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jingjing2013


“我媽是一個情緒特別不穩定的人,她有時陰鬱,有時陽光,有時又很暴躁,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她的情緒怎麼變。

她生氣時,打我罵我的狠勁,讓我覺得我非親生,但是當她愛我疼我時,我又覺得她很愛我。”


可怕的是,他發現自己正在情不自禁地模仿母親,用母親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愛人。


雖然知道這樣有問題,但卻依然表現出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低情商表現。

擁有情緒化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場低情商的災難,更可怕的是,這場悲劇還會蔓延。


“我知道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但我就是控制不住!”

“我知道那樣發脾氣不好,但我就是控制不住!”

“我學了很多方法,但我就是控制不住!”


情緒管理其實是一件特別“私人”的事,沒人幫得了你,除非你自己。情緒管理的遙控器一直在且只在你自己的手裡。



“我總是控制不住要發火”


你發脾氣,通常只是因為以下原因:


1、控制的東西錯了


情緒管理,管理的是“情緒化的言行”,而不是情緒本身。

你可以生氣憤怒、傷心失望、害怕恐懼、焦慮煩躁,這些情緒本身是永遠不需要“控制的”,而是要被允許和接納的。


任何人都有權利感受到任何情緒。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如果你不讓自己感到生氣、傷心和害怕,那麼負面情緒只會擠壓變形,變成不定時炸彈。


我們真正需要去控制的是“情緒化的言行”,即不健康的、傷害性的情緒表達方式。

只有認同“情緒需要接納,言行需要節制”這個觀點,我們才有可能發自內心地有一個決定:是我要去節制我的言行,雖然不容易,但是我願意!



2、控制晚了


情緒管理一定不是在你快要忍不住的時候才管理。那時候已經晚了。時刻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是情緒管理的基本功。


在事件發生的當下,早覺察,早表達,早管理。


天氣很熱,你已經很煩躁了,看到孩子把玩具灑滿一地的時候,你的負面情緒指數可能從2飆到5了,然後叫了三聲收玩具,洗手吃飯,孩子沒反應,還頂嘴,你的情緒指數開始飆到7,當你走過去試圖收走玩具的時候,孩子尖叫大鬧,踢打玩具,你立馬爆炸,大手一揮,飆到10。


一定不要等到接近爆炸了才管理,而是在情緒指數不斷飆升,你還尚且理智的時候,表達你的著急,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和期待,讓孩子意識到你的“情緒氣球”已經有多大了。


在平常的每天,隨時覺察自己的“電量”,及時給自己“充電”。


注意日常事務的積累帶來的壓力,如果自己最近一段時間都是“滿負荷”的焦頭爛額狀態,請在回家前先去做點什麼讓自己感受好一點,避免20%電量的情況下,推門回家,一點就著。


3、其實你並不願意控制


因為你不不甘心。為什麼改變的總是我?憑什麼每次都是我要主動?誰讓他那樣對我?

確實,我們都希望“我不用變,你變”,因為我省力,改變太累了。“你先變得不再亂丟臭襪子,我才不那樣發火。


情緒管理變成了一件“別人控制的事”。發火變成了一種武器,因為我受到了傷害,所以我要和你扯平。



4、對自己要求太高了


節制言行,需要從可以做到的開始。

比如,完全不大喊大叫我暫時做不到,但我可以控制自己不再動手推孩子拉孩子;

和老公吵架時,與他約定好,我太生氣了會拍桌子,但我不會再摔東西了。

我尊重自己,也尊重對方,我可以選擇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來表達情緒。這些都對修復關係會有幫助。



同時改變要先從尋找孩子的優點開始。


首先,每天找到孩子表現好的一個地方,即使是很微小的地方也要進行表揚。表揚要出自真心,表揚的內容要具體,客觀,不要太浮誇,“你怎麼這麼棒,你太厲害了”是不對的,而應該說“你今天字寫得真工整,做作業真認真”。


其次表揚孩子努力的過程,不要誇大結果,應該說“你真認真,你看你這道數學題算式寫的好工整”,而不只是說“你真聰明、你好幸運”。歸結於腦袋好,很聰明的這類“表揚”是沒辦法強化孩子的好行為的。


再者,提供可以“表揚”的機會,媽媽想鼓勵孩子,孩子卻不知道媽媽期待自己做什麼,這時就需要媽媽告訴孩子,具體怎麼做才是表現好。比如“你可以好好地坐在寫字桌前20分鐘不離開,就是表現好了”,一旦孩子達到了,或者超過了這個要求,就要很開心地表揚他。


最後不要輕易說孩子不行,每天說不行就真的變得不行,不要否定孩子,每天說“你可以的”,會讓孩子做事更有幹勁。


遵循“表揚”——“鼓勵”——”具體怎麼做“的方法

,家長和老師也在平時的生活中、課堂上多關注孩子,在表現好的時候及時給予肯定,只要家長們能做到這些改變,孩子也一定會慢慢改變,遵守課堂紀律,減少故意搗亂的壞現象。


多特兒童專注力


我給大家講兩個故事:

有一年夏天,一個朋友的朋友來找我,說她侄女跟父母關係很差,託我給她侄女談一談。

她侄女13歲,讀初一。第一次來的時候,她父母等在諮詢室外面,她在諮詢室裡跟我談詩歌談哲學,聲音溫溫柔柔,態度文靜和氣,一點都看不出異樣。

第二次來的時候,她父母剛把她送到就要離開,她立刻就爆發了,揪住她媽媽的頭髮暴烈地質問:“又要去賭了是吧?又要去買六合彩了是吧?信不信我拿刀剁了你們?”

本來看著挺有涵養的父母,居然就在這一刻,也動手揪住女兒的頭髮,一個扯,一個罵,三人鬧成了一團。

第三次的時候,女孩跟我說,她父母喜歡賭博,經常跟不三不四的人來往。只要一輸錢,父母就開始吵架,不僅動口,還動手砸家裡的東西。她勸過很多次都沒用。

最後一次她要期末考試,她父母還吵個沒完沒了。她一氣之下,到廚房間拿了把菜刀,威脅再吵她就動刀了,終於阻止了父母的爭吵。

而她從此迷上了拿菜刀的感覺,再也控制不住。


第二個故事:

有一個媽媽,因為孩子的學習和情緒問題甚為苦惱,向我傾訴。

她說孩子做作業的時候,總是拖拖拉拉,做題很不仔細,總是做了擦,擦了做。

她看不過去的時候就批評孩子。一批評,孩子就大喊大叫,嗓門比她還大,喊得臉紅脖子粗的,非常歇斯底里。

她問我,孩子是不是有心理問題?

我讓她回家批評孩子的時候拍個視頻給我。

給我看視頻的時候,這個媽媽也在看。

孩子一開始做作業還是挺認真的,做著做著,就拿橡皮擦反覆擦起來。

媽媽開始阻止,語氣還是剋制的。

孩子不為所動,堅持要用橡皮擦。媽媽開始不淡定了,語氣很衝地罵孩子。

當孩子幾次三番動用橡皮擦的時候,媽媽終於爆發了,一把搶過橡皮擦,狠狠掰成幾瓣摔在地上,然後口不擇言地大罵孩子。

孩子在媽媽的責罵中,倔強地挺起脖子,開始和媽媽對吼。

媽媽聲音有多大,孩子就有多大。

兩個人發脾氣的神態語氣姿勢,一模一樣!

最後終結: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不僅僅是長相,是包括性格、為人處事等。


心理諮詢師沁心


面對這個問題,真的感同身受!

不管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中,我一向被認為是一個好脾氣的人!但是自從有了寶寶之後,我的脾氣竟然比之前大了不少,有時候可能是我對寶寶要求比較嚴格,對於她經常重複出現的錯誤我會訓斥幾句,或者自己心情不好,寶寶當時正好不乖實在控制不住,就會朝著寶寶發脾氣,雖然我知道很不對,但是有時候真的控制不住自己!



一段時間下來,我發現寶寶做一件特別小的事情都會先問問我,這樣可以嗎?那樣好不好?自信心嚴重不足,而且平時日常生活中,她遇到一點小事情也會發脾氣!我才意識到自己犯下的嚴重的問題!


最近一段時間我在極力地改正,一是,我買了不少育兒書,從優秀爸媽身上學習、借鑑優秀的做法,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二是,多與寶寶互動,做親子游戲!鼓勵寶寶大膽去完成她喜歡做的事情,並且鼓勵她、誇獎她;三是,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氣,不管多累,走進家門之前我都會調整好自己的心情,帶著陽光才看的笑容去迎接寶寶;四是,每天晚上睡覺之前都會與寶寶做一個親吻的互動,希望寶寶帶著美美的好夢入睡;五是,當寶寶有脾氣時,我會幫寶寶分析生氣的原因,我們一起探討另一種方式的解決辦法!

堅持了一段時間後,寶寶晚上睡著時,經常會在夢中咯咯的笑,這是我覺得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的改變已有初步成效,我會繼續堅持!為做一個更好的媽媽不懈努力!你呢?


欣寶貝兒智慧屋


我們都想做孩子心中那位溫柔可親的媽媽,可是,生活中卻總是充滿各種煩惱和壓力:既要應付忙碌的工作,也要忙活雜七雜八的家務,有時還要面對不給好臉色的老公。


前天加班很晚回家,到女兒睡覺的時間了!不是這玩玩,就是那看看,就是不睡覺。提醒她好幾次,就跟沒長耳朵一樣,不理我。我嗓門越來越大,終於忍不住對著小屁股打了一下,惡狠狠的對女兒說:"再不睡覺,我就不理你了!"女兒被嚇哭了,眼淚汪汪地對我說要睡覺。看到孩子這副樣子,心裡真不是滋味。

這一夜孩子總是睡不踏實,幾次嚇醒找媽媽。我趕緊摟住她,輕聲說:"媽媽在這,哪兒不去!"孩子才安心睡覺。我很內疚,孩子只是想引起我的注意而已,我卻只顧釋放自己的壞情緒,沒想到給孩子造成傷害。

有人說,不要動不動發脾氣,時間長了會壞了孩子的靈性。指責,發火從來不是愛,而是孩子健康人格的殺手。我們衝孩子發火,動機從來不是因為愛,而是我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模仿。孩子因為跟父母相處時間最長,關係最親密,所以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有意無意去模仿。



能夠控制情緒是人成熟的標誌,是人一生學習的課題。父母在幫助孩子控制情緒的過程中,自己也同樣長大,這是多好的機會!


TT騎著蝸牛看世界


先說下我那可悲的童年。

我爸媽不僅吵架,他們從我出生開始,就經常會吵架,打架,一直到我大學畢業已經工作了,他們還會打架。

父母都會覺得,吵架是我們的事,和你們沒關,其實孩子作為第一旁觀者,心裡傷害遠比父母深多了。

我從小就特別膽小,到了現在成年了還是如此,遇到事情稍微有點困難就會覺得像遇到了天大的困難。前陣子我和一個高中老友聊天時,他還說我,一直是班裡不合群的存在。是的,我和我姐姐的交際能力都特別差,從小到大幾乎都沒什麼朋友,非常自卑。

姐姐因為初中就去讀寄宿學校了,所以爸媽對她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可是我一直讀到高中畢業,後來被迫回到他們身邊上班。(是的,我是不願意回來的)對外人我雖然不合群,但是不怎麼會發火,但是對家裡人我就會變得脾氣非常好,我姐姐常說這都是因為他們當著我的面吵架次數太多了,以至於年幼得我從潛意識裡就覺得,吵架打架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儘管我家離我上班的地方只有半個小時的車程,可是上班以後單位分了單身宿舍,我就再也沒回去過。總覺得自己好像終於解放了一樣。工作以後談戀愛,每次都是無疾而終,總覺得所有人對我都不好,特別沒有安全感,還好最後遇到了我老公,現在我已經改變了很多。

但是我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非常自卑。生完孩子以後,別人抑鬱症最多一年,可是我的抑鬱症持續了快兩年了,才慢慢恢復,明明我結婚後過得很好。老公工作認真,對我也很好,我們也沒什麼經濟壓力,可是我還是會莫名其妙的患得患失。

現在我也有了孩子,我從來沒有在她面前大聲說過話,一直保持著輕聲細語,每個週末都和老公一起帶她出去玩,就是因為我想給她一個快樂的童年。每次我質疑我媽為什麼不離婚時,她都理所當然的說還是不是為了我們。可是她根本不懂得我們需要什麼,總覺得她忍氣吞聲的留在我爸身邊,給我們一份優渥的生活,就是對我們最好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孩子應該在一個父母關係正常的家裡長大,這樣不管以後做什麼,才有有勇氣,有底氣,有陽光的性格。

如果可以,請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要知道不管你們誰有錯,孩子總是沒錯的,沒必要因為你們讓孩子留下一生的陰影。

最後,請大家關注下我唄~


聽風讀世界


結婚以前,我是一個急性子的人,婚後,剛開始也是容易發脾氣,在懷孕的時候我看了太量的書籍,等孩子出生後,我發現我沒有脾氣了,因為我知道發脾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一個家庭,父母是怎麼樣的,那麼將來你的孩子也是怎麼樣的人。我們都聽過,“狼孩子”大家想想,為什麼會稱他狼孩子?因為他的環境,他的習性都是在跟著狼成長的。

如果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發脾氣,剛開始孩子會害怕你,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更加的叛逆,甚至跟父母 一樣,遇到不順,遇到挫折就會發脾氣來解決,而不是靜下心來慢慢思考,自己尋找解決方法。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將來的孩子肯定也是一個愛發脾氣的大人。

有句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還有一句話是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它將深深的刻入孩子的腦海裡。

另外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孩子會覺得你無能,不管什麼事情,你即使發再大的脾氣,孩子還小,其實他都不能懂得你的意思,反而會讓他不知如何是好。

如今教育孩子,是要用聰明的智慧去育兒,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我們做父母的也應該多多學習知識,充充電。

孩子們變好或變壞和他們受到的教育有關,有句話叫‘先人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個老師,不能把一切推給學校。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所謂培養、所謂教育,不過是這樣一句話。我們希望子女成龍,首先就要盡父母的職責。”這句話是巴金先生說的,也是我們應該做到的。

懷撫愛中逐漸認識世界,在父母的行為中潛移默化,接受人格和行為的陶冶,孩子對父母是信賴和尊敬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子女都有著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家長的都應該牢記這句話。

我國諺語有:“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接觸就是對孩子進行無聲的教育。所以,家長要隨時檢點自己的言行,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做的事不做,言行要一致,不能說是一樣,而做是另一樣,否則孩子會茫然,不知該如何做。家長要處處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良師益友,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使自己真正能夠勝任第一任老師這一光榮職位。
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那你就是一個老師,孩子不斷地從你身上吸取知識、吸取營養,父母就需要不斷地充實自己。俗話說: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待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

父母要努力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家庭人文環境,讓孩子沐浴在健康、文明、和諧、寬鬆的家庭氣氛中,從而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孩子形成活潑、開朗、勇敢、進取的性格,養成良好的獨立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習慣,樹立關愛、合作、寬容、創新、感恩的現代意識。這才是培養孩子良好人文素質的重中之重。

所以為了孩子,即使你心情再糟糕,即使就要發脾氣,你也得忍忍,因為他還是個孩子,學會了冷靜,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孩子變得更懂事了,變得更乖了。

更多精彩育兒,敬請關注頭條號洪太太。


洪太太


很多心理學方面的道理啊,行為學方面的道理啊,別的人都回答過了,回答的很棒。而我還是從自身的經歷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吧。

我是白羊座o型血,絕對的急脾氣。對孩子基本上還能有點耐心,可是對老公說話常常不注意,語氣經常很衝,也常會跟老公發脾氣,雖然基本上不吵架。但是孩子是能感受到的,而且在孩子上了學之後,也是自己有了老二以後脾氣更大了,現在對老大也會經常吼。結果就是得到了一個遇到不順心的事也會大吼大叫的孩子。我家老大心情不好或做事不順心時對爺爺奶奶,爸爸對我,都會吼,像一個戰鬥的小母雞。


都說父母是鏡子,孩子有樣學樣,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好的家長當然只能養出脾氣暴躁的孩子,這一點我深有感觸。所以,現在看到她的問題,我知道其實是我自己的問題。而我沒法改變她,只能改變自己。因為一個人是沒辦法控制另一個人的。只能靠家長的變化影響孩子了。

在正面管教裡我知道,孩子的前額葉皮質要等25歲才能完全發育好,所以別指望孩子能做到理性表達情緒,只能靠大人的改變來影響孩子了。溫柔而堅定。媽媽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管理情緒,真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炮竹變棉花


晚上凌晨一點多,我被孩子的哭聲吵醒,嚇得我是連忙跑過去,問他怎麼回事,只見他坐在床上閉著眼睛一直哭,哭的很傷心,問他是不是做噩夢了?他點頭,我突然想到自己要趕稿子,他要求我給他講睡前故事,我吼了他,他不做聲的去睡了覺。


我發現好幾次,寶寶做噩夢驚醒都是在被我大聲斥著之後,有時候,我們大人真的還不如一個孩子,他們一次接納我們的壞脾氣,而我們卻總是認為他不夠好,成長的不夠快,不夠懂事,我們從來都是以我們心目中的乖孩子去要求他們成為我們理想中的樣子,可孩子們,卻從來沒有這樣要求過我們 。

他不是不乖,他只是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行動力,她不是任性,只是有時候貪玩,他比你還害怕失去自己,那樣他就在也見不到爸爸媽媽,她害怕走失,可有迷戀外界事物帶來的所有好奇感,他想要去探索,他比你更希望自己能讓你們開心,只是他還不太明白,怎樣才會合你心意。


所以我們對待孩子要儘量溫和一些,要隨時調整我們的情緒,蹲下來好好的溝通,愛自己更愛孩子,

不要在大聲斥責他,他會害怕,晚上會做噩夢,爸爸媽媽就是他的安全感,所以請你給他足夠的安全感。


未說育兒


以我的觀點,如果父母經常發脾氣會出現兩個極端。一個是孩子非常懦弱,膽小、怕事。別一個就是和父母一樣,暴躁、易怒、沒有耐心。

我是農村人,父輩的教育方式都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犯了錯直接打還好,有些父母就是捨不得打,天天對著孩子發脾氣。

舉我身邊的一個例子,我同族的一個堂弟,父親一直在外打工,母親就在家帶孩子,生活的壓力使得我這個嬸嬸天天對堂弟發脾氣,而且越來越大。

我堂弟是個非常老實的老實人,這叫我怎麼說呢?聽說在學校不怎麼說話,老師和他溝通也是像對木頭人一樣,但成績卻是中等偏上(好苗子啊),在家裡也不怎麼和我們聊天,兄弟姐妹想幫他。可是從小到大,性格已經定了,改不過來了。

初中畢業就沒有讀書了,挺可惜的,現在在一個汽修店當學徒,因為這件事,叔叔回來還和嬸嬸大吵了一架,並想讓他再回去讀書,怎麼說都沒有用,我堂弟還因為這件事發了脾氣,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他發脾氣,把我們都驚呆了。

從小到大的這種生活環境讓堂弟的性格徹底變得懦弱,如果不出什麼大的變故,估計以後也就這樣了。

發生在我身邊的這件事,應該是比較特例的吧,在網上看到的都是暴躁、易怒、愛抱怨這類的性格。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小孩子不懂事,家長做什麼,小孩子就會學什麼。當一個合格的家長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當過父母的人都知道,教小孩子不發脾氣是不可能的,因為孩子和生活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中間會出現很多的錯誤,有些事簡直都可以把人逼瘋。你會看到很多女神一類的人在有孩子之後都是一個瘋婆子。

忍、忍、忍、再忍,耐心,誘導。當然,你還要給自己找一個出氣筒,要不然會把自己憋壞的。

也不是說不可以發脾氣,只不過要控制一個度,當然,該打的時候還是要打的。不然怎麼會長記性呢?


安風


愛發脾氣的父母,會給孩子一段陰暗的記憶。如果父母經常把孩子當成出氣筒,日積月累,勢必會把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


小區裡銘銘和大寶年齡相仿,兩個孩子相處得很好,銘銘也經常來家裡找大寶玩。

時間長了我發現,銘銘每次來了都不想回自己家,而且他說話時聲音細細小小的,你不認真聽,根本聽不到他在說什麼。

男孩子本該是獨立且有主見的,銘銘和小夥伴們一起玩兒時,卻總是惟命是從,而且每次在銘銘搞壞事情之後,都要小夥伴們幫他善後。


有一次,銘銘父母出門把孩子託給妻子,妻子問他,“銘銘,你猜爸爸媽媽回家後會給你帶什麼禮物?”

銘銘的回答出乎我們的意料:“爸爸媽媽不會給我帶好吃的,也不會給我帶禮物,他們天天都會罵我,所以我不喜歡回家。”

聽孩子說完,我才明白為什麼銘銘每次都不想回家,為什麼他和小夥伴相處時,自卑到沒有主見,總害怕自己做錯什麼,還有說話時的唯唯諾諾。

銘銘父母的脾氣暴躁,兩口子三天兩頭大打出手,還經常指責銘銘這做不好那做不成,就造成了銘銘的自卑情緒。


記得有一個小故事,講的是孩子在不小心把牛奶打翻後,媽媽不但沒有指責孩子,反而安慰孩子並和孩子一起把灑掉的牛奶整理好。

這位媽媽在孩子犯錯後,不但沒有嚴語指責孩子,反而是安慰他,並耐心地引導孩子如何解決問題。這樣孩子在做錯事後就沒有內心的恐懼,還學會了解決困難的辦法。

為了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做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時刻防備自己爆發的脾氣影響到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