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受教育权,需完善四项制度

今年,山东省把“完善残疾儿童、特困家庭儿童、留守儿童入学机制”作为年内20项重点民生实事之一,明确要求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普及水平,力争到2022年农村小学关爱室建设实现全覆盖。此举一出,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无疑,此举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但是,要想把这项惠民利民好事办好,还需创新思路、提前谋划,健全完善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体系,营造关爱特殊群体学生的良好生态,不断提高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入园率和入学率,推进关爱室建设标准化、全覆盖,确保特殊学生同等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要建立完善入学制度,确保“应上尽上”。首先,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秉承残疾儿童“能上尽上”的原则,尽快制定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医教康教结合、融合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完善残障儿童教育体系。让轻度残障儿童能够在普通学校就近入学,随班就读;让中度残障儿童有选择地到特教学校就读;对重度残障儿童由学校送教上门。其次,要建立平等就学制度,就近或相对就近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校就读,实现100%予以安置,并在团队活动、评优奖励、中考招生等方面与当地居民子女享受同等待遇。再次,要严控特殊群体学生辍学失学,健全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学籍管理、辍学劝返、辍学情况报告等相关制度,层层分解任务,落实控辍目标,逐级压实工作责任,确保特殊群体学生“一个也不能少”。

二要建立完善关爱制度,打造“暖心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为特殊群体学生配备成长导师,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个性化辅导,实现“1+1”伴随式关爱。有条件的地方,可为孤儿、农村留守儿童学生配备教师妈妈(爸爸),给予特殊的亲情关怀、学习指导、生活照顾等,让特殊群体儿童享受到家庭教育的温暖。中小学校要设立心理辅导室,对特殊群体儿童进行“日常+长效”关注,进行定期心理辅导,让他们的心理充满“阳光”。要加快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室标准化建设,配备图书、计算机、亲情电话等设施设备,实现留守儿童学校全覆盖,满足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远程沟通和互动交流的需要。学校要积极开展社团活动,组织孤儿夏(冬)令营,邀请孤儿免费学习体验,大力丰富孤儿假期生活,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农村地区要积极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村(居)儿童俱乐部建设,让农村及特殊群体学生放学后有学习、娱乐的场所。要将孤儿、农村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等全部纳入中小学校课后延时服务范围,免费开展自习作业、课外阅读、益智游戏、社团活动等辅导,提升特殊群体儿童课余生活质量。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开展“弹性上学”与课后延时服务,打造高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真正让家长的“操心事”变成“暖心事”,将为民服务的好事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三要建立完善救助制度,做到“无缝覆盖”。各地应按照“应助尽助”的原则,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将孤儿全部纳入资助救助范围,不断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范围、占比。优先为留守儿童安排住宿,切实让特殊群体学生感受到救助温暖。要大力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为特殊群体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举办专题辅导,开展“百万父母进学堂、重新学习做家长”等活动,提升家庭教育保障水平。要与脱贫攻坚行动相结合,积极动员和争取社会力量参与资助求助。要建立中小学生成长导航站等公益性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开展热线电话、网络互动、公益咨询等校外心理疏导服务,免费为学生解疑释惑,为特殊群体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四要建立完善保障制度,实现“惠及全体”。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中小学校通过调查问卷、家访等形式,全面了解特殊群体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等情况,逐一建档立卡,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库,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跟踪式动态管理。在为特殊群体学生免除杂费、住宿费、书本费的基础上,提供必要的生活费、交通费、特殊学习用品等资助,让教育保障政策惠及更多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