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秦嶺三寺·入真境中·悟自性佛

西安,古稱長安,是我國著名的十三朝古都,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境內風景名勝、文物古蹟和遺址眾多。位於西安城南的秦嶺,即是西安的後花園,在地理上更是我國重要的南北分界線。不僅如此,秦嶺還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有著十分崇高的地位。歷史上,秦嶺是帝王將相避暑狩獵之地,是文人墨客尋幽詠懷之處,是僧侶隱士修身養性之所,是商販旅人通渝達蜀之道,還是逃犯流民避難存身之家。

從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描寫秦嶺的詩歌,如孟浩然就寫下了“試登秦嶺望秦川,遙憶青門春可憐”的名句。李白更是對橫亙在秦蜀兩地之間的秦嶺發出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慨。

近四月中旬的秦嶺已是山花爛漫、春意盎然,正是踏青的大好時節。這個週日(4.7),我們將從秦嶺腳下的灃峪口進山,穿越淨業寺、臥佛寺、黃峪寺三座古剎:領略大秦嶺春之美景;“入真境中”,感受千年古剎之神秘魅惑;“悟自性佛”,探尋古佛文化之真諦。這是一條極具人文景觀觀賞價值的線路。全程約15公里。

穿秦岭三寺·入真境中·悟自性佛

上午9點整,隊伍跟隨著領隊“祥子”從灃峪口一進山不遠處的G210公路旁的淨業寺山門下開始一路沿臺階攀爬而上。這一段基本上都是石階小路,一路拔高。由於山勢陡峭,沿途還能看到整修寺廟時往山上運輸建材的滑軌。

今天的氣溫比前幾天明顯升高,達到了28、9度。剛爬不一會,太陽就照在了身上,防曬措施不能馬虎,趕緊戴上帽子,儘管熱,長袖速乾衣和防曬服也不能脫了。今天是週日,登淨業寺的遊客和穿越三寺的驢友不少,上山路上人流不斷。由於一開始就是爬石階拔高,走起來並不輕鬆,有些人已經是氣喘吁吁了。不過好在這一段路並不太長,大約9:45分左右,石階突然變得平坦寬闊,抬頭看,淨業寺外的院牆、古樹和廟宇的飛簷已經呈現在了眼前。

首先印入眼簾的是淨業寺院外的盾牆下一棵高聳入雲的古樹。這棵樹至少應該是和寺廟有著大致相同的年齡了。寺廟可以因歲月毀敗了再建,但這棵樹卻無法造假,它才是歷史的真正見證者。趕緊先在樹下坐下來歇一會喘口氣,大樹底下好乘涼嘛。

在盾牆鑲嵌的“入真境中”下留個影。細細體味這四個大字:入真境中,靜中真境,淡中本然。詮釋一個人在寧靜平淡的環境中,才能發現人生的真正境界;一個人在粗茶淡飯的清貧生活中,才能體會人性的真實面目。所以入真境中正是一個能讓人獨處和自我認識的好地方。從古樹旁的臺階再向上,就來到了淨業寺外的大殿平臺。隊伍在這裡集合,合影留念。

站在大殿平臺,遠眺南山,蒼蒼莽莽,鬱鬱蔥蔥,萬千氣象,盡收眼底。

淨業寺位於鳳凰山腰,是佛教律宗祖庭。初建於隋,盛於唐。唐初高僧道宣住此寺潛心著述,弘宣律學,開創了以研習和傳授戒法的宗派—律宗。成為中國佛教律宗的發祥地—祖庭。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佛教重點寺院之一。

儘管淨業寺內香客遊人穿梭,但當你身處其中,卻仍能神奇的感受到一種千年古剎特有的古樸清幽和靜寂安詳。10時許,離開淨業寺,我們繼續沿著山樑穿行,向著臥佛寺所在的青華山方向前進。由於遊人在淨業寺聚集休息的較多,剛出寺廟不遠的之字型小路上就出現了擁堵現象。仲春時節的青華山別有一番韻味。山中樹葉已開始逐漸染上深綠,小路旁不時點綴著一簇簇野花。儘管豔陽高照,但山林清新,不時有混著微微泥土和花香的山風吹在身上,讓人在汗流浹背的疲憊中感受到一些放鬆和愜意。登上高山遠眺,只見群山環抱,層巒疊嶂,綠木蔥蔥,雲煙繚繞,近處濃的是山色,遠處淺的彷彿是幾筆墨痕,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秦嶺妝點的如此壯美!

約11點左右,我們前隊到達了臥佛寺下的一戶農家。由於還有從黃峪寺方向上來的遊客,加之今天恰逢農曆三月三臥佛寺有廟會,這裡聚集了比淨業寺更多的人。很多遊人已經又累又餓了,紛紛在農家院外坐下來拿出自帶的食物或在農家買上一碗漿水面充飢。臥佛寺位於青華山上。青華山地勢呈南北走向,勢如蒼龍仰首,形似巨蟒登空,又若蓮花臥佛,山上有寺廟12處,自古以“清秀華美”而得其名。臥佛寺原名摩崖石刻、岱頂、五層樓,是由凌空盤旋在懸崖峭壁上的五層轉角樓而得名。它始建於唐朝武德初年。臥佛寺的得名來自一尊石壁雕鑿的如來佛,如來佛側躺在四拱石洞之中,分為頭窟、胸窟、腹窟和腿窟,全長13米,高3米多,為全國室內四大石佛之一,有“關中第一臥佛”之稱。相傳是先有石佛後建的寺廟。唐朝初期,佛教在中國影響達到頂峰,這一時期修建的廟宇很多。隨著時間推移,戰亂等,很多廟宇沒落了,臥佛寺也沒能倖免的淹沒了。直到清朝道光元年(即公元1821年)有一位本然禪師看中此地,欲修建一座四大天王寶殿,在破土時發掘出臥佛聖身,才得以重建。離奇的身世,坎坷的遭遇,讓臥佛寺更覺神秘,彷彿冥冥中真有神靈的指引。

離開臥佛寺,我們繼續沿著山脊向黃峪寺進發。黃峪寺位於秦嶺北麓灃峪之東。唐代在此建有翠微宮,是顯赫一世的歷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的臨終之地。

也許是為了紀念這位千古一帝的卓越功績,在通往黃峪寺的路上,每年的春日(約四月中下旬)整個山樑都遍佈著白色的白鵑梅,花期持續達三週之上。黃峪寺的白鵑梅,翠枝玉花,鋪雪冰魂,茫茫銀色,素雅莊重,大氣典雅。

潔白的白鵑梅漫山遍野,開得奔放,開得絢爛,令這片沒有汙染的大山有著驚心動魄的美。

穿秦岭三寺·入真境中·悟自性佛

中午12點多一點,突然發現在前方山包上有一輛越野車,這令我十分的驚訝!誰咋能把車開到山頂上來了呢?加快腳步走上山包一看,面前地勢豁然開朗,我的腳下是一條寬寬的足以對開兩輛車的山區土路。領隊說,這條路向左手方向再走5分鐘就到黃峪寺村了,向右手方向沿山溝蜿蜒下行就通到灃峪口溝裡的G210國道上了。向左沿著土路邊走邊看,感覺這地方確實有股神奇的仙氣。在深深的大山之中居然有這麼寬的一條路通進來,路兩旁生長著密密麻麻成片的大樹,樹枝都長得頗為古拙,一看就有年頭和歷史了。我猜想這條路一定是一千多年前為李世民來翠微宮消夏而修的官道了。走在路上,你甚至都能夠想象出當年皇家和大臣們的車輦來來往往的場景。來到了村口的第一個農家,我們將在這裡吃午飯並休息到2點多下山。

穿秦岭三寺·入真境中·悟自性佛

除了大家自帶午餐外,這戶人家也經營著農家樂,燒土雞、炒菜、油潑面等花樣不少,味道也很不錯。我還買了一些主家剛從樹上摘下來的香椿芽子。吃罷飯,躺在吊椅上,找一找當年皇帝消夏的感覺。

黃峪寺村在唐代時為翠微宮,是皇家避暑的一座宮殿,唐太宗李世民駕崩於此,之後改翠微宮為翠微寺以示紀念。因為有皇家寺院所以民間將這道峪口稱為皇峪,久而久之皇峪傳為黃峪。隨著時間的流逝,皇家的宮殿和寺廟早已蕩然無存,但是歷史濃縮成為的一個地名卻流傳至今。

歷史滄桑變遷,在如今的黃峪寺村,當年翠微宮的殘磚斷垣、殿堂基石已難以尋覓,唯有這尊當地村民稱呼為石爺的石佛像,風采依舊,矗立在翠微山腰。

翠微宮遺址位於長安區灤鎮街道原黃峪寺行政村內。遺址東西約460米,南北約750米,位於山間階梯狀臺地上。遺址疊壓於現代村莊下,或用於農業生產,或用於居住場所,或用於教育場所。在農田和道路中散見大量瓦片,有農家用唐代盤龍柱基石做房屋地基。

穿秦岭三寺·入真境中·悟自性佛

據宋《長安志》記載:唐初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唐高祖李淵在今黃峪(當時宮廷內部曾叫太和谷)建造了太和宮。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太宗李世民嫌長安城中煩熱,命建築家閆立德把原來的太和宮修葺,又擴建了新的宮殿群,取名翠微宮。翠微宮原本是李世民的避暑夏宮,但由於李世民對這裡的環境感覺很好,乾脆就不想回長安了,於是,這裡夏季就成了唐朝的政治中心,除了翠微宮殿外,兩側還設有中書省和門下省朝臣辦事處等。

唐代詩人溫庭筠有七言絕句《題翠微寺》對翠微宮的景色、方位做了詳細的描述:“要看山光如潑黛,更需留待雨晴時,南山深鎖翠微宮,寺在山南十里東”。

從唐代在此建有翠微宮,到廢宮為寺歸於沉寂,千年前的宮殿都已化作瓦礫,深埋在農田阡陌之下。在千年歲月中,草枯了又綠,人聚了又散,唯有青山依舊,綠水常流,翠微峰像個歷史老人,見證了這裡的興衰和冷暖。唯有文人騷客的詞句,悽美絕倫的故事,還代代相傳,不絕於耳。

穿出黃峪寺村的大路向北,直對著的就是西安方向了。可以明顯看出山間寬闊的階梯狀臺地。出臺地後路面迅速變窄,不久轉為沿山谷下行的小路。

我們大約兩點半左右開始下行,5點出山來到了上王村邊上的環山公路。與來時上山的路不同的是,下山的山谷中開滿了各種叫不上名字的小黃花,在綠叢中格外漂亮醒目。山澗裡溪水潺潺,林中鳥鳴嬋噪,像是表示著對我們的歡送。

這次穿越三寺,我並沒有專門進到殿裡拜佛。因為佛說了,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不必心外求法,心外覓佛。你能認識自性並修行,你自己就是佛。你迷了,就是凡夫。拜佛其實就是拜自己,人只需走出“迷”進入“悟”便成了佛。所謂“迷即眾生,悟即佛”。

佛本是般若智慧之體,無形無相。能覺便是佛。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佛性就是善心加慧心。

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不是佛菩薩施捨給你的。所謂“命由己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