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追寻生命最深处的感动

读书记|在阅读中,追寻生命最深处的感动

每次谈及读书,我都将自己定位成一头饥饿无比的饕餮,恨不得将天下好看的书悉数收归到自己的脑海中,我把这样的因由归结到童年中读书的匮乏之上。童年时,真正读书的开始,是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语文辅导读物,课外阅读书《小雨沙沙》,至今二十余年过去,我还能够记得其封面装帧的模样以及部分内容,只因为记忆太过深刻,没有书读的日子,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去读这样一本。大概在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在爸爸的枕头底下发现一本《朱元璋演义》,那时候甚至不知道朱元璋是谁,书是老书,纸张成为了暗黄色,甚至便轻质的焦糖色,几乎所有的纸都卷了边儿,甚至有的纸张都是散落的,只是一页一页的按照页码排好序放在了书里,好奇的我每天做好晚饭后,在爸爸田间劳作还没有完工时,就偷偷的拿出来读几页,其中还有很多字不认识,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到目前还萦绕在脑海中,力大无比的常遇春,和机制多谋的刘伯温等,有一次看的太入迷,让回家的爸爸逮个正着,大声朝我喊了一句:小孩子家家的,不要看这样的书。

当时很疑惑,为啥不让小孩子看这样的书,这样的书又是怎样的书呢?

再后来长大,慢慢的接触到更多的书后,发现有的图书确实不适合孩子看,而爸爸所谓的不适合孩子看,或许是觉得其中的打打杀杀,过于惨烈血腥吧,一个女孩子家家的读这类文字,总归有些不好的。

读书记|在阅读中,追寻生命最深处的感动

还有一本积古的书,便是《海瑞罢官》。这本书是到了初中后,像邻桌借的,她的爸爸是老师,家里有很多很多的书,我去她家玩时,看到那么多书走不动路,她说你看看哪一本比较喜欢,就拿走看,看完再还回来就好,我从书橱的上列一直看到下列,就看懂了《海瑞罢官》这本书名,因为是剧本,好读一些,读了一遍又一遍,被情节和故事打动,那时候没有所谓什么“影射”现实的意识,反正读着很过瘾。也是在同一年,我遇见了生命里第一本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是舅舅家女儿也就是表姐买的,在当时的班级里,是绝对不会有这样的闲书读的,一则同学们都是农村的孩子,没有闲钱来供应读书,二则是家人和学校都没有让学生读书的意识,于是一本新书买到后便被人借走,等到轮了一圈返回到她的手中时,新书已经成为了旧书,纸张磨损的很严重,但仍旧平平展展的,不像教科书都卷了边,可见大家对书是爱护的,我借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有很多同学在排队,于是一咬牙便在一夜间掌着灯把书看完,脑海中充斥着哼哼,唧唧的名字和各种奇怪的话,等到多年后,我成为出版业的一分子,才知道这本书是当年中国市场最早的一批畅销书,于是借着想起这本书的契机,再次读了一遍,很多不懂的地方弄懂了,原本以为很复杂的道理,到头来却又是那样的简单。

初中时,住校。每个星期的生活费是五元钱。但我总能够省出一部分攒起来,终于够了一本书的钱,至今还记得书名叫做《梅次故事》,书拿回家,一遍又一遍的摩挲,但总觉得囫囵吞枣般,看的不是那么过瘾,或许那时候开始,内心就对图书的内容有一个感官的认识了。 所以对初中语文课本的辅导读物里的经典篇章,如《红楼梦》选段,如鲁迅先生的作品等,都是一遍又一遍的读,并摘录了很多笔记,算是我的阅读生涯的积淀吧。到了高中以后,也是住校,每一个月回家一次,生活费从每月50元慢慢涨到了100元,从高一到高三,也是个体感知物价上升最快也是有最直接显示的时候。这样没到月末,都会从学校旁边的书店,买一两本书,从那时候起知道了毕淑敏,知道了《飘》,知道了各类名著,阅读的大门才朝我慢慢的打开。学业总是重要的,多数的时间被用在学习上,读书对我来讲便成为一种奢侈。直到高中毕业进入大学。

读书记|在阅读中,追寻生命最深处的感动

进入大学后,我就像一条鱼一样一个猛子钻进了大海,图书馆的海阔天空里留给我青春里最美好的回忆。除了完成专业课必备的阅读以外,我钻进了自己喜欢的图书阅读之中。

世间最美的模样,便是在图书馆读书的时光吧。

多数人读书,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性,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啊,书中自有颜如玉啊,学而优则仕啊什么的,总之传统的观点都是充满着功利性的,不能给我谋取高位,我读书有何用。

就像现在很多人,读书既然不能给我带来金钱,地位,我干嘛要读它,不如早点出去挣钱养家。

大概或许,这些人忘了,百无一用是书生了。

哈,在这里不是去贬损读书了,也不是贬损爱读书的人,其实对读书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将其视为一种正常的娱乐活动,你喜欢荣耀吃鸡,我就喜欢静静地去读一本书,没有谁比谁更高级,只不过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而已,把读书当成娱乐,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也不会因为读书学不到东西而十分的苦恼,既然都是玩,都是打发时间,干嘛要对读书寄予期待?

如此心境平和,岂不快哉。

当然,把读书当作提升自我的朋友们则另当别论了,读书确实有这样的功能,只不过千万不要着急,你读过的每一个字,都会有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你的气质啦(如果你哪天变美了,别惊讶,是读书的效果:笑);比如会悄不声的提升你的表达能力,当你妙语连珠的时候,请感谢一下努力读书的自己;比如写一篇工作总结或者报告时,可以一气呵成写出堪称完美的文章,也请感谢一下秉烛夜读的自己;因为你读过的每一个字,都会带给你一些回报,以你不从察觉的形式。

原来,读到一本好书,总会兴高采烈的分享给身边的好朋友,慢慢的发现,即便是最好的朋友,也会给我脸子看,我才明白,我之饴糖,彼之砒霜啊,且不看他或着她喜不喜欢读书,光是对方喜欢什么样风格的书,可能都与你有着万千差别,只有对书饥渴如我的人,才会“不择手段”的去阅读各类书,即便是大学时,住在上铺的姐妹,坐在床沿,耷拉着双腿,手里捧着一部厚厚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说,老大,你都不知道,这本书有多好看,啧啧,真好看。

读书记|在阅读中,追寻生命最深处的感动

她那活脱的炫耀,让我一头钻进图书馆,抱起便读起来,真的需要抱的,厚厚的两卷本,砖头一般,读着读着,才觉得真好读,虽然因为记性不好,读了后面忘记前面的,但架不住我回去再读一遍,两遍,三遍,情节熟悉了,人物变得鲜活起来,让我觉得这个人物,真的可爱又单纯,虽然被这世界屡次玩弄,内心却仍旧有一份热爱在胸腔里,这就是真正的英雄主义吧,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仍旧甘之若饴。以至于工作后,我自己收藏了好几个版本的这本书,整齐的摆放在桌子上,嗯,光是看看,就觉得心里美美的。

所以,读书到一定程度,就不会主动的给人去推荐书,而是情不自禁时,明确的说这本书是什么内容,面向的读者群体是谁,读了会有啥收获等,分享出来,让对方做决断要不要读。除非对方拉住我,“死乞白赖”的说,你给我推荐几本书呗,然后我问清其阅读习惯和喜欢的题材等,才巴拉巴拉的推荐几本,我知道,即便是我充满深情的推荐,多半人会读不完,甚至一本都不会读,读书是多么私密的事情,我喜欢吃的水果是苹果,说不定对方就好葡萄这一口呢是不是?所以推荐是出于爱心,不推荐也是守好了自己的本分,哈,不能给别人砒霜对不对?

有人说,爱读书的人好静(好,四声),偏偏我又是一个动静结合的人。周末可以疯狂的骑行/羽毛球/慢跑,也可以坐下来,安静的读几页书。在西藏工作时,在周末不用加班的日子里(加班是常态,不加班是变态),这样的日子很少,所以更加珍视如金,除了和朋友们的骑行车队约着去郊县骑行外,便一个人窝在单身宿舍中,窗外是远山蓝天,阳光透过窗纱进来,那种空气停滞了般的安静,手里不盘几页书,就是造孽啊。

读书记|在阅读中,追寻生命最深处的感动

用书打发时光,算是我做过最浪漫的事,或许这是单身狗最大的福利了。

工作以后,拿出很大一部分收入从来买书,以至于房间的角落里堆的都是书,真正体会到买书入山倒,读书如抽丝,可是一个人对读书的牵念,不会因为工作的繁忙而中断,不会因为心情的不舒服而改变,在最苦恼之时,一头钻进书的海洋,在思想的海洋中遨游,悠哉快哉。

那种舒服劲儿,真的是爱读书的人,才会拥有吧。

在2019年这个读书季,感恩遇见更多好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