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象與騎象人》有感:內心強大,戰勝自我,知行合一,一生幸福

真正的幸福只有當你真實地認識到人生的價值時,才能體會到。

——科威特作家 穆尼爾·納素夫

“你幸福嗎?”

“我姓曾。”

這段神奇的對話出現在央視曾播出的《走基層,百姓心聲》特別調查節目中。

這名務工人員看似文不對題,卻令人遐想聯翩的回答在網絡火速走紅,被網友們封為2012又一“神一樣的回覆”。

而要回答“你幸福嗎?”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下面這個問題。

什麼是幸福?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這樣回答:

愛和善就是真實和幸福,

而且是世界上真實存在和惟一可能的幸福。

作家張愛玲這樣說道:

人生最大的幸福,

是發現自己愛的人正好也愛著自己。

人生追求目標太多,所以幸福來源各式各樣,

每個人對幸福的感受也不同。

萬事萬物皆有其規律,幸福也有幸福原則。

追求幸福,先要摸清幸福門道,掌握原則。

讀《象與騎象人》有感:內心強大,戰勝自我,知行合一,一生幸福

《象與騎象人》的作者喬納森·海特是積極心理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多年來一直研究影響人們幸福的因素。

《象與騎象人》是他的代表作,出版後獲得了全球知名媒體,以及許多心理學大師的一致好評。

1

下面我主要分三點來解讀這本書:

第一、象與騎象人如何左右我們的幸福?

海特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使用大象和騎象人,比喻人類心智兩套系統。

海特認為人的心理有兩套系統在運作:自動化和控制化處理過程。

自動化系統就是一頭大象,就是人的內心感覺、本能反應、情緒和直覺;

有意識的思考、控制後的理性抉擇,則是騎象人。

區別在於:自動化系統一次能處理多件事,而控制化系統一次只能處理一件事。

大象和騎象人,直覺和理性,本能和反省,各自擁有聰明才智,若無縫配合,則大腦智慧運行,心靈自在;若配合欠佳,則狀況百出、內心矛盾。

海特認為阻礙幸福的重要因素,是不同自我之間的衝突。

控制化處理系統的發展需要語言,

在進化中較晚才出現。

而自動化處理系統在生物誕生時就已經存在,

因此要比控制化處理系統完善很多,力量也更大。

所以如果騎象人與大象發生衝突,往往會是騎象人失敗。

讀《象與騎象人》有感:內心強大,戰勝自我,知行合一,一生幸福

騎象人和大象之間常發生的衝突有三種:

1、無能的意志力

我們經常在剛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充滿幹勁,但時間一長往往選擇了放棄,因為意志力薄弱而失敗。很多人在每年年初的時候,著手在立目標定計劃,或讀書,或減肥,但是到了年尾回頭去看目標的時候發現正因為各種原因,選擇了放棄。

特別是減肥這個目標,這是和人類的原始本能去抗衡。因為從人的進化開始,人有儲存熱量的原始本能,所以踫到小龍蝦,蛋糕等高熱量高糖分的東西往往意志力薄弱管不住嘴而減肥失敗。

讀《象與騎象人》有感:內心強大,戰勝自我,知行合一,一生幸福

2、心理干擾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這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反彈效應。

失眠的人總被告知“睡前不要胡思亂想”,對於傷心的回憶,我們也總提醒自己不要回想,但事實往往與之相反。越是不要做、不要記得的事情,卻往往越會做,越會回想。

3、冠冕堂皇的理由

因為我們很多想法和判斷都是由自動化系統做出的,一旦我們需要對這些想法和判斷做出解釋,我們就可能根據已做出的判斷編個理由出來。

此外,因為生存的需要,自動化處理系統會更容易關注負面的東西。

比如正面新聞和負面新聞,同樣是新聞我們卻往往更關注負面新聞。負面新聞和看別人出洋相一樣能更多地引起我們的興趣,甚至讓我們覺得開心。像某某明星出軌,某某明星自殺,這種負面新聞總是被人們,津津樂道。所以也就傳播得比較快,比較廣。

另外一方面,人們喜歡關注負面新聞,也是一種有安全意識的表現。因為負面的東西有可能會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安全。這是一種本能性的關注。當我關注之後,我們會將這些信息跟周邊的人去確認。這種確認的過程也無形當中增加了傳播效果。

負面新聞分兩類,一類與自己毫無關係的這類消息,我們會津津樂道,因為它使我們開心。另外一種,跟我們有一些關係的,這種消息我們會更加關注,這是本能性的防禦。所以不管是哪一種,它的傳播都相對來講正常的新聞要來得更快更廣。

而過多關注這些負面的東西和以上這些原因,都會讓我們容易不幸福。

讀《象與騎象人》有感:內心強大,戰勝自我,知行合一,一生幸福

第二、身外之物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嗎?

塞利格曼和心理學家20世紀90年代末創建積極心理學,提出一個“幸福方程式”,也是積極心理學最重要的概念。

H=S+C+V

H:幸福持久度,S:遺傳的幸福範圍, C:個人生活條件, V:自己可控因素。

幸福持久度=遺傳幸福範圍+個人生活條件+自己可控因素。

海特認為,只要我們追求正確的身外之物,就可以獲得幸福。

1,拒絕炫耀性消費,因為炫耀性消費只會讓我們陷入攀比的死循環,變得更加不幸福。

每年的雙十一,網上購物都在不斷的打破銷售記錄,

2017雙十一天貓最終成交1682億,大家都在朋友圈裡炫耀自己的“戰利品”,但有多少是理智的必須的消費呢?

為了克服炫耀性消費衝動,我們可以用冥想或者認知行為療法,來馴服心中的大象。然後我們可以去追求那些真正提升生活質量的物質條件,比如離公司更近的房子等等。

2,當我們向著目標前進時,可以感受到持續的幸福感,所以我們應該去追求讓自己發揮優勢,全身心投入的挑戰。

莎士比亞說: 成功之時,一切已結束;努力的過程是最幸福的”。

朝著目標前進,比達到目標要幸福,這在心理學稱為“進展原則”。

讀《象與騎象人》有感:內心強大,戰勝自我,知行合一,一生幸福

心理學家查德-戴維森指出,人有兩種積極情感:

“達成目標前的積極情感”(pre-goal attainment positive affect),即朝著目標前進時感覺到的情緒;

“達成目標後的積極情感”(post-goal attainment positive affect),即達成目標後感覺到的積極情緒。

發現心流體驗的米哈里指出,人類追尋理想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一開始對某個領域充滿興趣,沉醉其中,享受心流。

經過多年投入,與相關的人、事和核心價值,建立緊密關係,進而享受更多更久的心流體驗。

這種全心投入,是另一種“工作是愛的具體展現”。

自我與客體間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聯結:作家整個人“昏了頭似的”,沉浸寫作;科學家“目眩神迷沉醉天文學中”。這種關係出於個人主觀認定,至此,工作已成一種“天職”。

19世紀和20世紀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藝術家奧古斯特·羅丹說道:“ 工作就是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歡樂,也是幸福之所在。”

中國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說:“修身和工作,其實是一回事。修身是為了工作質量提高,提高工作質量來自於修身。修身是體,工作是用,致良知就是其中訣竅。”

這也正如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所說的,工作中修行是幫助我們提升心性和培養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們去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來磨練我們的心,提升了我們的靈魂層次,光明瞭我們的良知。

3,作為群體性的社會性動物,我們應該去追求良好的人際關係。每個人出生開始,就渴望和身邊的人建立安全的關係。

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能給人帶來心理上的幸福,還能帶來生理上的好處,可以提高免疫能力,延長壽命。而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互惠。

讀《象與騎象人》有感:內心強大,戰勝自我,知行合一,一生幸福

第三、什麼內在事物能讓我們獲得幸福?

海特的答案是自我提升感。

自我提升感讓人體驗到幸福的生理原因是催產素,催產素會讓人產生親密感和信任感,並更願意打開心胸去接受新的關係。同時海特也給出了獲得自我提升感的三種途徑。

1,見證美德。當我們從他人身上,感受到勇敢、慈愛或同情等美德時,就會放下防衛心,並感受到幸福。

2,尋求敬畏感。

當人們面對比自己宏大許多的事物,如壯麗的大自然,或是了不起的觀念,就會從心底產生敬畏。

另一種會讓人產生敬畏感的是巔峰體驗,這種體驗常見於宗教徒身上,同時也是宗教產生的重要基礎。

3,融入群體,和別人為同一目標努力。

這是因為群體成員間會形成和諧的凝聚力,這一方面滿足了我們和他人建立連接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讓我們脫離自我,融入到集體這個更龐大的存在中,感受到自我提升。

而關於自我提升感,中國明朝的心學大師王陽明提出的見解更加深刻。

王陽明的心學有兩個要點。一是“心即理也”,即一個人只要能夠悟到心的本體,心本身是善的,人心的制高點是良知。那麼他就可以日益精進,達到成賢成聖的高度。心學的第二個要點就是“知行合一”。

要判斷一個人的心靈狀態是否健康良好,最簡單的標準,就是王陽明經常引用的《中庸》裡的一句話:“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也就是說:一個人無論處在怎樣的境遇之中(富貴、貧窮、順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詳、自得其樂的心境,都始終保持內心強大。

讀《象與騎象人》有感:內心強大,戰勝自我,知行合一,一生幸福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

在他看來欲簡泊,先意誠。

人的本心就是真,這世上只有兩件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

4

為什麼知道那麼多道理,還是感覺過得不幸福?

今天很多人之所以感覺過得不幸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於大多數人都一味地向外求,不懂向內求,從而疏於照看自己的心靈。

殊不知,心外無物!

心靈是幸福的“感受器”,而健康和良好的心靈狀態則是幸福的直接源泉。

只有你用心去體驗生活時,你才會時時感覺到幸福。

讀《象與騎象人》有感:內心強大,戰勝自我,知行合一,一生幸福

臺灣作家龍應臺這樣描述她對幸福的理解:

幸福就是,頭髮白了、背已駝了、用放大鏡艱辛讀報的人,還能自己走到街角買兩副燒餅油條回頭叫你起床。

幸福就是,平常沒空見面的人,一接到你午夜倉皇的電話,什麼都不問,人已經出現在你的門口,帶來一個手電筒。

幸福就是,在一個尋尋常常的下午,和你同在一個城市裡的人來電話平淡問道,“我們正要去買菜,要不要幫你帶雞蛋牛奶?你的冰箱空了嗎?”

當你靜下心來用心去體驗生活時,你會發現原來幸福一直在身邊,寒冷時一件禦寒的大衣。身體不適時一杯溫開水。飢餓時一半白麵饅頭。孤單時一個問候的電話。黑夜裡一束希望的光。都是散落在生活裡的點點幸福。

我相信,當我們保持內心強大,戰勝自我,知行合一,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業和工作,那麼終有一天,當別人問你:“你幸福麼?”的時候,我們可以自豪地回答:“我每一天都感到很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