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縣:六旬老人的養牛致富夢

通訊員 燕兆林

居住甘肅隴南康縣平洛鎮剪子坪村村莊中間的這對已過六旬瘦弱的夫婦老人,利用當地資源優勢,承包土地種草養牛,一年輕鬆賺五、六萬元,用他們傴僂的身軀靠養牛走上致富路,還幫襯著兒子供養孫女上學讀書,償還清了“5.12”災後恢復重建貸款,修建了6間二層磚混結構樓房,購買了價值4萬餘元的運輸車,憑一己之力、用堅強意志為全家人撐起了一片蔚藍的天空。被村民們傳為佳話。他們就是康縣平洛鎮剪子坪村二組張永高和唐淑華夫婦。雖然他們家境並不很富裕,但是兩位老人心中有個致富夢。

牛兒通人性

4月15日,週一。紅彤彤的太陽當頭照,桃紅柳綠油菜花香。筆者來到距離平洛街道1.5公里的康縣平洛鎮剪子坪村實地採訪這對夫婦的故事,剛走到二組的村黨支部書記張永利家門口,老遠就聽到了張永利家隔壁一間用石棉瓦蓋起的圈房裡傳出“嗡咹、嗡咹”的牛叫聲。村書記張永利告訴筆者說:是村民張永高家養的牛。出於好奇,筆者走了過去瞧瞧,正在圈裡喂草料的張永高夫婦放下手中事,滿臉笑容地與筆者搭話起來,隨後帶著筆者看看他們的三個牛圈,只見一條條黃牛、西門塔爾牛及驢各關一圈。看見陌生人的到來,牛兒們抬著頭,睜著圓圓的大眼睛,不停地發出叫聲。

筆者拿起一把嫩草向一頭黃牛扔去,想讓它乖乖地吃草,可它卻毫不領情,兩眼盯著筆者表示不認識。“牛也有脾氣,見了陌生人,都不會理睬。”張永高的妻子唐淑華說,牲口也是通人性的,如果經常餵養它們,你一旦跟它們熟悉了,每頭牛都會在你的身上七磨八擦的撒嬌,甚至還向你要吃。

養了兩種牛

當初,他們家與村莊鄰居合夥餵養一頭老黃牛,用來兩家人耕地。過了五、六年,老黃牛漸漸衰老,張永高將這頭老黃牛牽下山在街市上出售,這頭牛所得的錢兩家平分使用了。1989年,農村土地下放到戶的第七個年頭,他們夫婦看到村莊周圍荒山荒坡較多,而且草也長得很茂盛,於是兩人就萌發了養牛的念頭。夫婦倆開始向四處親戚藉資金2000元,購買了一頭黃母牛自個餵養,主要是耕地使用。六年先後下了六頭牛,餵養了兩年後,被外地人來村莊收購出售了,每頭平均800元價格出售,收入4800元,夫婦倆人數著嶄新的票子心裡樂開花。嚐到養牛甜頭的夫婦倆決定繼續從事喂牛差事,每年都有可觀的收益。2003年的時候,縣扶貧部門給村裡的貧困戶每家一頭牛,後來,許多人都沒堅持下來,只有張永高一直堅持把牛養到了現在,牛最多的時候發展到了10頭,這些牛也為他們家帶來了好的經濟收入,改善了他們家的生活。

2010年後,張永高夫婦經過去武都、成縣多方考察,購進了黃牛、西門塔爾,這兩種牛進行飼養。西門塔爾牛是肉牛,黃牛是耕牛。農村耕田需要牛,所以耕牛的銷路一直很好,可作為長期發展的項目。黃牛主要是自繁自養的中期產品。兩個品種屬於長短項目結合,張步高對養牛充滿了自信。他說:“自養自繁黃牛,每年能產下10頭小牛崽,兩年後每頭按5000元計算,可收入5萬元。目前他們飼養黃牛、西門塔爾牛每年也能賺五、六萬元。

進入2013年,牛肉價格狂漲,究其原因,一方面肉牛生長週期長、養牛散戶退,另一方面牛肉需求旺盛,消費缺口在不斷拉大。“物以稀為貴,牛肉價格瘋狂上漲,是因為現在吃牛肉的人越來越多,需求缺口越拉越大。”張永高說。“自從養了牛後,我們的身體也變好了。”現年不到70歲的老張說,前幾年,他們沒有幹更多的農活,身體沒有得到很好的鍛鍊,兩口子的身體狀況都不是很好。現在,養牛割草天天都要爬坡上坎的,身體更結實了。

希望大家富

張永高指著拴在一顆核桃樹下的牛對筆者說,“我們夫婦喂牛斷斷續續已三十年,這在村裡算是頭一家養,也是全村百十來戶人家唯一一家喂牛的農戶。前二十年,村裡人種植莊稼大,餵養牛草料不缺……”後來,隨著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野豬氾濫的糟蹋,近十年來村莊種植莊稼很少,喂牛草料欠缺以及先後餵養牛因疾病致死多達五、六頭牛,損失近六萬元等等一些變故,使得家裡的光景日趨沒落了。張永高是一個意志堅韌、生活樂觀的老人,這一切變故併為打倒他養牛致富的夢想。

“農村人從小就會養牛,田地種草也簡單,加上玉米、麥麩、豆粕、酒糟這些給牛喂的乾料在康縣農村或周邊成縣農村也很多。這種麥草割了一個月又能長起來。”在大片的黑麥草地裡,唐淑花說,這兩三年裡,大家的養殖技術從無到有,從有到好。張永高說,“三年前,老伴因為乳腺癌做手術,花了十多萬,要不是這些牛,可是不知道該咋辦了。”

此外,張步高還特別吃苦能幹,多年來,他在自己的土地8餘畝栽植花椒和油菜。據老人介紹,我們平洛人栽植花椒歷史久遠,以前是村裡人食用的,小打小鬧的,近些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種植規模的擴大,價格繼續增高,現在幾戶家家戶戶都栽植髮展了,一年賣花椒也能收入好幾千元。

“我們現在生活得很好,用不著子女們的贍養。”張永高夫婦的兒子、兒媳都在近處打零工,逢集收購一兩頭豬宰了在平洛、毛壩集市上出售。夫婦倆專心專意經營好養牛,還想著要逐步擴大養殖規模。“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如果大家都富了才真的好。”張永高夫婦最大心願,是等到自己的養殖場規模擴大後,就把母牛免費借給貧困村民,在產崽後再將母牛收回來,牛崽就由飼養戶餵養,扶持村民們都走上致富路。

張永高認為,政府幫助自己脫貧致富是好事,但是自己不能躺著只靠政府幫,關鍵是要自己幹,在政府的政策引導下實現脫貧致富。張永高說:“我一個實在人,能在這裡紮根,全靠大家的幫襯;現在,咱農村還有這麼好的政策,我已經很滿足了……只要我還活著,就要努力幹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