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伊藤博文(1841年10月16日 - 1909年10月26日),長州藩出身。日本近代政治家、日本九元老之一。他還是日本第一個內閣總理大臣、樞密院議長、貴族院院長,首任韓國總監,明治憲法之父,立憲政友會創始人。

  • 第1任(1885年12月22日-1888年4月30日);

廢除太政官制度後的第一屆內閣。以井上馨外務大臣為中心,採取歐化政策,力圖更改條約,但遭到舊自由民權派的反對,立即制定《保安條例》進行鎮壓。大隈重信接替井上任外務大臣後,內閣辭職。

  • 第5任(1892年8月8日-1896年8月31日);

中日甲午戰爭後,伊藤公然與自由黨合作,拉板垣退助入閣,但因內閣不統一而總辭職。

  • 第7任(1898年1月12日-1898年6月30日);

伊藤內閣與自由、進步兩黨合作失敗,成為一個官僚內閣。它向第十二屆議會提出增徵地稅等增稅法案,遭到自由、進步兩黨的反對,遂解散眾議院。伊藤想組織執政黨進行反抗,因山縣有朋等反對而失敗,於是總辭職。

  • 第10任(1900年10月19日-1901年5月10日);

立憲政友會成立後,伊藤以該會為基礎組閣。為處理有關義和團事件的問題,向第十五屆議會提出增稅法案,遭到貴族院的反對,依靠天皇下詔才擺脫困境。後因渡邊大藏大臣與其他閣員之間在預算問題上發生矛盾,內部意見分歧,因而總辭職。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黑田清隆(1840年11月9日-1900年8月23日),薩摩藩出身,日本九元老之一。

  • 第2任(1888年4月30日-1889年10月25日);

第一次伊藤內閣後,以薩、長的藩閥政治家為中心組成的內閣。該內閣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標榜超然主義。針對大同團結運動的高漲,採取拉其領導人後藤象二郎入閣任遞信大臣的辦法分裂反政府運動。又任大隈重信為外務大臣,進行修改條約的談判。但1889年5月以後,對於修改的內容,不僅在野勢力,就連政府內部也出現強烈的反對意見。10月,大隈遇刺負傷,內閣宣佈總辭職。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山縣有朋(1838年6月14日-1922年2月1日),長州藩出身,日本軍事家,政治家,日本九元老之一。1909年伊藤博文死後,成為日本最有權勢的元老,在日本軍隊和政府中勢力龐大,是日本陸軍之父,開啟了陸軍長州閥時代。對內閣的交替和重大內政外交問題都有重要影響。

  • 第3任(1889年12月24日-1891年5月6日);

黑田內閣因修改條約失敗而倒臺後,內大臣三條實美臨時兼任總理大臣(1889年10月25日-1889年12月24日),繼由山縣組閣。山縣內閣於1890年制定府縣制、郡制,頒佈《教育敕語》等,努力在國會成立前完善天皇制統治的各種措施。第一屆議會時,民黨反對預算案,內閣苦思對策,結果由農商務大臣陸奧宗光對自由黨土佐派採取懷柔手段才渡過難關。內閣答應以整頓行政和節減經費作為通過預算案的條件,但難以實行,因而不得不總辭職。

  • 第9任(1898年11月8日-1900年10月19日);

以憲政黨為執政黨的第一次大隈內閣垮臺後組成的內閣。它與分裂後的憲政黨妥協,使第十三屆議會通過包括增徵地稅在內的增稅法案,保證甲午戰後活動計劃的財源。議會閉幕後,內閣修改《文官任用令》,以阻止政黨勢力進入藩閥政權內部。並規定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擴大樞密院的諮詢事項。在第十四屆議會時,修改《眾議院議員選舉法》,降低選舉資格,採用大選舉區制。同時公佈《治安警察法》,壓制工農運動,並派大批軍隊鎮壓義和團運動。1900年伊藤博文成立立憲政友會,山縣內閣總辭職,代之成立第四次伊藤內閣。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松方正義(1835年3月23日-1924年7月2日),薩摩藩出身,明治時期政治家、財政改革家,日本九元老之一。

  • 第4任(1891年5月6日-1892年8月8日);

松方內閣成立不久,就苦於處理當時發生的大津事件。第二屆議會時,因包括擴充海軍、建立制銅廠在內的預算案與民黨對立,樺山資紀海軍大臣發表的蠻橫演說,使對立更加激化,因而解散議會。在大選中,品川彌二郎內務大臣極力干涉選舉,農商務大臣陸奧宗光憤然辭職。在第三屆議會上,內閣受到民黨、貴族院的攻擊和非難,發生動搖,1892年7月宣佈辭職。

  • 第6任(1896年9月18日-1898年1月12日);

甲午戰爭後,松方與進步黨合作,請該黨黨魁大隈重信任外務大臣,組成內閣,稱松隈內閣。它的政綱是充實教育,尊重言論、出版、集會自由和擴張軍備。內閣竭力使第十屆議會通過甲午戰後的活動計劃。1897年確立金本位制。第十屆議會後薩派閣僚與進步黨的矛盾表面化。當政府決定增徵地稅以補充財政時,進步黨官員即辭職。在第十一屆議會上,在野黨聯合提出對內閣的不信任案,政府解散議會,宣佈總辭職。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大隈重信(1838年3月11日-1922年1月10日),肥前藩出身,明治時期政治家,財政改革家,同時也是早稻田大學的創始人。

  • 第8任(1898年6月30日-1898年11月8日);

伊藤博文內閣辭職後,推薦大隈重信和板垣退助聯合組閣。當政以後自由、進步兩黨即開始軋轢,因文部大臣尾崎行雄在國會上的發言有"對天皇不敬"之嫌,而引起兩黨明爭暗鬥,產生內訌,終於瓦解分裂,自由黨派另組"憲政黨",而進步黨派自稱"憲政本黨",於是日本最初的政黨內閣,僅四個月即告失敗。

  • 第17任(1914年4月16日-1916年10月9日);

第一次山本權兵衛內閣因西門子事件倒臺、清浦奎吾組閣失敗後,大隈以立憲同志會為政府黨而組閣。大隈內閣藉口日英同盟而參加第一次大戰,佔領德屬南洋群島和山東半島的租界,強迫中國接受二十一條要求。其間,外務大臣加藤高明與元老的對立加深,而且大浦兼武內務大臣干涉選舉和收買事件等受到追究,因此內閣總辭職。但因面臨大正天皇即位大典,8月大隈改組內閣繼續執政。天皇即位式舉行後,在元老等的壓力下,大隈重信內閣被迫解散。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桂太郎(1848年1月4日-1913年10月10日),長州藩出身,日本近代政治家,軍事家,日本九元老之一。山縣有朋掌門弟子,在山縣隱退後成為其代言人。

  • 第11任(1901年6月2日-1906年1月7日);

 1901年5月2日,第四次伊藤博文內閣因內部意見不統一倒臺,井上馨嘗試組閣失敗後,推薦山縣派的桂太郎組閣。1903年3月實行總選舉。在野黨取得大勝,桂太郎內閣面臨窮途末路。桂太郎隨即與政友會總裁伊藤博文協商,終雙方達成妥協。1905年8月,修改日英同盟,使英國承認日本對韓國有“指導、監理和保護”的權力,並迫使俄國在普茲茅斯條約中承認了相同內容。在此基礎上,日本和韓國簽署第二次日韓協約。9月《朴茨茅斯和約》簽署當天,失望的日本民眾聚集在東京日比谷公園召開國民大會,反對和約。桂太郎受事件影響,與帶領立憲政友會的西園寺公望,私下舉行會議,於1906年1月宣佈總辭職。

  • 第13任(1908年7月14日-1911年8月30日);

繼第一次西園寺內閣之後成立。對外推進殖民地統治。1908年締結《高平-魯地協定》,試圖調整日美關係。另一方面,又與美國提出的南滿鐵路中立化建議相對抗,於1910年締結第二次《日俄協約》,加強對中國東北的統治,併吞並朝鮮。對內則於1908年發佈《戊申詔書》,企圖擺脫經濟危機和鎮壓社會主義運動,並根據銀行資本的要求整理公債而拒絕中小資本家的減稅要求。另一方面又推進地方改良運動。1910年製造“大逆事件”,對幸德秋水等社會主義者進行殘酷鎮壓。在徹底打擊社會主義者的同時,又公佈極為溫和的《工廠法》。1911年與政友會合作,解決南北朝正閏問題,並在政友會的默契下把政權移交給西園寺公望。

  • 第15任(1912年12月21日-1913年2月20日);

第二次西園寺內閣崩潰後,元老會議先是促請西園寺公望留任,隨後又相繼試探過鬆方正義、平田東助、山本權兵衛等人出面組閣的可能性,都遭到拒絕,最終決定由內大臣桂太郎接任。新內閣的最大問題是海軍大臣人選,由於桂太郎上臺必然有損海軍利益,因此海軍拒絕提出新任海相人選,最後依靠天皇親自指定,齋藤實以增加海軍擴充費600萬日元的條件答應留任。但使指責“(皇)宮(政)府不分”的批判之聲高漲,引發了一場護憲運動。這場運動愈演愈烈,進而波及到地方主要城市,桂太郎內閣被迫倒臺。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西園寺公望(1849年10月23日-1940年11月24日),日本政治家,日本九元老之一。伊藤博文得意門生。20世紀初期與山縣有朋的弟子桂太郎交替出任首相,史稱“桂園時代”。

  • 第12任(1906年1月7日-1908年7月14日);

桂太郎總辭職後,推薦西園寺公望組閣。對內推行鐵路國有化政策,維護了處於虧損狀態的資本家的利益,避免了公私鐵路之間的競爭。對外締結第三次日韓協約,完全剝奪韓國行政、立法、司法、人事等權力。 在中國,設立關東都督府和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加強對“滿洲”殖民地的政治、經濟統治。在對英關係上,簽署了第三次日英國同盟。1908年,山縣有朋串連貴族院、軍部等聯合倒閣,西園寺公望被迫總辭。

  • 第14任(1911年8月30日-1912年12月21日);

第二次桂太郎內閣倒臺後,西園寺在元老們“意見一致、情投意合”下被推舉組閣,成立了第二次西園寺內閣。不久,中國爆發辛亥革命,針對中國情況,西園寺制定了“遇有良機則努力漸進擴大我國的權利,至於滿洲問題的根本解決,須等待對我最有利時機的到來”的穩健政策。1912年,因陸海軍的增設預算問題,為山縣有朋控制的軍部所抵制,第二次西園寺內閣於大正元年(1912年)12月21日倒臺。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山本權兵衛(1852年11月26日-1933年12月8日),薩摩藩出身,日本明治、大正時期重臣,薩摩派海軍第二代領袖,日本海軍之父。

  • 第16任(1913年2月20日-1914年4月16日);

第三次桂太郎內閣因大正政變垮臺後,成立山本內閣。山本內閣與政友會合作,以原敬為內務大臣提出整理行政、財政和振興產業的政綱。內閣任命高橋是清為大藏大臣,企圖為停滯不前的日本經濟打開一條出路,並修訂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和《文官任用令》。1914年因西門子事件暴露和預算未能通過而總辭職,由第二次大隈內閣取而代之。

  • 第22任(1923年9月2日-1924年1月7日);

加藤友三郎去世後,在元老西園寺公望和松方正義定奪下,由山本權兵衛再次組閣。1923年12月25日,第四十八屆通常議會召開。在議會開幕的27日,發生了無政府主義者在虎門槍擊裕仁皇太子的虎門事件,山本內閣為此提出辭呈。天皇暫時收下內閣辭呈。雖然兩天後宮廷下達不允辭職的“優渥上諭”,但在犬養毅強烈主張下,內閣宣告總辭職。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寺內正毅(1852年2月24日-1919年11月3日),長州藩出身,日本軍事家、政治家,日本陸軍大將。

第18任(1916年10月9日-1918年9月29日);

10月5日,朝鮮總督寺內正毅繼大隈內閣之後組閣,內閣全由官僚出身者組成。翌年1月憲政會、立憲國民黨提出不信任內閣案,於是解散議會。在總選舉中,寺內內閣援助政友會,打破憲政會的絕對多數。6月設置臨時外交調查會,選任政友會總裁原敬和立憲國民黨總理犬養毅為委員,企圖創建舉國一致決定外交政策的體制。內閣在對外政策方面:援助中國的段祺瑞政權,提供鉅額的西原借款;11月締結《石井-蘭辛協定》,企圖對美妥協;俄國革命時,1918年8月出兵西伯利亞。對內方面:1917年設置臨時教育會議,討論教育制度的全面改革;利用第一次大戰的有利時機謀求發展出口,但引起通貨膨脹;禁止黃金出口。為了擴充軍備、建立八六艦隊,增加稅收,使國民生活水平實際下降,米價暴漲。8月爆發米穀暴動,9月29日內閣總辭職。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原敬(1856年2月9日-1921年11月4日),巖手郡人,日本政治家,日本第一位平民出身的首相。

第19任(1918年9月29日-1921年11月4日);

寺內內閣因米穀暴動而倒臺,1918年9月29日以立憲政友會總裁原敬為總理大臣組成內閣。除陸、海軍大臣、外務大臣外,都是政友會成員。內閣提出四大政綱:獎勵教育;整頓交通機構;發展工業、貿易;充實國防。第四十一屆議會通過擴大選舉權和小選舉區制,規定選舉資格為交納直接國稅三日元。第四十二屆議會時,內閣拒絕在野黨提出的普選法案,解散議會,通過選舉保證絕對多數議席。內閣對貴族院的工作也取得成功,從而在議會中確立穩定的地位。同時支持成立協調會,和大日本國粹會,對社會運動採取壓制政策,並徹底鎮壓1919年朝鮮的三·一獨立運動。原內閣乘三·一運動的機會,把殖民地總督武官制改為文武官並用制,並派西園寺公望為全權代表出席巴黎和會。1920年美國從西伯利亞撤兵後,原內閣仍繼續出兵西伯利亞,該年發生尼港事件。在這期間,還努力擴充軍備,加強空軍,建成八八艦隊。以立憲政友會為中心的政黨政治招致“滿鐵”事件和鴉片事件,對內閣的批評高漲。1921年11月總理大臣原敬被暗殺,內閣總辭職。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高橋是清(1854年9月19日-1936年2月26日),江戶人,第20屆日本首相、第7屆日本銀行總裁。

  • 第20任(1921年11月13日-1922年6月12日);

首相原敬遇刺身亡,經西園寺公望與重臣、推薦高橋接任首相,藏相仍由高橋兼任,原內閣的全部成員全部保留,繼續推行前內閣的施政方針。因此,高橋內閣被認為是原敬內閣的延長。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加藤友三郎(1861年4月1日 - 1923年8月24日),廣島人,日本海軍大將,繼山本權兵衛之後建設海軍的重要人物之一。

  • 第21任(1922年6月12日-1923年8月24日);

政友會高橋是清內閣辭職後,加藤友三郎以官僚、貴族院議員為核心組閣。政友會擔心政權轉到憲政會手中,因此表示支持。總理大臣加藤友三郎兼海軍大臣。加藤內閣根據華盛頓會議的規定裁減海軍,同時大力整頓行政;從西伯利亞撤兵、與蘇聯代表越飛談判恢復貿易關係、處理山東問題等。但對普選法案持反對態度。加藤死後內閣總辭職。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清浦奎吾(1850年2月14日-1942年11月5日),熊本縣人,日本政治家。

第23任(1924年1月7日-1924年6月11日);

清浦奎吾以貴族院議員為核心組閣。因而遭致護憲派人士的強烈批評,上任僅五個月便辭職,他出任首相的時代也正是大正民主風氣最盛的時代。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加藤高明(1860年1月25日-1926年1月28日),愛知縣人,為日本明治大正期間的外交家、政治家。

  • 第24任(1924年6月11日-1926年1月28日);

由憲政會、政友會、革新俱樂部組成的護憲三派內閣是以議會多數為基礎的政黨內閣,內閣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護憲運動的要求,1925年公佈《普通選舉法》,恢復日蘇邦交,但同時制訂《治安維持法》以鎮壓革命運動。曾經宣佈的貴族院改革,僅變更議員人數,未觸動其權限。雖整頓行政和財政,裁減陸軍四個師團,但同時進行軍備現代化,學校實施軍訓,以及設置青年訓練所等。議會閉幕後,三派的協調破裂,內閣總辭職。

第一次加藤高明內閣倒臺後,憲政會單獨組成內閣,並與政友本黨合作。1926年議會開幕後,總理大臣加藤患病,內務大臣若槻禮次郎代行總理職務。加藤高明病故後,內閣總辭職。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若槻禮次郎(1866年1月5日-1949年11月20日),島根縣人,日本第25任和第28任首相。

  • 第25任(1926年1月30日-1927年4月20日);

加藤高明死後,若槻任憲政會總裁併組織內閣,第二次加藤內閣的全體成員留任。幣原外務大臣的所謂對華軟弱外交遭到軍部和政友會的責難,內閣與政友本黨合作,在議會中渡過難關。但1927年3月大藏大臣片岡直溫在議會中失言,以此為開端,發生金融危機。臺灣銀行對鈴木商店的不正當貸款被揭發,加上政府提出的救濟臺灣銀行勒令案因軍部和政友會的策劃被樞密院否決,因此內閣總辭職。

  • 第28任(1931年4月14日-1931年12月13日);

元老西園寺公望在第一次若槻內閣成立不久便看清他能力有限,但他認為不宜因恐怖主義事件而改換政權,於是推薦民政黨新總裁若槻再次出任首相。因滿洲事件不斷擴大,若槻認為之所以不能控制軍方是因為執政黨只有民政黨一黨的原因,如果成立聯合政權就可以應對。於是他和與政界關係頗深的內相安達謙商量建立聯合政權。由於受到其他閣僚的反對,若槻放棄成立聯合政權的念頭,可是安達卻已經開始摸索建立聯合政權的可能性,若槻無法阻止他。最後內閣由於內部意見不統一而總辭職。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田中義一(1864年7月25日-1929年9月29日),山口縣人,繼山縣有朋之後長州藩第二代領導人,政友會第五任總裁。

  • 第26任(1927年4月20日-1929年7月2日);

憲政會的若槻內閣因救濟臺灣銀行敕令案被樞密院否決而總辭職,4月20日組成以政友會總裁田中義一為首的政友會內閣。為消除經濟混亂,任高橋是清為大藏大臣,發佈《延期支付緊急敕令》,基本上解除了金融危機。對華採取“積極政策”,為阻止中國國民革命軍北上,以保護日僑為名,強行出兵山東。1928年5月,日軍挑起濟南事件,與國民革命軍發生衝突。內閣於1927年6月末到7月上旬召開東方會議,決定對華積極政策的《基本綱領》,特別強調維護日本在滿蒙的特殊利益。1928年1月民政黨提出對內閣不信任案,對此,政府解散議會。2月初根據《普選法》進行總選舉,以內務大臣鈴木喜三郎為中心對選舉大肆干涉,但政友會僅比民政黨多得兩個議席。第五十五屆議會時,內閣竭力打擊反對黨和收買中立議員,使議會和政府的威信掃地。同年3月在全國逮捕共產黨員(三·一五事件),6月修改《治安維持法》,7月在全國實行特別高等警察制度,1929年4月再次對共產黨員進行大逮捕(四·一六事件),竭力加強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鎮壓。1928年6月製造炸死張作霖事件。由於簽署的《非戰公約》前言中有“在各國人民的名義下”的詞句,內閣受到攻擊,又因炸死張作霖事件負有責任而總辭職。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浜口雄幸(1870年4月1日-1931年8月26日),高知縣人,日本第27任首相。

  • 第27任(1929年7月2日-1931年4月14日);

1928年6月3日,浜口接替因處理關東軍炸死張作霖事件不當遭天皇斥責而辭職的田中義一出任首相。是否對外發表事件真相成為浜口內閣首先面對的難題。他經過苦慮,作出不能對外發表真相的政治判斷。陸軍方面認為公佈真相對國家不利,因此強烈反對公開真相。元老西園寺公望則要求公佈事件真相,明確有關責任,認為“如果不明不白地不了了之,日本陸軍會更加喪失信用,傷及國家體面,有損聖德”。此前他也向田中提出過公佈事件真相的要求。在這個問題上浜口內閣繼承了田中內閣的政策,對要求公佈真相的在野黨三緘其口,這種作法以及軍方內部曖昧的處罰給以後事態發展留下禍根。1930年,在倫敦裁軍會議風波迭起的時期,陸軍內部激進派成立了以採取軍事政變手段改造國家為目標的秘密組織“櫻會”。11月14日浜口首相在東京站站臺上被一名右翼青年襲擊,所幸浜口沒有被刺死。失去強有力領導的內閣急速失去凝聚力,政局陷入一片混亂。浜口遇刺事件不僅成為內閣瓦解的導火索,也是日本走上太平洋戰爭毀滅道路的轉折點。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犬養毅(1855年6月4日-1932年5月15日),岡山縣人,第29任首相,立憲政友會第6任總裁。

  • 第29任(1931年12月13日-1932年5月16日);

元老西園寺公望看到犬養有意通過與中國談判解決九一八事變問題,便向昭和天皇推薦他成為首相。接到天皇組閣的命令後,犬養立即解散議會實施總選舉,結果政友會議席數大幅提升。在獲得民眾支持後,他又起用高橋是清為大藏大臣,力圖扭轉經濟上的不振。在對外干涉上,九一八事變的處理十分棘手,犬養毅拒絕軍部要求承認滿洲國的指示,而是利用自己的管道與國民政府進行交涉。同時,犬養也對當時一些青年軍官的做法感到憂慮,他給陸軍長老上原勇作寫信,指出應該改變軍隊風氣。又上奏天皇,提出將30人左右的問題軍官免職。軍部因此對犬養干涉軍隊的做法十分憤怒。1932年5月15日,十餘名海軍青年將校和陸軍士官見習生強行衝入官邸,將其擊斃。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齋藤實 (1858年12月2日 - 1936年2月26日),巖手縣人,日本海軍大將,第30任首相,因為主張遵守華盛頓海軍條約,被激進派認為是保守勢力。

  • 第30任(1932年5月26日-1934年7月8日);

五·一五事件後,軍部發起排斥政黨內閣的運動,與此相配合,森恪書記官長等主張建立以親軍部的平沼騏一郎為首的內閣。但元老西園寺推薦公認的穩健派齋藤實任總理大臣。齋藤內閣作為政黨、官僚和軍部妥協的產物,成為中間性的舉國一致的內閣。主張維護滿蒙權益的內田外務大臣,實施所謂“焦土外交”,1932年9月15日承認“滿洲國”,簽訂《日滿協定書》,1933年強行退出“國聯”。大藏大臣高橋是清在國內推行通貨膨脹的財政政策和以自力更生為名的農村救濟政策。齋藤內閣在軍部壓力下召開五相會議,帶有明顯的排斥政黨的傾向,受到政黨的攻擊。1934年因帝國人造絲公司賄賂事件,大藏省的高級官員被揭發,內閣宣佈總辭職。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岡田啟介(1868年2月13日-1952年10月17日),福井縣人,日本海軍大將,日本第31任首相。

  • 第31任(1934年7月8日-1936年3月9日);

繼齋藤內閣之後,由外務大臣廣田弘毅、大藏大臣藤井真吾(後為高橋是清)、內務大臣後藤文夫、陸軍大臣林銑十郎等組成。內閣未能得到多數黨政友會的支持,而以官僚為中心,以民政黨為準政府黨。重臣們期望內閣在內外政策上維持現狀,但陸軍對內政干涉加強,內閣正式決定排斥“天皇機關說”,發表《國體明徵聲明》;派陸軍進犯華北;設置直屬內閣的“對滿事務局”,統一管理“滿洲國”;退出《海軍裁軍條約》等,進一步推進法西斯化。然而軍部內部連續發生十一月事件、更換教育總監和相澤事件等,對立激化。1936年總選舉中民政黨獲勝。二·二六事件發生後,岡田內閣總辭職。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廣田弘毅(1878年2月14日-1948年12月23日),福岡縣人,日本第32任首相,二戰甲級戰犯。

  • 第32任(1936年3月9日-1937年2月2日);

岡田內閣因二·二六事件於1936年3月總辭職後,陸軍對組閣橫加干涉,拒絕下村宏和吉田茂入閣。結果採納寺內陸軍大臣的主張,在以“庶政一新”為口號振作日本精神、擴大國家對經濟的統制等“廣義國防”的目標下,成立舉國一致的內閣。以大藏大臣馬場瑛一、外務大臣有田八郎、海軍大臣永野修身等官僚為中心,加上政友會和民政黨各兩名組成。二·二六事件後,統制派掌握領導權,實行“肅軍”,不再從皇道派中任命陸海軍大臣,恢復軍部大臣現役制。在二·二六事件實施《戒嚴令》時召開的臨時議會上,制定了《煽動性文體取締法》、《思想犯保護觀察法》,決定了“七大國策”,由內閣調查局的“革新官僚”負責推行,但兌現的並不多。同年8月的五相會議通過《國策大綱》,重點是,陸海軍妥協,推行反蘇戰略和反英、美的南進方針,增強空軍和駐滿洲的兵力,實行大規模建造艦艇的計劃。結果,大藏大臣馬場強制實行赤字財政政策。對外,同年11月簽訂《日德防共協定》,12月締結《日意協定》。軍部還介入綏遠事件。1937年1月,政友會議員濱田國松發表批判軍部的演說,政黨與軍部的對立表面化。陸軍大臣寺內壽一要求解散議會,政黨出身的閣僚表示反對,因此內閣總辭職。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林銑十郎(1876年2月23日-1943年2月4日),石川縣人,日本陸軍大將,皇道派軍人,第33任內閣總理大臣。

  • 第33任(1937年2月2日-1937年6月4日);

繼廣田內閣總辭職和宇垣一成組閣失敗後成立的內閣。該內閣得到陸軍統制派的支持,特別是力圖實行石原莞爾的改造國家計劃,被稱為“石原內閣”。內閣以改革財政、經濟為目標,起用深得財界信賴的結城豐太郎為大藏大臣,委任三井財閥的池田成彬為日本銀行總裁。聲明實行排斥政黨、“祭政一致”的方針。在第七十屆議會上,強調日蘇危機,力主確立臨戰體制。在對華政策上,制定《對華實行策》和《華北指導方針》,採取加強經濟滲透,減弱軍事色彩的方針。3月議會突然被解散,4月總選舉中批評政府的票數居多,政友會、民政黨佔絕對多數,發起倒閣運動。內閣採取置之不理的對策,但為軍部所拋棄,5月總辭職,接替它的是第一次近衛內閣。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近衛文麿(1891年10月12日-1945年12月16日),日本第34、38、39任首相,五攝家之一近衛氏的第30代當主,日本侵華禍首之一,法西斯主義的首要推行者。

  • 第34任(1937年6月4日-1939年1月5日);

林內閣在1937年4月總選舉中失敗後,繼由近衛組閣。內閣成立後一個月,發生蘆溝橋事件。最初聲明採取不擴大戰爭的方針,但戰火蔓延到上海,終於擴大為中日戰爭。內閣為加強政府,聘請政界、財界的實力人物為內閣參議,創建內閣情報局和企畫院。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前後,通過德國對華進行和平交涉,妄圖誘使中國投降,但未成功。1938年1月發表“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近衛聲明,關閉和談大門。在第七十三屆議會上,通過國家總動員法案和國家管理電力法案。會後改組內閣,拉宇垣一成(外務大臣)、池田成彬(大藏、商務大臣)等入閣,加強內閣。同年秋,提倡國民精神總動員,加強思想統制和鎮壓社會運動,如人民戰線事件。日軍因未能實現速戰速決,只好停止軍事進攻,對中國發動和平攻勢,但又告失敗。1938年11月,近衛發表建設“東亞新秩序”的聲明。12月發表《調整日華關係大綱》,汪兆銘積極響應,逃離重慶,藉此機會內閣於1939年1月宣佈總辭。

  • 第38任(1940年7月22日-1941年7月18日);

繼米內內閣之後,領導新體制運動的近衛文麿組成內閣。近衛上任前,與預定的陸、海軍大臣會談,決定國防外交的基本方針。8月,發表《基本國策綱要》,高唱“建設大東亞新秩序”,推動新體制運動,10月,建立“大政翼贊會”。9月,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北部,結成日、德、意三國同盟,11月同汪偽政權締結《日華基本條約》,1941年4月簽訂《日蘇中立條約》,妄圖強化軸心國,壓蔣介石投降,並向南方擴張,但與美國的對立激化。為疏通日美關係,謀求與蘇聯接近和防止美國參戰,開始同美國談判。因外務大臣松岡洋右主張配合德蘇戰爭對蘇宣戰,反對對美讓步,日美交涉毫無進展。1941年7月,內閣總辭職。

  • 第39任(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

繼第二次近衛內閣後,近衛再次組閣,豐田貞次郎代替松岡任外務大臣。7月,美國對日本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作出強烈反應,凍結日本在美資產。9月御前會議決定至10月下旬日美談判仍不成功,就決心對英、美開戰。圍繞日美談判的核心問題,即從中國、法屬印度支那撤軍問題,政府內部出現對立,1941年10月內閣總辭職。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平沼騏一郎(1867年10月25日-1952年8月22日),岡山縣人,日本第35任首相,甲級戰犯。

  • 第35任(1939年1月5日-1939年8月30日);

1939年1月,近衛內閣宣佈總辭職,在軍部和右翼團體支持下,平沼騏一郎被近衛推薦組閣。當時,日本已經發起了全面侵華戰爭,日本陸海軍的主力陷在中國戰場不能自拔,日本的人、財、物等戰爭資源日見緊缺,亟待政府出臺對策,扭轉局面。平沼上臺伊始頒佈了《擴充生產力計劃要綱》,決定動員日本全社會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擴大軍工生產規模,藉以維持侵華戰爭。隨之,又修改了兵役法,廢除短期兵役制,延長國民服兵役的時間。1939年3月,平沼內閣又設立“國民精神總動員委員會”,由文部大臣、陸軍大將荒木貞夫出任委員長,實施更殘暴的警察憲兵統治制度,把全國的人、財、物都集中到統治當局的手中,驅使全體國民都必須無條件地為戰爭效力,建立起軍事獨裁的法西斯戰爭體制。3月22日,平沼內閣召開有首相、陸相、海相、藏相、外相參加的五大臣會議,提出一個模稜兩可的方案,即德意同英美開戰時,日本原則上予以支持,但目前和不久的將來礙難參戰。陸軍大臣坂垣徵四郎堅決反對這一方案,堅持與德、意締結軍事同盟的主張,最後竟以辭去陸軍大臣的手段倒閣,同時諾門坎事件中關東軍在中蒙邊境一敗塗地,日方被迫與蘇聯簽訂停戰協定,平沼騏一郎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丟下一句話:“歐洲的情勢複雜奇怪”,遂宣佈總辭職。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阿部信行(1875年11月24日-1953年9月7日),石川縣人,日本陸軍大將,日本第36任首相,甲級戰犯。

  • 第36任(1939年8月30日-1940年1月16日);

平沼內閣因無力應付《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締結而宣佈總辭職。接著,組成陸軍擁立的阿部少數閣僚制內閣。它的基本路線是“以處理中國事變作為政策的重心,對外堅持自主立場,以應付複雜微妙的國際形勢。”在這個基本路線下,對於在歐洲開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採取不介入的方針,對英、美、蘇實行協調外交;對中國,則策劃建立汪兆銘政權等,但沒有找到解決中國問題的方向。在國內,力圖強化戰時體制,將大批物資投入軍需生產,造成惡性通貨膨脹。1939年10月,又依照《國家總動員法》,企圖通過《價格等統制令》、《工資臨時措施令》控制物價,但均未奏效。此外,因廢除保障官吏身分制度提案和設置貿易省問題遭樞密院和外務省的反對,政黨掀起對內閣不信任的運動,最後失去陸軍的支持,實行總辭職。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米內光政(1880年3月2日-1948年4月20日),巖手縣人,日本海軍大將,親英美派,政治家。

  • 第37任(1940年1月16日-1940年7月22日);

阿部內閣辭職後,曾出現以畑俊六為總理大臣的組閣活動,最後經湯淺倉平內大臣等重臣推薦,由米內光政海軍大將組閣。米內內閣具有強烈的親英美傾向;4至6月德軍進犯北歐、西歐得逞後親德派勢力抬頭;陸軍利用齋藤隆夫反軍演說事件和有田外務大臣廣播問題等發動攻勢;在荷屬東印度、法屬印度支那問題上強硬派抬頭;強行締結日、德、意三國同盟的呼聲不斷高漲;尤其是在軍部支持下,木戶幸一就任內大臣;近衛文麿推進新體制運動並得到陸軍的支持等等,由於這些原因,內閣陷於困境。米內內閣提出“物心一如”的口號,實行配給票證制,推行產業報國運動,妄圖儘早解決中日戰爭,但無成果。7月,陸軍要求內閣總辭職,米內反叫陸軍大臣畑俊六辭職。陸軍拒絕推薦繼任的陸軍大臣,米內內閣被迫總辭職。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東條英機(1884年12月30日-1948年12月23日),東京人,日本陸軍大將,統制派,日本軍國主義代表人物,第40任日本首相,二戰甲級戰犯。

  • 第40任(1941年10月18日-1944年7月22日);

第三次近衛內閣因內部對美談判方針意見不一而總辭職,經內大臣木戶幸一推薦,由陸軍大臣東條英機組閣。內閣妄圖乘歐洲大戰的大好時機,控制太平洋地區。1941年11月5日御前會議決定於12月上旬對美、英開戰。當日本特使來棲三郎正與美國談判時,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為鞏固戰爭領導體制和加強對國民的統治,1942年實行翼贊總選舉,5月成立翼贊政治會,成為御用政黨。11月,增設大東亞省,統管殖民地和佔領地的行政事務,東鄉茂德外務大臣表示反對而辭職。1943年11月設軍需省,企圖擴大軍需生產。同月,糾集佔領地代表召開大東亞會議,發表《大東亞共同宣言》,宣稱“為大東亞真正秩序之精神者,唯皇祖皇宗之大訓萬邦共榮一途”。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後,戰局轉入守勢。1944年7月塞班島日軍全軍覆沒,已經出現戰敗的徵兆。同年2月東條兼任總參謀長,島田繁太郎海軍大臣兼任軍令部長,加強獨裁體制。但隨著敗局日趨明朗,重臣不斷指責內閣,並利用海軍內部排擠島田海軍大臣的氣氛,開展倒閣運動。7月,東條內閣總辭職。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小磯國昭(1880年3月22日-1950年11月3日),日本陸軍大將,日本41屆首相。九一八事變前後風雲一時。因長的像老虎和長期在朝鮮任職,被稱為朝鮮之虎。

  • 第41任(1944年7月22日-1945年4月7日);

東條內閣垮臺後,小磯國昭組閣,任米內光政為海軍大臣。小磯內閣標榜“一億總武裝”,把徵兵年限降到十七歲,並對臺灣人實行徵兵制。同時,成立最高戰爭指導會議,企圖以此控制軍部,對戰爭實行一元化領導。但美軍相繼在呂宋島、硫磺島、沖繩島登陸,並從馬利亞納基地對日本進行戰略轟炸,日本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戰敗已成定局。內閣雖通過蘇聯進行和平工作,並同蔣介石進行和談,但系玩弄伎倆,未取得任何成果。而且受軍部“本土決戰論”的牽制,內閣意見不統一,只好實行總辭職。

日本歷任首相及歷屆內閣(至二戰結束)

鈴木貫太郎(1868年1月18日-1948年4月17日),千葉縣人,日本海軍大將,政治家。戰爭結束的時候任第42代內閣總理大臣。

  • 第42任(1945年4月7日-1945年8月17日);

由於美軍在沖繩登陸,蘇聯通告不再延長《日蘇中立條約》,日本的戰局和形勢十分困難。統治階層期待內閣結束戰爭,但軍部強硬主張本土作戰。內閣則一方面依賴蘇聯當調停人作結束戰爭的工作,另一方面又於6月制定《戰時緊急措施法》和《國民義勇兵役法》,實行本土作戰體制。但蘇聯決心對日作戰,拒絕調停;美軍對本土的空襲不斷加強;、生產急劇下降,決戰體制毫無效力。在這種情況下,7月,《波茨坦公告》發表,而內閣竟置之不理,揚言“我們堅決把戰爭進行到底”。及至8月,美國在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蘇聯參加對日作戰,日本反覆召開御前會議,在判斷有可能保住天皇制的情況下,8月14日接受《波茨坦公告》,決定投降。15日鈴木內閣總辭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