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特殊群體學生受教育權,需完善四項制度

今年,山東省把“完善殘疾兒童、特困家庭兒童、留守兒童入學機制”作為年內20項重點民生實事之一,明確要求提高殘疾兒童少年教育普及水平,力爭到2022年農村小學關愛室建設實現全覆蓋。此舉一出,立刻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無疑,此舉是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舉措。但是,要想把這項惠民利民好事辦好,還需創新思路、提前謀劃,健全完善特殊群體學生的關愛體系,營造關愛特殊群體學生的良好生態,不斷提高適齡殘疾少年兒童入園率和入學率,推進關愛室建設標準化、全覆蓋,確保特殊學生同等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一要建立完善入學制度,確保“應上盡上”。首先,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應秉承殘疾兒童“能上盡上”的原則,儘快制定隨班就讀、送教上門、醫教康教結合、融合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完善殘障兒童教育體系。讓輕度殘障兒童能夠在普通學校就近入學,隨班就讀;讓中度殘障兒童有選擇地到特教學校就讀;對重度殘障兒童由學校送教上門。其次,要建立平等就學制度,就近或相對就近安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校就讀,實現100%予以安置,並在團隊活動、評優獎勵、中考招生等方面與當地居民子女享受同等待遇。再次,要嚴控特殊群體學生輟學失學,健全義務教育入學通知書、學籍管理、輟學勸返、輟學情況報告等相關制度,層層分解任務,落實控輟目標,逐級壓實工作責任,確保特殊群體學生“一個也不能少”。

二要建立完善關愛制度,打造“暖心教育”。各級各類學校要為特殊群體學生配備成長導師,針對不同學生開展個性化輔導,實現“1+1”伴隨式關愛。有條件的地方,可為孤兒、農村留守兒童學生配備教師媽媽(爸爸),給予特殊的親情關懷、學習指導、生活照顧等,讓特殊群體兒童享受到家庭教育的溫暖。中小學校要設立心理輔導室,對特殊群體兒童進行“日常+長效”關注,進行定期心理輔導,讓他們的心理充滿“陽光”。要加快推進留守兒童關愛室標準化建設,配備圖書、計算機、親情電話等設施設備,實現留守兒童學校全覆蓋,滿足留守兒童與父母進行遠程溝通和互動交流的需要。學校要積極開展社團活動,組織孤兒夏(冬)令營,邀請孤兒免費學習體驗,大力豐富孤兒假期生活,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農村地區要積極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村(居)兒童俱樂部建設,讓農村及特殊群體學生放學後有學習、娛樂的場所。要將孤兒、農村留守兒童、隨遷子女等全部納入中小學校課後延時服務範圍,免費開展自習作業、課外閱讀、益智遊戲、社團活動等輔導,提升特殊群體兒童課餘生活質量。有條件的地區,可探索開展“彈性上學”與課後延時服務,打造高素質教育第二課堂,真正讓家長的“操心事”變成“暖心事”,將為民服務的好事實事辦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三要建立完善救助制度,做到“無縫覆蓋”。各地應按照“應助盡助”的原則,構建多層次、全覆蓋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將孤兒全部納入資助救助範圍,不斷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範圍、佔比。優先為留守兒童安排住宿,切實讓特殊群體學生感受到救助溫暖。要大力實施親子共成長工程,為特殊群體學生家長或監護人舉辦專題輔導,開展“百萬父母進學堂、重新學習做家長”等活動,提升家庭教育保障水平。要與脫貧攻堅行動相結合,積極動員和爭取社會力量參與資助求助。要建立中小學生成長導航站等公益性專業心理諮詢機構,開展熱線電話、網絡互動、公益諮詢等校外心理疏導服務,免費為學生解疑釋惑,為特殊群體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四要建立完善保障制度,實現“惠及全體”。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組織中小學校通過調查問卷、家訪等形式,全面瞭解特殊群體學生的家庭狀況、學業發展、身心發展、興趣特長等情況,逐一建檔立卡,建立特殊群體學生檔案庫,對這部分學生進行跟蹤式動態管理。在為特殊群體學生免除雜費、住宿費、書本費的基礎上,提供必要的生活費、交通費、特殊學習用品等資助,讓教育保障政策惠及更多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