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村鎮銀行有利於社會資本向農村配置

動向 本報記者 姜業慶

近日,常熟農商銀行收到中國銀保監會《關於籌建興福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批覆》,獲准在海南省海口市籌建興福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興福村鎮銀行”)。這是自2018年1月份《中國銀監會關於開展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和“多縣一行”制村鎮銀行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印發以來,中國銀保監會批准成立的首家試點機構。

原有發展模式遇到瓶頸

之所以設立投資型村鎮銀行,主要在於原有村鎮銀行的發展模式遇到了瓶頸。中國村鎮銀行的設立源於2006年,當時,原中國銀監會發布《關於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在湖北、四川、吉林等6個省(區)的農村地區設立村鎮銀行試點。

在當時,這份文件最重要的突破在於兩項放開:一是對所有社會資本放開,境內外銀行資本、產業資本、民間資本都可以到農村地區投資、收購、新設銀行業金融機構;二是對所有金融機構放開。並且,大大降低了設立一家銀行的門檻,不僅調低了註冊資本,還取消了營運資金的限制。在縣(市)和鄉(鎮)設立的村鎮銀行,其註冊資本分別不得低於人民幣300萬元、100萬元。

原中國銀監會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9月末,全國共組建村鎮銀行1567家,中西部地區組建1018家,佔比65%;村鎮銀行縣(市、旗)覆蓋率達到67%,其中覆蓋了411個國定貧困縣和連片特困地區縣。已開業的村鎮銀行資產總額1.3萬億元,已累計向474萬農戶和小微企業發放貸款3.6萬億元,農戶和小微企業貸款合計佔比92.1%,戶均貸款38萬元。

但是在實際運行中,缺乏市場化根基的村鎮銀行一直未能走出一條可持續的商業路徑。管理難、發展難、盈利難也成為了它成長過程中翻不過去的“高山”。這從2018年建行整體出售27家分佈在浙江(8家)、江蘇(6家)、山東、黑龍江、安徽、河北、湖南、上海、重慶等地的村鎮銀行就可以看出端倪。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表示,一方面村鎮銀行資金融通渠道有限,主要依賴傳統存貸款業務,風險分散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村鎮銀行利率定價基礎薄弱,各期限存款利率長期保持在同業間最高水平,資金成本相對較高,對村鎮銀行發展形成挑戰。

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

按照《通知》規定,新型村鎮銀行的設立是為落實黨中央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大力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等。

《通知》提出,具備一定條件的商業銀行,可以新設或者選擇1家已設立的村鎮銀行作為村鎮銀行的投資管理行,即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由其受讓主發起人已持有的全部村鎮銀行股權,對所投資的村鎮銀行履行主發起人職責。原銀監會表示,這是針對現行主發起人管理模式協調難度大、成本高、資源不集中等問題,為強化中後臺系統支持,提高村鎮銀行集約化管理和專業化服務水平而提出的。

投資管理行模式是對現行村鎮銀行投資管理模式的進一步完善。和現行管理模式相比,投資管理行模式有顯著優勢:一是與管理部門、事業部相比,投資管理行作為獨立法人,能夠更好統籌集中優勢資源,提高管理服務效率,解決中後臺服務短板。二是有利於帶動社會資本投資入股。三是投資管理行能夠針對村鎮銀行特點,建立專門的風險識別、監測、處置以及流動性支持等制度安排,構建“小法人、大平臺”機制,促進形成規模效應,提升村鎮銀行管理能力和整體抗風險能力。同時,投資管理行模式遵循“先試點、後推開”的實施原則。

中國銀保監會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監管部副主任馬曉光曾表示,培育發展村鎮銀行,是豐富、完善和健全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

中國銀保監會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監管部市場準入處處長朱惠春表示,《通知》要求商業銀行投資入股投資管理行持股比例不低於15%,在這個前提下,要求投資管理行優先引進優質的涉農企業投資入股,從而有利於擴大民間資本,尤其是一些優質涉農企業投資銀行業的渠道。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甄新偉稱,為實現村鎮銀行高質量發展,助力我國村鎮銀行股權充分整合,監管層於2018年出臺政策,允許商業銀行選擇一家其設立的村鎮銀行作為投資管理行。此舉可將原本分散在各個地區的村鎮銀行實現統一集約化管理。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劉澄表示,由於村鎮銀行沒有主分行制度,和發起行缺乏有機的聯繫,使得發起行在經營過程中無法進行統籌管理,出現管理不到位的情況,且股東也比較複雜,缺乏合力。而投資管理行類似於村鎮銀行的控股公司,具有整合的優勢,通過對現有村鎮銀行的整合,充分發揮集中管理,更好提升村鎮銀行服務三農、抵禦風險的能力和服務整體的可持續能力,這樣才能和其他銀行進行競爭。

有利於社會資本向農村配置

由於近年來部分村鎮銀行風險頻現,《通知》重點要求通過有效的監管激勵約束,引導村鎮銀行堅持支農支小市場定位和社區銀行的基本特徵,防止村鎮銀行的業務發展“離農脫小”。此外,要求村鎮銀行強化支農支小的戰略定力,要創新個性化、本地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村鎮銀行按照風險匹配的原則開辦一些新的業務,從而進一步拓寬支農支小的資金來源,也引導更多的資源向農村進一步傾斜。

以新設立的興福村鎮銀行的母行——常熟銀行為例,該行半年報披露,在深耕常熟本地市場的基礎上,常熟銀行先後在湖北、江蘇、河南、雲南四省發起設立30家興福系村鎮銀行。這些村鎮銀行重點面向“三農、兩小”客戶發放個人經營性貸款,而常熟銀行也通過它們實現精準扶貧——截至去年6月末,興福系村鎮銀行在22個貧困縣發放經營性貸款餘額70.97億元,囊括3.7萬戶;12家村鎮銀行2018年半年度共向當地繳納稅收4270萬元,成為貧困地區重要財政收入來源。

在30家興福系村鎮銀行中,有27家的註冊資本集中在3000萬元-5000萬元,最高的註冊資本金為1.74億元。而承擔村鎮銀行管理職責的投資管理行,起步註冊資本就不低於10億元,且常熟銀行持股比不低於90%。

常熟銀行發起設立的投資管理行將會採取股權出資和貨幣出資相結合的方式,其中股權系常熟銀行目前持有的30家村鎮銀行的股權,其他發起人股東以貨幣方式出資。

也就是說,出資完成後,常熟銀行將不再直接持有興福系村鎮銀行的股權,轉而通過投資管理行間接持有相關村鎮銀行的股權。目前該方案已經順利獲批,這意味著,常熟銀行開創了一種村鎮銀行管理模式——“母行放手讓子行管村鎮銀行”。

董希淼稱,投資管理行除受讓其主發起人已持有的全部村鎮銀行股權外,還能繼續發起設立村鎮銀行,重點佈局中西部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通過制定“支農支小”整體發展戰略規劃,支持村鎮銀行建立特色化的商業模式和激勵約束機制,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滿足縣域“三農”和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