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不該是你失敗的藉口

原生家庭不該是你失敗的藉口

01

前幾天後臺有個網友留言:

“老師,你好!我今年32歲了,我真的很不幸:我的工作很不順利,工作中老是受到排擠,幾乎年年都換工作,老婆還天天鬧離婚。有時候只有借酒澆愁,但是因為喝酒問題,和家人的矛盾更多。我的人生太失敗了!

最近看了些文章我終於找到了我失敗的根源,那就是我的父親,我的原生家庭。

我父親性格暴躁,從小到大非打即罵,從來不顧及我的感受。最過分是他甚至強制我在全班同學面前下跪認錯,我失去了尊嚴,我恨透了他。我的母親雖然對我很好,但她太軟弱,在我需要她幫我的時候,她總是在哭泣。

我自身遺傳了父親暴躁的性格,很容易發火甚至無法控制自己的發火。以至於工作和人相處不好,和家人也相處不來。我的生活一團糟,我恨這個家庭,是他們毀了我一輩子。我現在該怎麼辦啊?”

對於這個網友的遭遇我深表同情,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受到負面影響是一定的。但是我同時注意到你已經32歲了,我想說,你的失敗不該全部推給“原生家庭”來背鍋!

接下來我們一起討論下這個問題。生活中也總能聽到很多因為原生家庭的原因,長大了無法獲得安全感,導致婚姻家庭不幸福的例子,原生家庭這個概念越來越多的被人提起。

幾乎每個人都帶有一點原生家庭的傷,只是有些人輕,有些人重罷了。

原生家庭不該是你失敗的藉口

什麼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與其對應的就是新生家庭:新生家庭是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的父母。這裡要說明的是原生家庭並無好壞之分,它只是一個名詞。

這位網友說他的性格,處事方式的失敗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這一點其實有一定的根據:

02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真的有很大嗎?答案是肯定的。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首先原生家庭影響我們的性格。

李開復說:

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

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

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

在羞恥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在寬容中長大的孩子,能夠忍耐;

在稱讚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在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

原生家庭不該是你失敗的藉口

短短一段話,道出了不同的原生家庭,會帶給孩子怎樣不同的性格特質。

父母脾氣火爆,他們的孩子脾氣也很難太好;父母消極悲觀,孩子也不可能天真樂觀;父母經常否定批判自己無法接受的,現實中卻存在的事物,對於這些事物,孩子也會從內心封閉牴觸。

第二影響我們的婚姻。比如從小沒有受到父親好好照顧的女孩可能更傾向於尋找成熟、體貼的男士;父親性格比較軟弱的女士可能更傾向於能夠承擔的人。對於男士而言,母親性格比較強勢的人更傾向於找到一個能夠管自己的女士;母親若經常受父親欺負,可能會產生兩種心理:1、男人欺負女人很正常;2、以後我絕不欺負女人(也有可能會對父親很不滿,甚至在自己足夠強大的時候向他發起挑戰)。

在婚姻裡,你和配偶的互動模式常和小時候父母之間的互動模式雷同。如果你的父親經常對母親大吼,而你母親經常抱怨,除非我們在學習之後時時刻意提醒自己,否則很容易重蹈覆轍。

第三它還會影響我們教養子女的方式。孩子往往是父母的模仿者,父母如何,孩子通常就會如何。喜歡看書的孩子,他的父母多半喜歡看書。一個滿嘴粗話,蠻不講理的孩子,他的父母多半不是優雅大方,談吐得體的人。

大多數人會把小時候自己受到的待遇幾乎原封不動地用到孩子身上。比如以前媽媽和自己發脾氣,現在自己也覺得對孩子發脾氣很正常。

印度合一大學創始人阿瑪巴關說:“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際關係都是孩提時代與父母關係的複製。所有人際關係都反映了你與父母的關係,所有關係都會真實反映你與父母之間所發生的事。”

總之,原生家庭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你的性格,你的說話方式以及思維模式等等方面。

對於這位網友,想對你說的是,每個人都會受到原生家庭影響,也許你的更嚴重,但是在你成年以後你可以自主決定一些事情,不再受父母的左右,既然是你自己做的決定那你就要為你的決定負責。你已經結婚,你要對你的新生家庭負責,也就是對你孩子的原生家庭負責。

03

原生家庭不該是你失敗的藉口

原生家庭不該是你失敗的藉口

雖然我們承認了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心理健康,社交模式,婚姻教育方面的影響,但是,如果所有的不幸和失敗都讓“原生家庭”去背鍋,那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正如一句話所說的:“18歲之前,你父母決定你活成什麼樣;18歲之後,你自己決定你活成什麼樣。”

十八歲過後,你就是你自己的原生家庭。成年人與孩子最大的一點不同是,我們有了“絕對”的選擇權。這個“絕對”是指,你做出一個決定,父母不可能再像小時候一樣一票否決你。而當這個選擇權在自己手上的時候,你在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並不應該隨意甩鍋給父母或所謂的“原生家庭”。

一個人年少的時候,對這個世界認識並不深,接觸最多的是自己身處的家庭,受其影響也勢必最大。當你成年之後,你開始走向社會,你會換了好幾份工作,談了好幾次戀愛,傷害過別人也被別人傷害過,一步步開始瞭解世界的複雜與殘酷…如果到了30歲,你還是渾渾噩噩一事無成,不去反省自己,還要把所有責任推給原生家庭,你的責任其實更大。

因為你根本不明白,自己該走什麼路,終究還是要靠自己選擇。家庭環境,只能決定我們一時,但能決定我們一輩子的,還是我們自己。

在《都挺好》中,拿著一手爛牌的蘇明玉,就打了一個最漂亮的翻身仗。她所遭遇的種種不公,都成為她向上的動力。最後,憑藉自己多年的努力,她成為了一個精明能幹的女強人,併發出這樣的感嘆:

“那些受到的傷害,你可以不原諒,也可以選擇放下。”

即便在現實中,類似的例子也並不少見:美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從小居無定所,9歲時被表兄強姦,14歲懷孕,孩子出生後不久就夭折了。她有一百個理由自暴自棄,卻選擇了努力奮鬥,最後逆襲成全美最受歡迎的節目主持人。

美國開國元勳漢密爾頓,是個連生父是誰都不知道的私生子,同樣不妨礙他成為一個驍勇善戰、足智多謀的政治家,不僅成為了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還參與了《獨立宣言》的編撰。

你的家庭,或許會給你的人生帶來障礙,但只要你不放棄自己,同樣能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原生家庭塑造了我們的過去,但是卻不能束縛我們的現在和未來。即使在糟糕的原生家庭成長,我們成年後仍有機會通過學習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

04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

首先,要放下過去,學會自愛,擁有自愈的能力。

過去的事已經過去了,不必活在過去的痛苦中,把握好現在和未來最重要的。過去的終歸是過去,跟過去說聲再見,才會有足夠的力量應對將來。

不要對童年的過分耿耿於懷,不要把受到的傷害過分放大。我們已經長大,我們有選擇的權利,寬容家人和原諒自己。學會自愛,自我療傷,要擁有自愈的能力,讓自己擁有強大的內心。

第二,能夠坦然直面傷痛,體諒、寬容和原諒父母。

不要去責怪家人,他們也沒有錯,他們也只是普通人而已,我不能苛求他們。整天為基本的生存而疲於奔命的他們,是不可能在婚姻裡中時刻保持包容謙讓的。他們是愛你的,只是這愛有些粗糙。他們只是不懂得如何交流和溝通,不知道如何表達愛。

你無法改變自己的出生家庭,可有選擇不受到影響的權利,哪怕已經受到影響你也可以一點點地改變自己。

理解父母,與過去的不幸的自己握手言和,讓自己得以解脫。原諒過去,以慈悲心看待自己的過往與他人。

第三,要自我覺醒,學會自我改變。

原生家庭不該是你失敗的藉口

擁有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跳出自己圈子、與原生家庭“撕裂”後的頓悟。要改變自己在原生家庭裡學來的情感模式,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這樣,你才能擁有屬於自己獨立自由的燦爛人生。

告訴自己,我要忘卻過去,不能活在過去。我不要重複父母和家人的情感模式和思維方式。我應該跳出過去,重新開始。沒有與原生家庭“斷裂”的苦痛及苦痛後的領悟,哪來化繭為蝶的驚豔。

我開始接納和喜愛自己,正在努力地慢慢地改變自己。今後的我只會變得越來越好。

第四,讀書,從書中學會成長

書籍可以幫我們打開另一個世界,幫助我們站在更高的地方看我們自己,幫助我們站在別人的角度來認識自己。不斷的從書中汲取營養,豐富我們的內心,給我們改變自己的勇氣。讀書可以讓我們更快的成長,幫我們找到另外一個自己,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變得更好。

我們長大成人之後,會重複我們父母的情感模式,可是,我們不能為這些責怪父母。我們的父母不可能教會我們他們不知道的事情。如果你的父母不懂得如何去愛他們自己,那麼他們就不可能懂得如何教你他們在去愛自己。他們只是竭盡全力,把他們在孩提時代學到的東西,依樣畫葫蘆地教導給他們的孩子。如果你想更多地理解你的父母,就應該更多地傾聽他們童年的生活;如果你抱著同情心去聽,你會了解他們的恐懼和嚴格出自何處。這些“對你實施如此方式”的人與你有著同樣的害怕和驚恐。——露易絲·海《生命的重建》

怨恨、批評、內疚、恐懼,是我們生活中四種最壞的習慣。 這四種習慣起源於喜歡責怪他人,卻從不勇於承擔責任。如果我們敢於對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負責,那麼就不會責怪他人。——露易絲·海《生命的重建》

我們必須選擇釋懷過去,並原諒每一個人,包括我們自己。——露易絲·海《生命的重建》

最後,要相信自己,重建人生。你可能生長在糟糕的原生家庭中,但你仍有獲得幸福的機會。不斷學習,成長,療愈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