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崗經濟狀況給我們什麼啟示?

北京不冷東京熱


之前,看過一部日本電影叫做《0.5秒,甲子園的夏天》,講的是北海道東川町為了因應人口減少,導致城鎮萎靡,為了活化區域,而想出通過舉辦全國初高中攝影大賽的點子,來為城市做PR的點子。當時我看的時候,有一個小疑問,就是感覺這種PR點子在中國人看來太小了。中國人講究的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文化活動一定要盛大,然後邀來的企業家一定要多。但是北海道東川町,就是很單純的做了一個初高中生攝影大賽的小活動。這可能跟町的財力也有關。所幸的是這個攝影活動一做做了20多年,打出了東川町的知名度,也為區域活化做了貢獻。


這幾日,黑龍江鶴崗市的二手房價320平米只要15萬的新聞刷爆網絡。該市一些區域房價一平方米只有1000多元。在全中國房價都高的讓人遙不可及的當下,這一價格,無疑給人們澆了一桶重重的冷水。“原來,我們的房價不是堅不可摧的”——這給我們每個人上了一堂哲學課,也上了一堂經濟課。


鶴崗市官網以及一些宣傳資料寫著,2017年該市人口只有100萬左右,近20年間總戶籍人口減少了近10萬人,人口在持續淨流出。2012年,鶴崗當地小學生人數為42035人,2017年僅為26285人,5年時間,小學生人數減少了37%,小學生減少的背後是一個個家庭整體的“消失”。


人口的減少,意味著生產效率的降低,做事的少了,地方GDP肯定也受到影響。從2012年到2017年,五年時間,鶴崗的GDP總量減少了21%。長期排在黑龍江末尾。當地的財政收入在2012年至2015年也連續四年負增長,-0.4%、-17.0%、-16.7%和-14.6%。


政府財政收入減少,意味著對當地的投入也會減少,這進一步惡化了經濟環境。


房地產,其實不是一個什麼很玄乎的行業。它如火如荼成立的前提是,有人賣,得有人買。買的人比賣的多,這個地方房地產價格就會上漲。反之,買的人比賣的人少,就算修成豪宅,可能也沒有人來願意接盤。因為大家要考慮,買了之後,這裡的工作成長性,經濟成長性,能否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收入。


鶴崗會是一個特例嗎?我想每個三四線城市,可能都需要思考這個問題。


未來不是每個城市的人口都會一路上漲。反而,現在已經出現了端倪,不少城市都面臨著較大的人口流出壓力。


三四線城市對房地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依賴,一些三四成城市人均月收入在3000人民幣左右,當地房價卻已經漲到了5000-10000左右。


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房子留給市民的,到底是美好還是會變成不值錢的鋼筋水泥,值得深思。

對於鶴崗而言,現在市長可能最頭疼的就是要思考如何振興當地經濟了。尤其是傳統的採掘業已經走到頭的情況下。據說,那裡風光如畫,山水不錯,或許也可以像北海道東川町那樣來一場攝影大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