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中的碣石為何山?

碣石山乍看是一個很平常的山頭名字,但實際上很多人其實都聽過曹操的那一首《觀滄海》,開篇起興"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託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

事實上在史學界曾一度分不清楚到底哪塊"碣石山"才是曹操當年登高賦詩的那座山,學術界原有三種觀點,一是河北昌黎,二是山東無棣,三是遼寧興城。一直到八十年代秦皇島孟姜女廟附近的一座孟姜女墳被開挖,通過出土文物的記載才得以確定昌黎縣的碣石山才是曹孟德當初登上去的那一座,偉人毛澤東寫下的詩詞《浪淘沙·北戴河》中那句"東臨碣石有遺篇",算是對這個爭論蓋棺定論了。

碣石山,坐落在河北省昌黎縣城北,跨越昌黎、盧龍、撫寧三縣境內,連綿起伏有大小上百座奇險峻峭的峰巒,其主峰仙台頂(又名"漢武臺",俗稱"娘娘頂")突起於靠近昌黎縣城的屏峰障嶺正中,頂尖呈圓柱形,遠望如碣似柱,極像直插雲霄的天橋柱石,因此名為"碣石"。

碣石山主峰為仙台頂,海拔695米,是渤海近岸最高峰。山中有名剎"水巖寺"。懸崖上留存古人所刻"碣石"二字。登臨仙台頂(距海15公里),俯瞰大海,從灤河口到秦皇島港,西起灤河入海口,東至山海關秦皇島港,山海之間同樣15公里的大陸,靜臥腳下。大海茫茫無邊,天海一體,確是"碣石觀海"聖地。

曾於天清氣朗時登頂,確可東望渤海。

於揭陽湖霧中觀落日

前人列有碣石山十景,其中 "碣石觀海"最壯觀。其他九個分別是天柱凌雲、水巖春曉、石洞秋風、西嶂排青、東峰聳翠、龍蟠靈壑、鳳翥祥巒、霞暉卒堵、仙影滄浪。

因主峰險峻,且瀕臨大海,位置重要,遠古時即載入最早的地理名著《山海經》和《尚書·禹貢》。碣石山屬於古代名山,雖在五嶽之外,但有"神嶽"之美譽

碣石山先後有很多帝王(有統計為9位)登臨,成為歷史名山。帝王登碣石山原因何在?這和碣石山的神秘文化有關。

《資治通鑑》中的"秦紀"記載,在戰國後期,燕人寧毋忌,羨門子高之徒"稱有仙道","形解銷化之術、燕齊遷堅之士皆爭傳習之"。"自齊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入海求蓬萊,諸仙人及不死之蘊含在焉","仙人居碣石山"。

秦始皇登山求仙,就是因為崇拜碣石山的靈氣。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帶領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過了4年,即公元前215年,他親臨碣石山,勒石記功,並求長生不老,江山萬代。他令人刻下《碣石門辭》,讚頌統一中國的歷史奇功。

圖片摘自網上,侵刪

秦始皇登碣石求仙之後,大大提高了碣石山的知名度,增加山的神秘。之後許多帝王效仿他,也想通過祭拜碣石,吸收仙氣而長生不老。

圖片摘自網上 (秦皇求仙入海處)侵刪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行自泰山,復東巡海上,至碣石",並在山頂修建"漢武臺"祈仙求神。因此,仙台頂又名漢武臺。據《史記》載:"上乃遂去,並海上,北至碣石,巡自遼西,歷北邊至九原"。

公元207年,即東漢建安十二年,曹操領兵東征烏恆凱旋,由遼西走廊返回,途經碣石。這就是"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他留下著名的《步出夏門行》,即《碣石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粲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此後,碣石山以觀海勝地聞名九州。

公元238年,晉宣帝司馬懿討伐公孫淵,經過昌黎時登碣石山,求仙並追思秦皇功績。

北魏文成帝、北齊文宣帝均來此登高望海。文成帝還大宴群臣百官于山下,將碣石山改為"樂遊山"。

隋煬帝東征高麗時,分兵出昌黎,並登上碣石山。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春,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麗,途經碣石,留下《春日望海》一詩:"洪濤經變野,翠島屢成桑。芝罘思漢帝,碣石想秦皇",以記功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