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天天学: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教育学考研天天学: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在官府”:

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设官分职,从事管理,制定法纪规章,由当官者掌握。形成学在官府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西周的社会制度。其客观原因是,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主要体现在:

①礼不下庶人,学术、教育和礼器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一体,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 大学与小学:

小学学习年限为7年,设在王宫旁边,王宫守卫长官师氏、保氏兼任小学师长。小学教育包括德、行、艺、仪,尤重孝亲父母、友尊贤良、顺事师长一类德行的修养,以为造就有德行、武功的未来统治者打下基础。九年完成学业。

大学学习年限约为9年,设在郊外,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表现出等级性。大学的目标在于大艺、履大节,培养有德有仪、能征善战的统治者。大学的课程与教学已有明确的计划性并有专门的场地与专门的官员施教,实行分科教学,以礼乐重之,射御次之。

3. 国学与乡学:

国学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统称为国学。由大乐正主持;

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统称乡学。乡学分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子弟,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乡学教育以“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为内容而与国家联系,并实行定期选拔,将优秀者举送国学深造。由大司徒主持

4. 家庭教育:

西周对幼儿教育极为重视,甚至最早提出胎教主张,《礼记•内则》中记载了贵族家庭教育的逐步要求。由此看出家庭中从小进行基本生活技能与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在男尊女卑思想的支配下,7岁开始男女有别,男女教育开始分开,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女子教育局限在家庭内,相对被轻视。

5.“六艺”:

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由礼、乐、射、御、书、数构成。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中心是礼、乐。

西周大学教育中强调“礼”与“乐”的密切配合。“礼”类似政治伦理课,包括了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艺,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内容广泛。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规定性,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使本具有一定强制规定性的礼变为能获得自我满足的精神需要。这种礼乐教育在西周时期对改变风俗习惯,安定社会秩序,加强诸侯国之间的联系起了巨大作用,成为六艺教育的中心。

“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的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射箭训练非常严格,有一定的教练场所,每年大祭之前都要举行射箭比赛;“御”是指驾车,贵族子弟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是书写文字,《史蒥篇》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数是计算、算法,包括数的顺序名称、记数的符号、甲子记日法、朔望的周期、计数的方法、十进位和四则运算。书数是文化基础知识技能,作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习。

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与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早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它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既重思想道德,又重文化知识;既重传统文化,又重实用技能;既重武备,又重文事;既重礼仪规范,又要重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对其后的教育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也影响至深。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研究学习,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公考研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