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城市發展印跡,被裝進他的畫冊!

他是外鄉人

在寧海生活近半載

他用一隻畫筆

繪出寧海日新月異、春夏秋冬

把城鄉發展印跡“搬入”畫中

恰是寧海視覺紀事和筆墨年華

先一睹為快

▽▽

寧海城市發展印跡,被裝進他的畫冊!


古城今日


寧海城市發展印跡,被裝進他的畫冊!


滄海桑田


寧海城市發展印跡,被裝進他的畫冊!


望府茶山


寧海城市發展印跡,被裝進他的畫冊!


伍山石窟


寧海城市發展印跡,被裝進他的畫冊!


港灣明珠


寧海城市發展印跡,被裝進他的畫冊!


古樹人家

寧海城市發展印跡,被裝進他的畫冊!

近50年筆耕不輟

他就是朱開益

▽▽

寧海城市發展印跡,被裝進他的畫冊!

朱開益

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1945年出生,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長期從事群眾文化工作,出版了《江南民間木雕藝術圖集》《意寫寧海》《髟牆無語》等畫冊。

他堅持畫圖不做“背時人”

也感慨寧海文化事業迎來新時代

今天,

聽朱開益講述作品背後的故事

▽▽

寧海城市發展印跡,被裝進他的畫冊!

我常以中國畫寫意的形式,描繪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於日常生活中發現美,並把它畫成畫,諸如城市一角、古村院落、山海秀色。這些年來,寧波和寧海發展日新月異,我每天筆耕不輟,把城鄉發展印跡“搬入”畫中。


畫圖不做“背時人”

1971年,我被分配到寧海縣文化館,從事群眾美術、書法方面的工作。剛到寧海的時候,我被這裡的秀美風光深深吸引。那時基礎設施建設還沒跟上,縣城還未通自來水,石蛋鋪成的街道上畜禽糞便隨處可見,按現在的標準來說,就是“髒亂差”。

我老家在餘姚。以前,從寧海去餘姚,走甬臨線再到寧波轉乘,路面鋪的是沙石,車子跑起來一路塵土飛揚,一趟下來“滿頭白髮”,時間近一天。如今,有了高鐵、高速公路,去餘姚一個小時就到了。有感於此,2015年的時候,我畫了一幅《交通樞紐》。


寧海城市發展印跡,被裝進他的畫冊!


老灶頭

我從潘天壽的美術論文集《聽天閣談藝錄》中感悟到,畫者要沉下心來,感受生活。畫要有新意,就不能違背時代潮流。由於工作原因,我經常下鄉配合工作隊開展工作,和農民同吃同住,一起勞作。因此,一直在走,一直在畫,跑遍了寧海的鄉鎮村落,看到感興趣的事物,就在速寫本上記錄下來,回家再慢慢揣摩,進行創作。

來到寧海近50年,畫了多少自己數不過來,大多數畫作是農村題材,來源於基層,每幅畫都有一個故事,不知不覺積累了許多關於農村發展變遷的素材。在一幅名為《閒置》的畫裡,我畫了山民家中的一根屋柱,屋柱上懸掛著一把柴刀。柴刀曾是山鄉村民必備的農具之一。現在村裡家家戶戶用上了液化氣,方便節能。村民不用上山砍柴了,柴刀掛起來了,山林得到了保護,林木鬱鬱蔥蔥。桑洲是我常去的一個地方,這些年大變樣了。我畫了一幅《農家後門口》,描繪的是桑洲南嶺村一民宿的後門,廢棄的石磨、石槽、舊瓦罐被利用起來,種上了花草,配上古色古香的民宿,頗有野趣。

文化事業迎來新時代

因美術人才的缺失,1980年,寧海縣文化館辦起了較為正規的美術培訓班。那時大家生活條件不好,館裡還給農村來的學生髮放補貼。我負責輔導素描、色彩,吸引了許多繪畫愛好者來學習。經過培訓,很多人考上了專業的美術院校,其中就有葛曉弘、華海鏡、王琛、陳龍等一批現在較為知名的畫家。當時時興農民畫,輔導學生的農民畫作品還獲得了省市大獎。

寧海是潘天壽的故鄉,喜歡畫畫、有一定基礎的人不在少數。隨著美術培訓和教育的正規化,一批又一批的書畫人才得以成長。但在那個時候,學校專業美術教師是空白,我和美術教研員吳昌卿經常商量,希望通過共同努力,讓每所中小學校都有美術教師。2006年,寧海開始在潘天壽小學、潘天壽中學、寧海知恩中學開設美術特色班。第二年又成立潘天壽藝術幼兒園,打造從幼兒園、小學、初中到高中一條龍的美術特色教育體系。這些年,寧海美術教育成績斐然,每年有10來名學生進入中央美院、中國美院等高等院校深造。


寧海城市發展印跡,被裝進他的畫冊!


十里紅妝文化園

在文化界耕耘多年,我始終關注寧海文化事業發展。退休前,我當過一屆寧海縣人大代表和兩屆寧海縣政協委員,提交了一些建議提案。我欣喜地看到,寧海大力推進文化強縣建設,文化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群眾文化日益繁榮,獲得了“中國婚嫁文化之鄉”“全國古戲臺文化之鄉”“中國古村落文化遺產研究基地”“中華詩詞之鄉”等國字號榮譽。目前,縣內有1個國家一級圖書館,1個國家一級文化館,還有潘天壽故居等3家國有主題性博物館和寧海十里紅妝博物館、寧海東方藝術博物館等8家非國有博物館。鄉鎮街道建起了文化禮堂、圖書分館、流動圖書站、農家書屋。城市文化綜合體——潘天壽藝術中心、文化中心也於去年10月開工,不久將建成投入使用。日久他鄉即故鄉,作為生活在寧海近50年的一位畫家,我為寧海的今天感到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