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壽螺——危險的農業與環境破壞者

福壽螺又名大瓶螺,蘋果螺,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1981年作為食用螺引入中國大陸地區,因其適應性強,缺乏當地天敵,繁殖迅速,食量大、不挑食,成為危害巨大的外來入侵物種。福壽螺最容易辨認的特徵是雌螺可以在水線以上的固體物表面產下“粉紅色的卵塊”。 福壽螺對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可以造成十分嚴重的危害:

一、農業危害

福壽螺食量極大,咬食水稻、蔬菜等農作植物,造成嚴重減產,引起水稻產量損失10%—90%,如果是秧苗期受害,甚至可能導致絕收,是名副其實的農作物殺手。倘若使用傳統農藥殺螺,不僅會增加成本造成汙染,還會使稻田裡的魚蝦出現死亡。另外福壽螺的螺殼鋒利,容易劃傷農民的手腳,產生的大量糞便能汙染水體。

二、環境危害

福壽螺繁殖速度驚人,每隻雌螺可年產卵萬粒左右,與螺貝等生物處於同一生態位,且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可造成其他水生物種銳減,極易破壞當地的溼地生態系統和農業生態系統。由於巨大的危害性,福壽螺成為了前國家環保局公佈的首批入侵我國的16 種“危害最大的外來物種”之一。

目前對福壽螺關注主要集中在對農作物的危害及產生的經濟影響, 而對其造成的溼地生物多樣性破壞重視不多,應當儘早開展對天然水域福壽螺(主要螺源)的全面治理。

福壽螺——危險的農業與環境破壞者

被福壽螺咬食後受損的水稻

福壽螺——危險的農業與環境破壞者

福壽螺產下大量粉紅色卵形成卵塊

福壽螺——危險的農業與環境破壞者

稻田溝渠裡密集的福壽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