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前段时间"王晶晶事件"持续在微博发酵,事情源自腾讯视频的一档叫做《与陌生人说话》的节目,这档节目的采访对象王晶晶曾经遭受过长达十年之久的校园霸凌,被同学取各种外号,在网络论坛上人身攻击,诽谤她整容,爱虚荣,男友成群,甚至还有人煽动她去死。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面对这些无解的压力,王晶晶曾经吞下40片阿立哌唑片寻死,没想到换来的不是同学的反省,反而变本加厉展开嘲讽,说她这招(自杀)实在太老套。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无法想象王晶晶是如何从校园霸凌中走出来的,更无法想象的是,即使在经历了如此大的身心创伤后,她还能有勇气去直面她:2017年王晶晶诉诸法律手段,把曾经诽谤她的校友蒋某送进监狱。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她没有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一个王晶晶站出来了,却仍有千千万万个王晶晶蜷缩在阴影处,遭受校园霸凌的折磨。他们有的带着裂痕过一生,学业、生活被局部摧毁或者全部摧毁,有的终日活在自我怀疑的死循环里,极度缺乏安全感,被黑暗深深笼罩,有的则走上报复社会的不归路,把这当作终极发泄的管道。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苏打绿主唱青峰也曾因为"跟别的男生不一样"在学生时代备受排挤,一些男生觉得他声线太"女性化"或者外形"瘦小"常会对他进行语言暴力: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后来青峰找到了生命中的热爱—音乐,这是他对抗悲伤的武器,也能忘掉现实生活的残酷。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可并不是每个"被霸凌者"都有青峰的运气和勇气啊!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大象》

在加斯范桑特那部拿到戛纳金棕榈的电影《大象》中,就用令人窒息扼腕的长镜头描绘了Alex和Eric的毁灭之路:他们在校园内受到大大小小的暴力/冷暴力,最终选择以暴制暴,企图以"施暴者"的姿态摆脱暴力。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大象》中的一镜到底

他们都是校园中"被流放""被驱逐"的人,得不到关心和温暖,讽刺的是,霸凌他们的人并未觉得举止有何不妥,似乎大家都已经接受了这样一种弱肉强食的局面。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大象》揭露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性恶之花,往往不是凭空"绽放",也不是"一枝独秀",这也是它的复杂之处,你无法用单一因素直接去定罪,即使定罪,都未必就是事实真相。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校园暴力是人性恶之花的产物,作为监护人的家长、管理人的老师、校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往往,校园暴力如此猖獗的原因之一便是,它某种程度上处在监管的盲点。校园霸凌多数时候并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犯罪,其次由于施暴者为未成年人,无论是监管者还是管理者都容易对其掉以轻心,并低估来自未成年人暴力的严重性。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校园霸凌为何会出现?在童真本该出现的地方,为何邪恶会频频流连?

想起电影《声之形》中的少女硝子,因为患有听觉障碍,成了班上怪异的存在,无论是朗诵课文,还是参加歌唱比赛,都会沦为笑柄。硝子的与众不同,受到了以将也为首的小群体的恶意排挤,他们一手"导演"了硝子的消失。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与众不同=怪胎,这是霸凌者屡试不爽的恒等式。人善于在群体中寻找一种和谐性,所谓的"抱团取暖",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安全感的来源。而对于群体中的不和谐音符,总是倾向于恐惧,而非认同。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所以将也无所不用其极捉弄硝子,只因她的出现破坏了某种平衡,她的残疾造成了她在将也眼中是弱小、可以欺负的,这种"懦弱",会发展成一些人的保护欲,也会发展成另一些人的占有欲。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将也对硝子的所作所为,说白了就是强行占有,任意处置。因为他甚至,自己膨胀的占有欲不会受到惩罚,硝子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加上他在同学中的好人缘,"欺负硝子行动"竟产生了难以描述的模仿和追随。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声之形》无疑是浪漫的,它让将也后来承受了和硝子一样的命运:被排斥,被压迫,以此认识到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电影安排两人相遇,并设定了爱情元素去冲淡霸凌后遗症。而我深知,现实中,霸凌者能意识到错误的少之又少,而遭受霸凌者很可能从此要和心魔打交道,遑论拥有这么圆满的结局了。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如果说《声之形》对人性尚存温柔,那《告白》大概就是赤裸裸的人性剖析书了。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告白》

有人曾这样形容孩童的恶:

"如果说黑帮有秩序的作恶,是恶之道,小孩子的恶就更本真和纯粹,可能缺少创意,但几乎没有理由夹杂其中,所以恶得更透彻。"

在《告白》中,少年A和少年B杀死了女老师的四岁女儿,并大言不惭地说,并不认为自己是在犯罪,而且有少年法的保护,他们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这种无力感如过电般点燃了女老师复仇的意志,她宣称在少年A和少年B的牛奶中灌注了HIV病毒,使得两人被孤立。随着剧情的展开,我们发现在霸凌的背后,都有着令人心酸的动机:缺爱的人渴望关爱、胆小的人期盼被认可。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少年A和少年B选择用暴力来填满人生的空洞,殊不知,暴力手段只会让他们越陷越深,永远得不到满足。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对复仇的女老师来说,以暴制暴让她完成了从受害者到施暴者身份的转变,她夺别人所爱,毁掉"坏人"的幸福,以此终结这个无解的死循环。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虽然暴力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糕,但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正义能够得到伸张,女老师是否还会选择用暴力解决问题?

就像另一部日剧《三年A班:从现在起全员人质》中菅田将晖饰演的柊老师,他制造爆炸将一屋的学生扣押为人质,为他们上课,上一堂堂不断有人付出惨痛代价的课。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没有人是无辜的:从景山澪奈自杀事件引出一整个共犯结构:欺凌的人,嫉妒的人,说谎的人,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从众的人...如果没有被扣押为人质,如果没有被以生命之名威胁,这些少年少女大概根本不会从心底产生哪怕是一丝的怜悯,以及对生命的畏敬。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他们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解,动不动就在网络上散布谣言,随意使用语言暴力,因为知道,这么做的成本小之又小。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除了施暴者,旁观者的冷眼相待也令人不寒而栗,抱着看好戏或者事不关己的态度,无形中也让你成为共谋。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暴力是一种传染病,极易在人群中传播开来,更不要说在意志不坚定的未成年人中。它的情绪化、煽动性、极端化和群体的非理性、无意识性一拍即合,暴力带来的快感,让群体迅速失去判断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校园霸凌是一种需要长期抗争的痼疾,需要被社会重视,也需要法律跟进。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这些年,校园暴力层出不穷,媒体往往欲盖弥彰,对问题的本质避而不谈,只是浅层地停留在受害者自身的缺陷,譬如家庭不幸福等原因造成的孤僻,使得成为被针对的靶子;

再者,校方的态度在这类报道中往往是失语的,学校恨不得事件能以最快速度平息下去,甚至还会对信息采取封锁。没有人愿意去直面这样的校园恶现象,随着霸凌一次次发生,开始对其产生免疫反应。

校园霸凌:我们和恶的距离有多近?

最可悲的不是霸凌本身,也不是当事人的无力,是整个社会的冷漠态度和不作为。这比"恶"还要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