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學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重點專項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召開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17日訊(記者 侯智 通訊員 周思佳、周源)4月14日,河海大學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重點專項“中小河流洪水防控與應急管理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與“高度城鎮化地區防洪排澇實時調度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召開。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張建雲院士、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鈕新強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鬍春宏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周成虎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王會軍院士、水利部國科司科技一處金旭浩副處長、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全球環境處項目主管黃雲博士等出席啟動會。河海大學黨委書記唐洪武致歡迎辭,副校長董增川主持會議。

河海大学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召开

(圖/孟凱)

唐洪武書記對各位領導專家的蒞臨指導表示熱烈歡迎,他指出,近年來,學校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國際學術前沿,加強重大項目的組織策劃,此次學校牽頭承擔了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重點專項項目兩項,體現了學校在水利、信息、防災減災等相關學科領域的優勢和特色,展示了專家學者們的勤奮和智慧,更為學校推進“雙一流”建設邁出了堅實一步。學校將在各方面為協同單位提供更為有效的支撐和保障,營造最佳的創新環境,為高水平、高質量地完成項目預定目標創造條件,同時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與兄弟單位的合作,開展好協同創新工作,做好水安全的大文章,共同為國家水利事業的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積極貢獻。

水利部金旭浩副處長表示,希望學校和研究團隊高度重視,緊密圍繞生產實踐需求,加強項目研究成果應用和示範推廣;注重項目創新,以創新引領驅動水利工作開展;做好統籌協調,聚焦項目總目標,做好研究攻關,支撐水利行業改革發展。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黃雲博士表示,此次“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重點專項項目具有支撐部門業務的實用性、綜合交叉災種的複雜性、應對突發災害的時效性、服務社會大眾的公益性,希望項目牽頭單位加強重點專項管理規章制度學習,加強主體責任意識,落實法人責任,做好組織實施和支撐服務,並自覺做好科研誠信管理。

為切實推動項目有序開展研究工作,“中小河流洪水防控與應急管理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與“高度城鎮化地區防洪排澇實時調度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特聘請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王浩院士、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張建雲院士、青海大學校長王光謙院士、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鈕新強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鬍春宏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周成虎院士、新疆額爾齊斯河流域開發工程建設管理局局長鄧銘江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王會軍院士等27位學者作為項目諮詢專家。

實施方案論證會上,項目負責人劉志雨教授和王船海教授分別從研究背景與現狀分析、技術路線與課題設置、實施方案與進度安排、研究團隊與支撐保障、預期成果與風險應對等方面彙報項目實施方案,各課題負責人分別就各自課題的實施方案進行彙報。與會專家認真聽取項目和課題情況彙報,對各課題研究方向、內容及課題實施方案進行指導。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2018年度重點專項主要面向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重點圍繞重大地震災害、重大地質災害、極端氣象災害、重大水旱災害的監測預警、風險防控與綜合應對中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開展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和集成應用示範,為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安全發展提供科技保障。“中小河流洪水防控與應急管理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將通過水文氣象實測、原型與室內實驗、多源遙感遙測,利用機理分析和大數據技術,研究人類活動影響下產匯流時空組合機制與空間相似性;研究雷達智能外推和數值模式融合的降水預報;採用基於環境感知的模型重配置技術,建立適用不同信息條件的精細與智能實用預報預警方法;通過“水文-水動力-調度-影響”時序推演,建立實時洪水風險鏈預警防控體系,構建智能調度和應急處置決策平臺。“高度城鎮化地區防洪排澇實時調度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以“實驗分析-機理剖析-關鍵技術-集成應用”全鏈條研發思路,應用數值模擬與數據挖掘技術,分析暴雨時空演變規律,揭示高度城鎮化背景下洪水運動規律的變化與洪澇災害致災機理,構建流域、區域與城鎮洪澇一體化精細模擬模型和洪澇災害損失動態評估模型;基於大數據、雲平臺等新技術研發集洪澇精細模擬、預警預報、災害動態評估和工程實時調度於一體的防洪排澇決策支持平臺,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示範應用。

科技處、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研究院與有關學院負責人,項目參與單位有關人員參加了會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