今年,美國政府指控華為的兩個設備盜用了T-Mobile用於測試智能手機的機械臂。(華為拒絕認罪。)過去,華為也曾被指控竊取了思科的技術;2003年這兩家公司深陷法律糾紛,幾個月後,華為承認華為的產品中確實包含思科的代碼。後來,這些代碼都被刪除了。

之後,2004年北電網絡發現黑客(追溯到上海的IP地址)從加拿大電信巨頭的計算機系統中竊取了近1500個敏感文件。但是,其隨後的調查未能證明中國的直接參與,更不用說華為了。

但是,北電在分析了被竊取的文件(其中包括諸如“光子晶體和大規模集成”、“Eco_Strategy.ppt”和“HDX R2標準重新配置測試計劃-草案0.2”等神秘的文件)以及數月的調查之後,當時北電的安全顧問Brian Shields認為華為確實從這次違規行為中間接受益。Shields提供給華盛頓郵報的文件名單之前沒有報道過。

Shields表示:“除了競爭對手外,沒人會對這類文件感興趣。在我看來,看看黑客們竊取的文件就能發現這些文件很可能流向了華為。”

這段看似古老的歷史卻對近期的局勢產生了影響,美國官員認為,美國運營商的5G網絡使用華為的設備會構成重大的間諜風險。

2月份在巴塞羅那舉行的一次行業會議上,美國官員在雙邊會議上敦促盟友不要使用華為的設備,因為他們擔心會被竊聽。

美國的合作伙伴在很大程度上承認了這種風險,但他們要求美國提供更具體的證據來支持這種說法。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歐洲總是認為,“你這樣說有什麼證據嗎?”他們總是覺得,“我們也不想要安全威脅……但是你不能單憑中國政府和華為之間存在一致的利益就得出這樣的結論。”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以前美國的盟友可能更加信任特朗普政府的信息。但是,特朗普的一系列行為都讓這些盟友大失所望,例如:指責北約盟國,因為下雨取消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碑的訪問,稱歐洲是貿易的“敵人”等等。

Entner 說:“如果美國還像以前一樣擁有更強大的軟實力,那麼歐洲人肯定更加願意接受他的意見。”

原文: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technology/2019/04/10/us-spat-with-huawei-explained/?utm_term=.5c46f8ff76f7

本文為CSDN翻譯,轉載請註明來源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