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人物】叢煒:這個法官“接地氣”

【政法人物】丛炜:这个法官“接地气”

【政法人物】丛炜:这个法官“接地气”
【政法人物】丛炜:这个法官“接地气”

推薦理由

有理想、接地氣,曉理論、重實踐,精辦案、潛鑽研……18年的法院工作,年均結案300餘件,服判息訴率95%以上,他始終任勞任怨,愛崗敬業,甘於奉獻。他,就是榮成市人民法院石島法庭副庭長叢煒。

人物心語

我們的工作往往沒辦法讓所有人都滿意,只有按照法律用心辦好每一件案子,才對得起人民賦予的職責和使命。

——叢煒

【政法人物】丛炜:这个法官“接地气”

案案盡心書寫事業忠誠

2018年5月,叢煒所在的石島法庭一名法官因病退出員額,其承辦的50餘起未結的骨頭案“沒了主人”。“法官少,案子多,我這‘年輕人’可得頂上去!”別看叢煒已經40多了,卻是法庭最年輕的法官,他毫不猶豫地攬下了這50起骨頭案。

手裡本就有87個積案,又“從天而降”50個,可忙壞了這個“年輕人”。上午、下午開庭,中午、晚上寫判決,叢煒彷彿上足了弦的陀螺,連軸轉。“忙點大不了加個班,沒啥,但積案大多都是些案情複雜、時間跨度長的案子,處理起來太難了!”這才是叢煒擔憂的。

怕啥就來啥,叢煒還真遇到了個棘手的案子。一起工程承包糾紛案,甲方將工程承包給了乙方,竣工結算時,賬目對不上,起了爭執,起訴到法院,案件涉及工程量計算、收據是否連續計算等問題。處理起來,說也容易,找個審計公司,很快就能出結果。但叢煒看出了當事人的為難,如果扣除審計公司的諮詢費,這一圈折騰下來,到手的錢還不夠承擔裡裡外外的費用,“這賬也沒那麼難算,雙方湊一起,對清楚了,不難!”

從上午9點半到下午4點多,叢煒組織雙方進行對賬,處理眼前堆成小山的70多份賬單,午飯也顧不得吃。近7個小時的對賬,除少數單據有爭議外,其他單據均核對清楚。經過調解,雙方就爭議單據達成和解,未提起上訴。

“作為一名法官,對於案件的客觀事實與法律事實不一致,會認為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當事人不會這樣想。我們要做的就是靜下心來,不畏難、不浮躁,理清當事人爭議的焦點問題,盡最大努力把案件客觀事實查清”。叢煒是這樣說的,也努力這樣做著。

【政法人物】丛炜:这个法官“接地气”

開庭中的叢煒(左)

事事融情詮釋法官誓言

18年來,叢煒比他人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真情、多一份付出,對每一個案子都抱有負責、認真的態度,讓當事人感受到法官的熱情;在接待和庭審中時刻保持嚴謹的工作作風,對案件的判決充分說理,將一份份嚴肅公正的判決書變為融化堅冰的春日暖陽,讓當事人“勝敗皆服”。

2018年9月的一天,叢煒開庭結束,剛回到辦公室,門衛就告知有當事人來訪。原來是一起離婚訴訟案件當事人對法院判決結果不理解,氣沖沖地找到叢煒,“我是把房子贈給她了,但現在離婚了那就必須還回來!”

說這話的人是李華(化名)。兩年前,李華和女朋友登記結婚,將自己的房子改為夫妻二人共同擁有的財產,可如今兩個人離婚了,這房子到底該不該還回來?

對辦公室偶有的“不速之客”,叢煒習以為常。“你先別生氣,我們坐下來聊聊。”說著,帶李華到沙發邊坐下,添上水,倒上茶,大有一副要和他好好說道說道的架勢。

一個多小時的溝通,叢煒從夫妻共同財產認定、分割、贈與撤銷條件到子女撫養、子女感情等,叢煒擺事實、講道理,用身邊案件將法律條文滲透其中,耐心又不乏幽默的講解讓屋內的氣氛漸漸緩和,李華的口氣也慢慢變軟,對判決結果有了新的認識。

“有的當事人聽不懂法律條文,但絕大部分還是相信法律、法院的。對判決理由,講清楚,他們內心會認可的。”叢煒深信。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除了在每份判決書中判決理由部分下一番苦心外,案件判前、判後的釋法明理工作,也一直是他攬在身上的活。

【政法人物】丛炜:这个法官“接地气”

<strong>叢煒(左)為當事人釋法明理

【政法人物】丛炜:这个法官“接地气”

在審判崗位日復一日的堅守,叢煒沒有氣壯山河的豪言,只有默默無聞的奉獻,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孜孜不倦的努力,通過每起案件的審理,努力詮釋一名新時代法官的情懷。

【政法人物】丛炜:这个法官“接地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