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紙紮大師:七十歲進入創作成熟期,一套老鼠嫁女歎為觀止


這老人叫歐永康,今年73歲了,是雲南劍川縣新華書店一名退休工人,也是“白族紙紮”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大理州民間工藝美術大師”。

說到紙紮,人們可能會想到祭祀及喪俗活動中的紙人、紙馬、搖錢樹、牌坊、門樓、宅院、家禽等焚燒的紙品,其實紙紮是非常廣泛用途民間工藝品,最基本的有我們都知道的燈籠、風箏等,還有一些場合的彩門、戲臺、店鋪門面裝潢、匾額及扎作舞龍舞獅等等,已經有千年的傳承歷史了。

歐永康老人生於劍川縣有名的紙紮世家,十幾歲就跟著長輩學習紙紮,後來又師從著名紙紮藝人趙續昌,系統學習各種紙紮工藝,基本功紮實,特別擅長扎制各種動物和佛教形象,其作品屢屢獲獎,並被博物館收藏。


歐永康老人制作紙紮藝術品使用材料主要是竹子和紙張,其中竹子就是本地的野生山竹,而紙張也是普通的彩紙,老人說做紙紮最重要的的不僅要有紮實的基本功,還要在心裡先構思好,然後把自己想法表達出來,而這一切必須要多讀書,多揣摩,有見識。

這是老人最新的作品《老鼠嫁女》,一套由近三十個單件作品組成,用時三個月,看到的人無不稱讚,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每一件作品都有所不同,這不僅是老人的代表作之一,也堪稱紙紮藝術的精品。

老鼠嫁女來自古老的民間故事:傳說玉帝派貓去通知眾動物上天排座次,結果被老鼠偷聽到,捷足先登,被糊塗的玉皇封為十二生肖之首,而貓反倒被擠出,自此貓鼠成仇。老鼠為了化解矛盾,答應將最漂亮女兒許配給貓,於是選定吉日,帶上豐厚嫁妝,敲鑼打鼓隆重嫁女,結果成了貓肚子裡的食糧......


關於老鼠嫁女故事有各種不同的版本,在文化傳承上是一種祀鼠活動,古代人們深受鼠患,對鼠是既恨又怕,對老鼠滿懷敬畏和徹底想消滅它的複雜心情。而在歐永康老人的作品裡,這些老鼠既有狡猾而害怕的一面,又有張狂、肆意、不知天高地厚的得意神態,讓人覺得可氣又可樂。

紙紮工藝主要在於扎,既要有嫻熟的手藝,還要有對作品的理解與詮釋,使用材料儘量少和一次定型到位,這樣用紙糊起來才能不至於臃腫而達到神似。扎是成功的一半,這個環節裡,把握住作品的脈絡,作品的神韻就已經出來了。

歐永康老人雖然七十多歲了,他說現在想做的太多了,創作越來越成熟,他的作品立足白族傳統文化,但要表達卻是人們喜聞樂見的題材,用內涵表達思想,用技法展示傳承,老人說越扎想法越多,越對自己不滿意,總覺得下一個作品才是最好的,對自己充滿了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