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培訓行業模式分析——學大學管模式

學管模式由學大教育率先啟用,現在很多機構也在採用。這種模式降低了老師在整個教學服務過程中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培訓機構教師流失的問題。

2010年多家中國教育培訓機構在美國上市,這又重新引發了投資者對這個新興行業,特別是課外輔導行業的關注。但大多數普通的投資者對這個行業的運營模式以及實際發展情況知之甚少,基本上只是根據自身瞭解到的大機構口碑傳聞以及幾篇廣泛流傳的概括性文章來獲取一些粗略信息。而事實上這個行業發展變化之大、改革速度之快、競爭之激烈、運營之混亂是超出大家的想象的,甚至是從教育機構離職超過半年的員工可能就完全不瞭解老東家的策略轉變與制度安排。這麼一個從3000年前孔子辦私塾開始就有的行業,突然以新興崛起行業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反而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瞭解這個行業的最新發展情況,接下來持續做分析各種模式。

為什麼學大#學大教育#的菁英學堂辦不起來?為什麼學而思#學而思#的文科項目發展緩慢?為什麼新東方優能中學#新東方#的高中項目做得比初中項目大,而一般其他機構是完全相反的?看似同質化的行業競爭其實各機構擁有的核心競爭力和運作策略制度大不相同,這導致這些大型培訓結構在滲透進入這個行業的其他細分市場時會產生巨大的阻力。

而他們的運作策略以及發展模式幾乎都與該機構剛創始時的業務模式以及創始人的個人風格密切相關。這也許是某種意義上的“基因決定論”。基因無所謂絕對的好壞,存在即是合理的,某種基因能留存下來說明它一定有某種適應能力。教育培訓業的發展模式也是如此。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什麼是教育培訓機構的生存根本。大部分人肯定會告訴我,是優秀的師資力量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其實無論哪個行業的公司想生存發展,高素質的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其他大多數行業,一個高素質的人才必須在公司裡配合其他同事和部門才能發揮出他的才幹。而教育培訓業的特殊性導致,一個優秀的老師完全可以不依靠公司或機構就能獨立地完成授課,而一個有名氣的老師也完全不用擔心招生的問題。教師自己會想,如果從招生到授課全都是自己完成的,那麼我憑什麼受你機構剝削,把學費的大部分上交到機構裡去。所以這個行業極不穩定的因素就是教師的流動門檻很低,一個教師剛被機構培養起來就可能馬上把老東家給炒了自己去創業了。所以這個行業初期曾湧現過不少優秀的機構但都因為教師的流失而很快就從市場上消失了。很多人曾想,建立

p2p式的中介教育機構是不是能產生更高的效益,機構只收中介費用,通過建立平臺讓教師和學員自由選擇。但這樣的機構幾乎沒有可能做大。因為優秀的老師通過平臺賺足了名氣後就脫離了平臺自己發展起來,這個中介平臺的優秀老師越來越少。而自由的中介平臺難以對老師有全面的審核,學員通過該平臺多次僱傭到低質量教師後,就再也不到這個平臺來了,接下來這樣的培訓中介機構很快就難以為繼了。於是,中介機構為了提供質量過關的教師開始對教師質量進行審核,甚至開始培訓老師,慢慢就發展成了學大一對一模式的雛形。這樣的機構已不再是中介機構,因為對教師的選擇和培訓會產生大量的費用,事實上這個模式仍然不能解決教師在成名之後就流失的問題。到此,相信各位朋友已經能想到,一個教育機構能持續發展下去,要麼建立一種模式保證老師不會輕易流失,要麼建立一種模式降低教師的重要性,也就是教師流失了也不會影響機構的運營。而現在運營相對成功的學大、學而思、新東方各種發展出一種模式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是這個行業的根本,如果不能先解決這個問題,其他的營銷、招生、策略、教學等都是扯淡,要麼變成永遠也不可能發展起來的小作坊,要麼就是曇花一現。

學大的創始者首先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並很快進行了“模式創新”,創立當時讓所有教育從業者都瞠目結舌的“學大模式”。該模式簡而言之就是把教師的重要性降低到最低。整個業務的核心是教學顧問,由教學顧問進行諮詢、銷售、教師匹配,最後再由教師授課。若學生對教師有不滿,教學顧問可以立刻調換教師。大家都知道,教育學有條經典定律就是“再差的學生總能找到適合的老師”,而學大模式實際上是反其道而行之,信奉的是“再爛的老師也總能找到適合的學生”,只是找的過程交由教學顧問完成,教師只是完成最後一步教學過程。換言之,學大的教師一般不會離開機構,因為離開機構後他就可能無法找到能適合自己的學生,能擁有持續的收入。當然,教學能力出色的教師仍然可能離開機構,但這並不重要了,因為學生家長更重視學大的顧問進行的教師匹配服務,“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不僅好教師會慢慢自動流出,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機構本身也希望特別好的名氣高的教師離開機構。因為一個教師再出色,他帶不了多少學生,反而會因為他的出色和名氣大反而使家長和學員產生選擇障礙,“選不上這個最好的老師,那我就不在這個機構找老師了”。在這個模式下出現了經典的

“劣幣驅逐良幣效應”。一對一模式不需要名師,只要大量水平相差不大的教師即可。按這個邏輯發展下,出現了比“學大模式”更極致的“龍文模式”。2011年開始,龍文逐步辭退了此前找來的所有的老師,包括一批教學能力出色的教師,而改從三流大學中大量招聘畢業生,送往河北某地集中培訓,再一個個打造成為一對一教師。試想一下,這些人員原本可能只找到月薪兩三千的工作,卻突然擁有了穩定五六千的教師課酬收入,那麼他們的穩定性是足夠強的。

然而,學大模式是隻適合一對一課程。因為你可以為一個教學水平不高的教師找到一個合適的學生,但不可能讓他同時給兩個學生上課。且不說給兩個學生上課已經破壞了個性化服務,兩個學生得相互妥協上課時間、上課內容、進度、難度,僅從該模式下篩選出來的教師能力就無法做到。就算能找到水平不錯的教師去上課,學大本身的制度就沒有能留下這些教師的基因,必然導致這些老師的流失,從一對一過渡到小班課程的美好願望只能流產。

目前學大擁有的是先發優勢和規模優勢,然而劣勢是該模式太容易被模仿和抄襲。學大的進一步發展則要看其是否能在模式上有新的改革和發展,能否始終保持先進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