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從“改革源頭”邁向“開放高地”

滁州,位於安徽省東部,襟江帶淮,有“四大名亭”之首的千年醉翁亭,也有聞名世界的鳳陽小崗村。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儒風之盛、夙貫淮東”之譽。

滁州:从“改革源头”迈向“开放高地”

渡江戰役中,駐紮在滁州的解放軍35軍過江,迅速攻佔南京總統府。(資料圖片)

70年前,勤勞勇敢的滁州人民節衣縮食把最好的物資、近一半的人都送到了戰場上,為浴血奮戰的將士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和精神支持。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滁雄師更是英勇無畏,將“戰旗”插上南京總統府,覆滅了國民黨的統治,在共和國史冊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時光荏苒,硝煙遠去,70年後,一個以改革之名屹立皖東大地的城市,秉持著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歷史責任,正以昂揚的姿態邁向開放發展新高地!

皖東軍民全力支援渡江戰役

翻閱渡江戰役革命中,皖東兒女奮勇支前的感人故事歷歷在目、蕩氣迴腸。

大軍渡江時,皖東人民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要糧出糧,要人出人,解放大軍打到哪裡,支前工作就做到哪裡。他們卸門板、抬壽材、砍樹、築路、修橋、做飯等,甚至捐出家中的水盆、稻桶。只要戰爭需要,一切服從調度,決不計較個人利益得失。

“如果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山東人民用手推車推出來的,那麼渡江戰役的勝利就是沿江人民用手搖船搖出來的。”滁州市黨史專家葛安全對記者介紹說。1949年1月,當時的滁州人民剛剛翻身做主人,正在努力建設家園,物質生活還未有大的改變,但他們想的不是自己的小日子,而是節衣縮食把最好的物資、最好的設備,包括最優秀的人都送到了戰場上。據史料記載,渡江戰役,僅滁縣一地支前統計:1949年1月至3月,全縣共支援稻穀418.6萬多斤,食油295擔,支援草料662萬多斤,城區獻出工資米121.6石,修復公路160裡,橋樑19座,發動募捐慰問傷員華中幣616萬元,各種物資折價115萬元,動員民力5萬多人次。除去老幼病弱殘孕,絕大部分青壯年都去支前了。滁縣還組織了3400人的隨軍運輸隊、擔架隊。渡江戰役勝利後,皖北一分區(路東)盱眙、六合、來安、炳輝、嘉山等縣組織1.05萬人,組成4個遠征擔架團、兩個挑子團3個挑子營隨軍南下。這個遠征擔架團有429人立功受獎,獲得華東野戰軍支前司令部“渡江支前模範”的錦旗嘉獎。

一組組看似枯燥單調的數字,卻生動記錄了皖東軍民在解放戰爭中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駐滁雄師“戰旗”插上總統府

“渡江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戰略追擊的第一個戰役,它的勝利大大加快了解放全國的進程。其中的標誌性事件就是解放軍佔領總統府,解放南京城。”據葛安全介紹,1949年1月24日滁城解放後,在滁州境內的津浦鐵路兩側大軍雲集,成為由浦口渡江解放南京的主要前沿陣地,當時34軍軍部駐紮在滁州的烏衣鎮。不久後,34軍奉命開赴江蘇六合、儀徵等沿江前線,後在鎮江段渡江。35軍奉命南下於3月11日到達滁縣。當時“三浦”是渡江戰役打響之前長江防線上唯一在敵軍手中、重兵把守的長江北岸據點。國民黨利用江浦、浦鎮、浦口三鎮互為犄角的有利地形,企圖苟延殘喘。為順利渡江,解放軍決定在渡江戰役打響之前,清除這個障礙。

1949年4月20日下午15時50分,三浦戰役打響。35軍涉過滁河,在炮火的掩護下,20時,35軍103師將江浦城的外圍據點清除乾淨。21時整,攻城戰鬥開始。國民黨軍憑城負隅頑抗,解放軍戰士浴血拼殺,強行攻城。經過激戰,在付出重大犧牲的情況下,終於打開了突破口。4月21日8時,江浦縣城的戰鬥結束。江浦城宣告解放。隨後浦口、鋪鎮陸續解放。

4月23日清晨,解放軍佔領長江浦口江邊碼頭,與南京城隔江相望。這時,我軍得到情報,南京城裡的國軍正在南撤。我軍立即命令部隊從正面渡江,直取南京城。可是,國民黨軍隊已把江北的大小船隻焚毀一空。解放軍總部當即發出戰鬥號召:哪個部隊最先渡過長江,把紅旗插上總統府就給哪個部隊請功!

長江北岸的解放軍各部隊立即爭先恐後準備木排渡江。35軍104師最先找到兩隻船,18名士兵在解放軍炮火掩護下划向長江南岸,抵達南京下關碼頭。來到位於碼頭的下關發電廠後,部隊立即亮明身份並表示來意,下關發電廠“京電號”小火輪的船老大和5名船工隨即開動小火輪駛向長江北岸接解放軍過江。此時,守衛南京的敵軍已經棄城而逃,我軍一槍未發便渡過了蔣介石依賴的“長江天險”。23日,最早過江的第35軍104師312團3營,從南京城左翼遷回前進,佔領了紫金山天文臺446最高峰,從東控制了南京城。312團團長王魁泉率部隊抵達總統府大門口時,6名戰士用力推開了沉重的鏤花大鐵門,大隊人馬立即湧入,控制總統府,扯下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將我軍紅旗插上總統府!

改革發源地當好開放先行者

70年風雷激盪,70載波瀾壯闊。作為中國農村改革主要發源地,滁州一直秉承“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大包乾精神”,銳意進取,勵精圖治,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安徽省前列,總量穩居安徽省第一方陣。

依託“大包乾時代”打下的農業基礎、“大揚子時代”蓄積的工業實力、“大滁城時代”形成的發展支撐,滁州已經積累下良好發展基礎。農業上,通過打造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功能農業、品牌農業,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工業上形成了汽車和裝備製造、智能家電和信息產業、硅基材料、新型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六大支柱產業;城市建設上,立體路網內通外聯,幢幢高樓鱗次櫛比,公園綠地花團錦簇,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滁州小崗調研並發表重要講話。滁州全市上下牢記總書記的關懷,奮力踐行總書記的囑託,大力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大包乾”精神,抓小崗促全市,探索出眾多特色鮮明的“滁州經驗”。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農權貸”、國有林場改革在安徽省乃至全國率先突破,縣域醫改“天長模式”、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定遠模式”、農村垃圾治理“來安模式”等一批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一批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改革品牌熠熠生輝。

近年來,滁州全面融入國家開放發展戰略,積極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左右逢源”融入南京、合肥兩大都市圈,提出了以滁寧鐵路項目為開放發展的“一號工程”,把加強與南京特別是江北新區的對接合作,作為滁州擴大開放最直接突破口和最重要切入點,以蘇滁現代產業園、滁州高教科創城、汊河水岸科技新城、經開區原創科技城為依託的“一園三城”打造成為與南京江北新區等高對接、無縫對接、協同對接的國家級產城融合發展示範區,建立健全常態化合作機制,以規劃對接、項目對接、基礎設施對接、公共服務對接等為重點,全面開啟“大江北時代”的征程,把滁州打造為南京江北新區的發展腹地、生態屏障、產業配角,努力當好對外開放的先行者。

如今的滁州風華正茂、風姿綽約。一座宜居宜業宜遊的新型區域中心城市,正在蘇皖兩座省會城市——南京、合肥之間快速崛起!

沿江七市黨報記者滁州採訪感言——

南京日報記者 毛慶

為了大軍渡江,滁州人民寧肯自己捱餓,也要把家裡的糧食儘量拿出來支援子弟兵。渡江戰役的勝利,也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援,彌補瞭解放軍武器裝備的劣勢,軍民魚水情是奪取勝利的關鍵。無論是在滁州,還是在南京等渡江戰役打響的每一個城市,勝利的背後都是人民的力量。他們犧牲了小我,成就了渡江戰役的大勝利。

九江日報記者 江慧

尋跡渡江戰役,硝煙早已散盡,如今的滁州古城,青山綠水,人傑地靈。行走在琅琊山,感受滁州城市鉅變;置身醉翁亭中,品讀滁州山水人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一千多年前歐陽修只用一句便道盡了滁州令人稱羨的山水畫卷。小城大美,滁州,一座綠色、美麗、宜居、生態的古城。

鎮江日報記者 王露

滁州人民沒有隻顧念自己的小家,而是心念國家,節衣縮食把最好的物資都給了前線。這座城就像那篇《醉翁亭記》一樣灑脫曠達,在新中國建立後“深藏功與名”,質樸而堅定地默默發展著。

銅陵日報記者 劉洋

“規劃願景落地成形、高端產業快速集聚、管理運營精細有效、園區面貌初展新姿”,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正是滁州市高質量發展的濃縮。40年前,滁州“平地一聲驚雷”湧現出“大包乾”的第一人;如今,滁州又因為建設現代化園區站在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前沿“風口”。

蕪湖日報記者 王亮

滁州的人文氛圍令人倍感舒適,類似成渝的安逸。感覺滁州人民心態很平和,沒有迫不及待自我展示的咄咄逼人,有的只是微笑淡定的溫婉道來。與別的城市比,這裡更重視民生,居民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很強。如果有外地人打算來安徽定居,滁州一定在我的推薦榜單里名列前茅。

常州日報記者 劉一珉 陳暐

渡江戰役中,解放軍大軍之所以短短几天攻破敵軍構築數月甚至數年的長江防線,正是因為民心所向,有人民的支持。渡江戰役前夕,為了支援解放軍順利渡江解放全中國,滁縣人民節衣縮食,把最好的物資、最壯的勞力都送上了戰場,為浴血奮戰的將士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和精神支持。

江陰日報記者 肖遙

70年滄桑鉅變。如今的滁州市,在自然資源、城市建設、招商引資、經濟發展等方面皆取得不俗的成績。滁州已是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核心圈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南京市江北門戶,國家級皖江示範區北翼城市,皖東區域中心城市,江淮地區重要的樞紐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