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的起源:積微成著,金石為開

一、引言

銅是人類最早認識並進行冶煉、利用的一種金屬,冶銅術的發明和青銅器製作技術,是人類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但這個過程並非一蹴而就,有一個漫長認知歷程,大約有數千年的時間。

1836年,丹麥考古學家C·J·湯姆森(Christian Jürgensen Thomsen)以工具製造技術和材料的標準,將人類史前史分為三個階段:【1】

  • 石器時代(Stone Age)
  • 青銅時代(Bronze Age)
  • 鐵器時代(Iron Age)

1865年,英國學者約翰.盧伯克(John Lub-bock)又將「石器時代」進一步細分為:【2】

  • 舊石器(Palaeolithic)時期
  • 新石器(Neolithic)時期。

1875年之後,意大利幾位考古學家陸續提出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之間,增加一個「紅銅時代」或「銅石並用時期」作為過渡期。【3】【4】

今天,基於「三時代系統」框架進行不斷的細分,如下圖所示:

青銅器的起源:積微成著,金石為開

所以,「冶銅術和青銅器的起源」橫跨「新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青銅時代」這三個歷史時期。


二、「冶銅術」和「銅石並用時代」

我們知道,銅礦在地球的儲量豐富,自然界中存在天然紅銅:

青銅器的起源:積微成著,金石為開

天然銅塊

青銅器的起源:積微成著,金石為開

天然銅粒

青銅器的起源:積微成著,金石為開

天然銅花

人類的智識系統首先就是觀察和歸納,特別是對反常的事物極為敏感:色彩豔麗、富有光澤天然紅銅,對於史前人類來說,一定是非常稀奇的物質,能激發人類探索陌生事物的天性。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假設:新石器時期的人類在尋找石器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了天然紅銅,並極為珍視。

由於天然紅銅其莫氏硬度僅在3.0-3.5之間,經過簡單鍛造加工就能製造成器。目前考古所發現的天然紅銅製品,大多數都是裝點、美化生活的飾物。

目前田野考古所發現最早的天然紅銅製品,是在西亞的伊朗、土耳其等新石器考古遺址中發現的銅珠、銅發錐等小件銅器,年代大約在7000-9000年前:

青銅器的起源:積微成著,金石為開

青銅器的起源:積微成著,金石為開

土耳其Cayönü Tepesi 和 Asikli Höyük所發現的天然銅製品:

石器時代的人類,懂得用火燒石頭,然後潑水,也即「熱脹冷縮」的辦法來加工石材。

因此,人類可能也會用這樣的辦法處理天然銅,這使得人類認識到加熱銅,能增加銅的可塑性。

我們知道,銅的熔點為1083度,新石器時代人類製造陶器的陶窯完全可以達到這個溫度。經過長期的實踐,人類發現紅銅在高溫下可以熔化成液態,澆築成不同的器型,可塑性進一步提高。

至此,鑄銅技術就萌芽誕生了。

但是,畢竟自然銅是極少的,必須冶煉銅礦才能得到大量的銅。

在自然界中,翠綠奪目的孔雀石、綠松石等銅礦石,經常與自然銅一起一起出現,能讓人很自然的聯想到其中有銅:

青銅器的起源:積微成著,金石為開

孔雀石、綠松石和銅礦石

史前的人類經常將綠松石和孔雀石當做裝飾品,比如:中國史前古人就極其鍾愛翠綠光耀的綠松石,考古中發現的王侯之器經常用綠松石裝飾:

青銅器的起源:積微成著,金石為開

嵌綠松石饕餮紋銅牌飾(二里頭文化·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

青銅器的起源:積微成著,金石為開

綠松石拼湊成的中國最早的「龍」(二里頭文化·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

青銅器的起源:積微成著,金石為開

嵌綠松石象牙杯(殷墟·安陽殷墟博物館)

人們偶然發現將綠松石,投入有木炭(還原劑)的高溫火爐之中,就可以冶煉出紅銅。至此,冶銅術就誕生了。

後來,人類漸漸懂得大量冶煉銅礦石,出現了最早的冶煉合金:砷銅和黃銅(含鋅),其機械性能比紅銅較優。

青銅器的起源:積微成著,金石為開

砷銅礦

青銅器的起源:積微成著,金石為開

黃銅礦

目前,考古所發現最早冶銅合金為:

  • 伊朗蘇薩遺址的砷青銅(B期和C期),約5500——5900年前
  • 中國仰韶文化姜寨遺址中的黃銅片(一期),約6600年前
青銅器的起源:積微成著,金石為開

姜寨遺址中的黃銅製品

砷銅是不是人類有意識製造的銅合金,目前還有爭議。但是,砷銅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被大規模使用長達2千多年,在歐洲、西、北亞、中國西北的新疆、甘肅的考古中都有大量發現。中國中原地區目前只發現少量的黃銅小件器具。【5】【6】【7】


三、結論

綜上所述:

從新石器晚期開始,人類首先發現天然紅銅,處理方法是鍛造,然後,高溫熔化天然紅銅進行澆鑄成器。

後來,學會從孔雀石冶煉紅銅,之後冶煉銅礦石,發現了性能較優的砷銅或黃銅合金。

但是,不論是紅銅、砷銅或者黃銅所製作的器具相比石器器具,並沒有很大的優勢。所以,並沒有立即取代石器,而是銅器和石器並用。

因此,考古學家將這段時期稱「紅銅時代/銅石並用時代」或者「銅器時代」,介於「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之間。

——————

參考文獻:

  1. Thomsen CJ. Ledetraad til Nordisk Oldkyndighed[M] . ( Guide to northern antiquities( translated by L. E. L) , London, 1848) . Copenhagen: S. L. Mllers bogtr, 1836.
  2. Lubbock J. Prehistoric Times as Illustrated by Ancient Remains, and 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Modern Savages[M] . London: Williams and Norgat e, 1865.
  3. 陳星燦. 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7.4-5
  4. 格林·丹尼爾, 黃其熙. 考古學一百五十年[M]. 文物出版社, 1987.138-139
  5. 朱鳳瀚. 中國青銅器綜論.上[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4-7
  6. 潛偉, 孫淑雲, 韓汝玢. 古代砷銅研究綜述[J].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2000(2):43-50.
  7. 嚴文明. (1984). 論中國的銅石並用時代. 史前研究(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