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準預期降溫?央行推“逆回購+MLF”

降准预期降温?央行推“逆回购+MLF”

4月份已進行兩次逆回購,分析人士認為當前市場流動性比較充裕

在面臨超過3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到期的關鍵節點,央行選擇“逆回購+MLF”的方式回應市場對流動性的關切。

4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室公告表示,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根據當前流動性需求的期限結構,4月17日人民銀行開展逆回購操作1600億元,同時開展MLF操作2000億元。公開信息顯示,當日有3665億元MLF到期。

4月16日,人民銀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400億元的逆回購操作。在此之前,央行已經連續18天未開展過逆回購操作。

有分析指出,鑑於MLF到期以及地方債發行等原因,近期流動性面臨一定壓力,市場一直存在“是否應該降準”的討論。不過,在近期宏觀經濟數據超預期的背景下,市場已多次下調對“降準”的預期。

組合操作對沖MLF到期規模

梳理多家機構的分析,4月17日有超過3000億元MLF到期,引發市場對央行下一步操作的關注。

中信證券在此前的研報中預計,今年4月財政存款和MLF到期因素的存在,使得基礎貨幣面臨約1萬億元的缺口。同時,同業存單到期高峰和地方政府債加速發行,也會加大對流動性的擾動。

如何看待4月17日的央行操作?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指出,當日央行並不是通過全額續作,而是採用“1600億7天逆回購+2000億中期借貸便利”組合方式進行,在規模上保持穩定,但體現出結構性差異。

溫彬分析認為,這個差異反映了央行當前的操作趨勢,其考量要素之一或是宏觀經濟基本面已觸底回升。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投資、消費、工業增加值都在全面改善。總體來看,當前市場流動性比較充裕,不需要全額續作MLF來對沖到期規模,有助於流動性的結構性調整。

溫彬預計,根據央行4月17日的操作和一季度經濟數據,下階段降準和定向降準的概率在下降。央行可能會更多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保持流動性的總體穩定和市場利率的基本平穩。

中信建投研報分析稱,當前公開市場操作總投放量4000億元,略大於MLF到期量。央行採用“OMO+MLF”加量對沖的方式應對基礎貨幣缺口,一方面可以利用MLF的長期限流動性穩定市場預期,避免基礎貨幣市場波動過大;另一方面可藉助短期限的OMO到期回籠的方式精準操作,避免市場流動性過度寬鬆。這個操作方式,比原來市場期望的“降準”或直接使用“MLF”對沖的方式,更加靈活可控。

“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

包括此前的社融數據在內,近期公佈的多項宏觀數據超出市場預期。4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一季度經濟數據再次釋放“經濟企穩”信號,被認為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貨幣政策的走向。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字,一季度GDP為21343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4%。3月CPI同比上漲2.3%,漲幅環比2月上升0.8個百分點;PPI同比上漲0.4%,漲幅比2月上升0.3個百分點。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報告認為,基於當前經濟走穩的事實,考慮到物價水平已顯著回升,儘管貨幣政策應會堅持逆週期調節,但已經沒有必要進一步加碼。

在市場充滿爭議之際,央行近期不止一次地公開釋放信號,引導市場對貨幣政策的預期。

4月15日,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在2019年第一季度例會新聞稿中指出,要繼續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的邊際變化,增強憂患意識,保持戰略定力,堅持逆週期調節,進一步加強貨幣、財政與其他政策之間的協調,適時預調微調,注重在穩增長的基礎上防風險。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同時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要與GDP名義增速相匹配。

工銀國際在研報中指出,從4月15日央行公告來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不再強調“加大逆週期調節的力度”,而將重點聚焦於“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防風險”和“推進關鍵領域改革”,說明當前央行具有適宜的政策空間,可根據不同情境從容地相機抉擇。

新京報記者 宓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