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稻種子處理及苗期管理
水稻種子處理技術
一、曬種
曬種能增強種子的透水性和透氣性,提高發芽率,使種子發芽整齊,幼苗健壯,還有殺菌防病作用。特別是對成熟不良和貯藏中受潮的種子,曬種效果尤為明顯。曬種方法:選高溫晴天自上午9時至下午4時,曬2-3天。曬種時要攤薄,勤翻,曬透,使種子受光、受熱均勻,防止搓傷種皮。
二、鹽水選種
鹽水選種是簡便易行的選種方法,能淘汰空秕粒、草籽和其它夾雜物,保證種子飽滿,為齊苗全苗壯苗打好基礎。具體做法是:先用鍋將食鹽煮化成濃鹽水,然後在其它容器內與清水配成比重為1.10-1.13的鹽水(如果沒有比重計測定比重,可用新鮮雞蛋一個,放入鹽水中,雞蛋漂浮水面能露出伍分硬幣大小的蛋殼鹽水比重即約為1.10-1.13),將種子放入鹽水中,充分攪拌,撈去漂浮在水面的空秕粒、草籽和其它夾雜物,然後取出下沉的種子,用清水洗兩遍即可。每選二、三次,要用雞蛋再測一次比重,及時調整鹽水濃度。
三、種子消毒
由種子傳染的水稻病害,主要是幹尖線蟲病和惡苗病,防治這兩種病害的簡便有效的辦法是進行嚴格的種子消毒。常用的種子消毒方法有以下幾種:
1、用浸種靈一支(2毫升),兌水10公斤,浸種6-8公斤,遮光浸種120小時。此法對幹尖線蟲病和惡苗病防效均在95%以上。
2、用98%巴丹原粉兌水6000倍,加上3%多菌靈溶液混合就苗海藻酸碘,浸種72小時,對防治幹尖線蟲病和惡苗病有良好效果。
種子消毒時應注意:在浸種過程中,每隔6小時左右要攪拌一次,使上下種子著藥均勻,用藥水浸種後,將種子撈出須放清水內浸泡半小時,反覆兩次,以防藥害。
四、增產拌種
水稻播種前用種衣劑到壯苗、增產的作用。方法是水稻播種前用新長山“虎踞”(30%噻蟲嗪)種衣劑,5ml拌種3斤穀子,拌勻後播種即可。
水稻苗期管理技術建議
根據4月下旬天氣忽冷忽熱情況,水稻苗期管理建議如下:
一、苗床溫度管理
1、播種後至1葉露尖,溫度以保溫為主。棚內溫度在28-30℃,最適溫度25-28℃,2葉期保持25℃,3葉期保持20-22℃,最低溫度不低於10℃。夜間氣溫偏低,應採取大棚內開電燈或點燒稻殼等措施增溫,小棚育苗的要在棚外面蓋稻草或防寒被等措施增溫,確保達到秧苗各葉齡所需的最低溫度指標,使稻種在苗床上能正常生長髮育。
2、苗床通風管理:在水稻出苗綠化後,就要揭掉地膜,最好在早晨或晚上揭地膜,棚內外溫差小,秧苗適應新的環境快,如果中午氣溫高時揭地膜,地上部秧苗水分蒸騰快,根部吸收慢,易造成秧苗生理失水。揭地膜後就可以進行小通風,通風達到各葉齡最低溫度界限,要及時閉棚。隨著葉齡的增長,通風煉苗時間相應延長,尤其在2.5葉期,溫度不得超過25℃,高於25℃,要通風降溫,防止出現早穗現象。在3葉期以後逐漸大通風,棚內外溫度接近一致,如果夜間沒有霜凍,就不用覆膜,等待插秧。
二、苗床水分管理
1、在澆透底水的情況下,原則上在2葉前儘量不要澆水,以後澆苗床水要做到三看:一看早晚葉尖有無露珠;二看中午高溫時新展開的葉片是否捲曲;三看苗床土表面是否發白。如果早、晚葉片不吐水,午間新展開葉片捲曲,床土表面發白,應把一上午曬溫的水一次澆足、澆透,儘量減少澆水次數,更不要冷水灌床,會導致冷水僵苗,影響稻苗生長髮育。
2、儘量做到旱育壯苗,水長苗,旱長根,要想秧苗盤根好,必須控制苗床水分。秧苗只有在旱育狀態下才能促進根系發育,特別是在插秧前2-3天,最好不要澆水使秧苗根部保持旱育。如果秧苗在插前盤根不好,可在插秧前1-2天衝施根多生,可使水稻秧苗髮根多、白根多、根系長,盤根好。
三、控制秧苗徒長,矮化促櫱
培育壯苗關健是控制徒長,多效唑具有抑制秧苗伸長,促進分櫱的作用,能提高秧苗葉綠素含量,增強酶的活性,利於代謝,增強抗旱、抗寒能力。實踐證明,在出苗後15天噴施,每平方米用15%多效唑0.2-0.3克混合就苗海藻酸碘矮化促櫱效果好。壯苗標準:秧齡30-35天,葉齡3-3.5葉,苗高12-14釐米,單苗根數9-11條,莖粗2.5-3毫米,百株乾重3-3.5克,帶櫱率30%以上。
四、預防水稻苗期立枯病、青枯病
根據4月下旬忽冷忽熱的天氣狀況,容易發生苗期病害。
1、水稻立枯病主要因低溫多溼、溫差大、土壤偏鹼、光照不足、播種量過大、秧苗細弱等多種因素所致,嚴重影響了水稻秧苗素質和水稻單產的提高,所以必須採取以防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預防水稻立枯病的發生和蔓延。
2、立枯病是真菌性病害,因發病時期的不同可分為芽腐、基腐和黃枯3種類型。青枯病是生理性病害,多發生在三葉期以後,葉片發青,葉尖無水珠,打卷,心葉捲筒狀,嚴重時稻苗整株死亡。
3、防治辦法:(1)、立枯病防治,做好種子和床土消毒,控制好苗床的溫度和溼度,培育壯秧,提高秧苗的抗病力。立枯病在秧苗發病時,應用立枯剋星混合就苗海藻酸碘噴施,可有效防治立枯病。
(2)、青枯病的防治:降低播種量,提倡應用隔離層育苗,可提高地溫;通風煉苗時應注意大棚開口下方用編織物等擋住,避免風大直接導致青枯。發病比較重時,灌水上床,待葉片展開後,立即把水排出;嚴重發病時用瑞苗青水劑,每平方米噴施1毫升,即可治癒。
五、插秧前做到“三帶”,實行健身栽培
在插秧前,應做好秧苗“三帶”工作,一帶土,能保證插秧質量,有利於秧苗快速返青成活;二帶肥,每平方米苗床施磷酸二銨150克,然後澆水洗苗,能促進根系發育;三帶藥,每100平方米苗床用4克艾美樂兌水噴苗床預防潛葉蠅,同時噴施75%三環唑或天豐素1500倍液健身栽培。提倡早整地、早插秧,早插秧1天,可搶得活動積溫20℃以上,有利於水稻在霜前成熟。
水稻苗床管理的主要技術措施
水稻進入苗床管理的關鍵時期,切實加強苗床管理,對培育壯秧,確保水稻豐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要抓好旱育秧苗期田間管理,著重應從以下7個方面著手:
1、調控膜溫。播種至立針前,苗床管理主要任務是促使出苗和全苗。早春播種時外界氣溫低,在溫度管理上,以密封薄膜保溫為主。播種後要經常檢查,有無露種或露風,如有露種或露風,應及時覆土蓋種和密封薄膜,出苗之前把膜內溫度控制在30-32℃,出苗後到1.5葉期間,膜內白天溫度控制在25℃以內。揭膜後,如遇日均氣溫大於20℃攝氏度天氣,苗床還應採取遮陰降溫措施。
2、立針揭膜。早春播種覆膜,目的是增溫保墒,促進早出苗、出齊苗。但是早揭膜,在氣溫低的地方,秧苗生長緩慢,甚至發生僵苗;晚揭膜,隨著氣溫上升,膜內溫度高,秧苗徒長、抗性差,第一葉節難分櫱。在一般情況下,揭膜最佳時間在播後5-7天,第一片完全葉展開前(呈針狀,約2釐米左右)。在揭膜的當天,如果空氣溼度大、氣溫偏低的陰雨天,應在上午揭膜;如果晴天,揭膜時間宜在傍晚前。
3、澆透揭膜水。在揭膜的同時,必須採取邊揭膜、邊澆水,而且澆透水。因為揭膜後秧苗周圍空氣溫度急劇上升,而根部吸水往往供應不上,容易發生青枯死苗。所以及時澆透揭膜水,以補充揭膜后土壤水分的不足,使秧苗儘快適應環境的變化。
4、補澆“斷奶”水。秧苗2-3葉期,秧苗的忍耐力最差,卷葉至死亡的時間最短,對水分虧缺最敏感。這時期也是防治死苗,提高成苗率最關鍵時期。如果揭膜水不足,蒸發過多,墒情較差,必須及時補澆“斷奶”水。
5、適度化控。未用壯秧劑處理土壤的秧床,特別是培育長齡大苗,分別在1葉1心和3葉1心期,噴灑250-300ppm多效唑溶液混合賽生海藻酸碘,以利促進分櫱,矮化秧苗。
6、3葉期後控水旱育。3葉期後,苗體較大,根系逐漸發達,一般不能隨意澆水,應以控水旱育為主,防止水多徒長。如遇高溫乾旱,中午葉片萎蔫並“捲筒”,而且夜晚葉片不展開,必須及時在傍晚澆水。但水量不宜大,次數不能多。
7、澆透“送嫁水”。栽秧前一天傍晚,用1%尿素水溶液把送嫁水同送嫁肥一次施用。這次用水很講究,既要適量,不能過多或過少;也要適時,不宜過早或過晚,達到拔秧不費勁,又儘可能的不破壞根系為目的。移栽後儘快噴施就苗海藻酸碘,促進根系癒合生長。
怎樣加強水稻苗期分櫱率
1、早施促櫱肥、酌施保櫱肥
氮素營養對水稻分櫱起著主導作用,水稻分櫱期的施肥量是全生育期的25―30%,所以早施速效性氮素促櫱肥,使葉色迅速轉黑,是促進前期分櫱的主要措施。早熟品種分櫱期短,促櫱肥必須在插秧後7―10天內一次施足。而中、晚熟品種,一般在插秧後15天左右施用促櫱肥,到了有效分櫱期末,若有效莖數明顯少於預期的適宜穗數時,宜酌量施用保櫱肥,促進分櫱平穩生長。
2、寸水活棵,淺水緩苗
水稻插秧時為了便於淺插,一般實行薄水插秧。插秧後便適當加深水層,減少葉面蒸發,減輕植傷,以利返青成活。但也不宜過深,以免淹死下部葉片,降低水溫、影響髮根。一般1―1.5寸為宜,所謂“寸水活棵”。在秧苗返青後,要立即把水層放淺到0.5―1.0寸,以利分櫱和髮根。因為分櫱的發生和根系的生長和溫度有密切關係。分櫱期一面要求淺灌,但絕不能斷水受旱,必須做到淺水勤灌。
3、細除草,適時曬田
在秧苗緩苗後,可進行施藥除草。防治稗草和闊葉雜草:每公頃用丁草胺+農得時或草剋星150―200克;防治三葉以上大齡稗草和三稜草;每公頃用50%快殺稗500克+苯達松2公斤,對水300公斤噴霧。這樣可達到滅草效果。在水稻分櫱末期要適時曬田。曬田時機很重要,一要看發櫱情況,實行“苗夠曬田”;二要看禾苗長勢,如生長猛,葉色濃,有徒長現象宜早曬、重曬,如生長慢、葉色較淡可遲曬、輕曬;三要看土壤情況,土質爛、泥腳深的田應早曬、重曬,低窪田、冷浸田既使禾苗長勢不旺,發苗不夠也應早排水,輕度曬田。鹽鹼地曬田後容易引起泛鹼,保水不良的新開稻田曬田後會加重滲漏,以及一些寒冷地區可採用“深水淹櫱”的辦法抑制後期分櫱。深以10釐米左右為宜,時間不宜不長,一般不超過10天,以免基部節間過度伸長,容易引起倒伏。
第二章 水稻移栽、插秧管理
水稻插秧技術要求
水稻插秧技術要點概括為適宜水深、田面硬度、插前三帶、最佳插深、適齡壯秧、合理密植、科學灌溉、早施櫱肥、及時防蟲、適時搶早、插滿插嚴、按序插秧。
1、適宜水深。
要求插秧前一天把格田水層調整到1釐米左右(呈花達水狀態)有利於插秧機作業,田面水過少,插秧機行走困難,秧爪裡容易粘泥,夾住秧苗,秧槽內易塞滿雜物,供苗不勻不齊,甚至折苗,造成缺苗嚴重。田面水過深,立苗不正,插秧深淺不勻,浮苗缺苗多,插秧機行走過程中易推苗壓苗,保證不了插秧質量。
2、田面硬度。
插秧時田面硬度檢查方法是食指入田面一節(2釐米左右)深度劃溝,周圍軟泥呈徐徐合攏狀態,為最佳的插秧狀態。如沉澱不好,田面過於稀軟,秧苗插不牢,立秧姿勢亂,插秧機推壓邊行苗,插後秧苗易下陷,影響緩苗和分櫱生長。田面硬度過大,插秧阻力大,容易傷苗,插秧深度變淺,插後痕跡不能及時合攏,造成漂苗、缺苗。
3、最佳插深。
機械插秧的深度是否合適對秧苗的返青、分櫱以及保全苗影響極大,一般插秧深度0.5釐米時易散苗,倒苗、漂苗較多,插秧深度3釐米以上,就會抑制秧苗返青和分櫱,尤其是低位節分櫱受抑制明顯,高位節晚生分櫱增多,分櫱延遲,分櫱質量差,弱苗插深還會變成僵苗。而插秧深度在2釐米左右時,則不出現倒苗、漂苗現象,植株髮根較多,生長健壯,分櫱力強,因此,水稻機械插秧深度控制在2釐米左右;人工插秧深度1~1.5釐米;缽育擺栽缽面與泥面平;拋秧栽培缽面入土2/3(泥漿狀態拋秧)為宜。
4、插前三帶。
按照插秧的農時安排,有計劃的在插秧前一天進行三帶工作,邊三帶邊插秧,切不可一次把插前三帶工作做完,以避免肥料濃度過大造成燒苗現象發生,同時,還可以延長防治潛葉蠅的時間,提高對潛葉蠅的預防效果。插前三帶一是帶磷:磷酸二銨125~150克/平方米;二是帶藥:70%艾美樂6~8克或25%阿克泰6~8克/百平方米;三是帶生物肥,如益微增產菌、世綠生物肥等,按照說明書使用。
5、適齡壯秧。
移栽期秧苗素質的好壞對秧苗返青、分櫱影響極大,一般要求旱育中苗(3.1~3.5葉)、旱育大苗(4.1~4.5葉)是根白而旺、扁蒲粗壯、葉挺而綠、秧齡適當、整齊均勻、幹物重高、抗逆能力強的健壯秧苗,這樣的秧苗插後返青快、分櫱早、生長旺盛。而秧苗素質差的徒長秧苗,插秧後葉片搭拉在水面上,極易受到潛葉蠅的危害,葉片很快爛掉,即使葉片保持完好,撤水後葉片直立非常緩慢,緩苗慢、返青遲,如遇不良環境條件,則死葉、死苗率高。
6、合理密植。
插秧的密度(每平方米的基本苗數)應根據土壤的肥力狀況、秧苗素質、氣候條件、栽培水平等綜合因素來確定,單位面積基本苗數以計劃穗數(平方米收穫穗數600穗以上)的1/4~1/5為好。一般土壤肥沃、施肥水平高、供肥能力強、秧苗素質好、氣候條件好的地號可適當稀插,平方米基本苗數不宜過多,一般在125株/平方米比較合適;而土壤較瘠薄,供肥能力差、氣候條件差的地號則可適當增加密度,平方米基本苗數控制在140株/平方米較為適宜。
7、科學灌溉。
插後立即上護苗水保返青,水深4~6釐米左右,苗高2/3,以不淹沒秧苗心葉為準,促使秧苗早返青、早分櫱、早生快發。在常溫下地表水呈花達水時,秧苗返青所需天數為9~10天,護苗水深度2釐米時,秧苗返青所需天數為6~7天,護苗水深度4釐米時,秧苗返青所需天數為4~5天。在一定條件下,護苗水深每增加2釐米株高增加1釐米,根數增加2條左右。
水稻返青後立即撤淺水層,保持3釐米左右淺水層,以利增加水溫和泥溫,加快水稻分櫱。水稻分櫱最適氣溫30~32℃,最適水溫32~34℃。氣溫低於20℃,水溫低於22℃,分櫱緩慢,氣溫低於15℃,水溫低於16℃,或氣溫超過40℃,水溫超過42℃,分櫱停止發生。保持淺水層可以增加泥溫,縮小晝夜溫差,提高土壤營養的有效性,有利於促進分櫱,無水或深水易降低泥溫,抑制分櫱發生。
要事先留好出水口,出水口高度5釐米,以防降水過多時水深淹沒秧苗或長期深水淹灌,降低根系活力。
8、早施櫱肥。
插後3~5天秧苗返青後立即施櫱肥,施肥量是氮肥總量的30%,其中,櫱肥總量80%插後4~5天全田施入,另20%(尿素1公斤/畝左右) 7~9天后看田找施,哪黃哪弱施哪,促使肥效反應在6~7葉期(有效分櫱盛櫱葉位),促進秧苗早分櫱、快分櫱、多分櫱,減少無效分櫱。為了延長肥效期,可以用硫酸和尿素混配使用,3公斤硫酸銨代替1公斤尿素。分櫱期稻苗體內三要素的臨界量是氮2.5%、無氧化二磷0.25%、氧化鉀0.5%,葉片含氮量3.5%時分櫱旺盛,含鉀量1.5%時分櫱順利。
生物硅肥全部用在櫱肥上, 5公斤/畝與第一次櫱肥一起施用。
9、及時防蟲。
水稻潛葉蠅發生前在5月末~6月上旬,插秧後及時進行蟲情調查,發現潛葉蠅危害時及時噴藥防治。調查的方法是選擇插後8~10天的秧苗靠近水面並平鋪(搭拉)在水面上的葉片,用手輕輕捋葉片,發現葉片中間有小顆粒即為潛葉蠅的幼蟲,應立即噴藥防治。
10、適時搶早。
水稻插秧起始溫度是氣溫穩定通過13℃,泥溫15℃,高產插秧期5月15~25日,缽育擺栽18~23日;5月10~15日、5月26~30日為平產期;5月10日前、6月1日後為減產期。隨時間託後,產量明顯降低,以5月15日移栽產量為100,5月20日移栽的產量為94,5月25日移栽的產量為90,5月30日移栽的產量為79.9。
11、插滿插嚴。
插後同步補苗,插到頭、插到邊,格田四角插滿插嚴,確保田間基本苗數合理、耕地利用率100%,要求做到秧苗栽的正,不要東倒西歪,插秧行要直,行穴距規整,每穴苗數均勻,栽插深淺整齊一致,不插高低秧、斷頭秧。
12、按序插秧。
插秧時應從稻田的下頭開始,逐步向上頭推進,待下一個格田插完秧以後,上一格田中的水放入下一格田做為護苗水,這樣,即節約用水,又提高了水溫,還減少肥料流失浪費。同時,距主幹公路兩側的稻田頭兩排格田應在5月15日後插秧。
水稻移栽標準
(一)機械插秧標準是早、密、淺、正、直、滿、勻、扶、補。
1、早:適時搶早。
2、密:合理密植,保證田間基本苗數。
3、淺:插秧深度2釐米以內,插深小於1釐米,穗雖多而穗小,不抗倒伏,插深大於2釐米,穗少而不能高產。
4、正:要求秧苗栽的正,不要東倒西歪。
5、直:插秧行要直,行、穴距要規整一致。
6、滿:插到頭、插到邊,格田四角插滿插嚴,確保田間基本苗數合理、耕地利用率100%;
7、勻:栽插深淺整齊一致,不插高低秧、斷頭秧,每穴苗數均勻。
8、扶:插後及時上護苗水,促進秧苗早返青、早分櫱。9、補:插後同步補苗,確保水稻生育進程一致。
(二)擺栽標準是適、平、扶、勻。
1、適:保證做到適時擺栽。
2、平:缽面與泥面平齊。
3、扶:擺後及時放水扶苗,防止曬乾。
4:勻:行、穴距準確、均勻一致。
加強秧田中後期管理
1、加大通風力度。
秧田管理的重點是保持秧田的旱育狀態,促進秧苗根系發育。近期由於防病、調酸等作業,秧田溼度較大,必須加大通風量,及早散去秧田多餘水份,進入3葉期的秧田更要加大通風練苗力度,特別是陰天也要早晨打開棚頭通風,散去棚內溼氣,使秧田始終處在旱育狀態,努力培育旱育壯苗。
2、嚴格水份管理。
秧田水份管理嚴格按照“三看”標準實施澆水,決不可隨意加大秧田澆水次數和澆水數量,嚴格控制秧田水份,確保秧田實現旱育狀態。
3、加強病害防治。
通過前期的努力,水稻秧田立枯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仍有部分秧田發生立枯病危害,為此,要求各單位切不可掉以輕心,麻痺大意,要認真進行調查,發現發病中心立即澆pH4.0的酸水和噴藥防治,並且及時追肥或葉面追肥。
4、防禦低溫冷害。
水稻障礙溫度指標是播種至出苗最低氣溫為-1℃,地表溫度為-3℃;出苗至三葉期最低氣溫為3℃,地表溫度為-1℃;三葉期以後最低氣溫為5℃,地表溫度為1℃。根據天氣預報,如插秧期氣溫有1℃以下低溫時,要將秧田蓋好,或採取其他增溫措施,嚴防秧苗受害。當夜間溫度10℃時,可以晝夜通風,促使秧苗逐步適應外界環境,提高練苗效果。
四、正確處理好五個同步關係
1、插秧與秧田後期管理相結合。
在搶農時插秧的同時不要忽視秧田後期管理,特別是要注意水分管理,不要因缺水使秧苗萎蔫影響秧苗素質。
2、插秧與插前三帶相結合。
在插秧之前要分期做好三帶工作,不可一次全部育秧大棚都做完三帶工作,要根據插秧進程在插秧的前一天再進行三帶處理。
3、插秧與灌護苗水相結合。
插秧後及時上護苗水,切不可插後不上水,秧苗處在曬乾狀態,致使秧苗底葉乾枯,延長緩苗期,影響秧苗正常分櫱。
4、插秧與施櫱肥相結合。
在插後3~4天就要及時施櫱肥,最晚不晚於秧苗返青就施櫱肥,嚴防櫱肥施用過晚過遲,決不可全田都插完再施櫱肥。
5、插秧與補苗的同步關係。
在插秧的同時就要安排專人同步補苗,使得秧苗生育進程一致,便於實施本田管理,嚴防插完全田再統一進行補苗,這樣將導致秧苗生育進程不同,本田管理措施實施不便,影響水稻正常生長。
水稻插秧後管理技術要點
一、扶起倒苗。應及時將灌護苗水時,引起的倒苗扶起,使其直立生長。
二、灌護苗水。在水稻插秧後至返青期灌護苗水,水層為苗高的三分之二,可以保護苗不被風吹倒,不使稻苗萎蔫。
三、防止凍害。注意聽天氣預報,當氣溫接近攝氏零度,將有霜凍發生時,必須為水稻苗灌深水,從而保護水稻苗不遭受凍害。
四、插秧後的滅草。插秧後3―5天,當秧苗返青後灌3釐米的水層,進行滅草時,採用藥劑滅草,即每畝水稻用60%丁草胺125克,拌12.5公斤過篩的細潮土撒施,施藥時一定要堵住灌排水口,施藥後5―7天不排不灌,缺水就補水。若插秧早,施藥早或草大的稻田,每畝用藥量可增加到150克。若插秧後沒用除草劑的封閉稻田,且稗草長到1.5―2葉期時,每畝用96%禾大壯200克,採用毒土法撒施,水層管理與上述相同,施藥時應保持5―6釐米水層,防止藥害的發生,且也防止了那種串水灌溉降低藥效的現象。
五、補苗。如果插秧時疏忽,可能有漏插空穴的,這樣的必須補苗補插。
第三章 水稻施肥技術
水稻需肥規律與施肥技術
水稻需肥規律
水稻是需肥較多的作物之一,一般每生產稻穀100公斤需氮(N)1.6~2.5公斤、磷(P2O5)0.8~1.2公斤、鉀(K2O)2.1~3.0公斤,氮、磷、鉀的需肥比例大約為2∶1∶3。
水稻對氮素的吸收量在分櫱旺期和抽穗開花期達到高峰。施用氮肥能提高澱粉的產量,而澱粉的產量與水稻籽粒的大小、產量的高低、米質的優劣成正相關。如果抽穗前供氮不足,就會造成籽粒營養減少,灌漿不足,降低稻米品質。
水稻對磷的吸收各生育期差異不大,吸收量最大的時期是分櫱至幼穗分化期。磷肥能促進根系發育和養分吸收,增強分櫱,增加澱粉合成,促進籽粒充實。
水稻對鉀的吸收,主要是穗分化至抽穗開花期,其次是分櫱至穗分化期。鉀是澱粉、纖維素的合成和體內運輸時必需的營養,能提高根的活力、延緩葉片衰老、增強抗禦病蟲害的能力。
另外,硅和鋅兩種微肥對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影響較大。水稻莖葉中含有10%~20%的二氧化硅,施用硅肥能增強水稻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和抗倒伏能力,起到增產的作用,並能提高稻米品質;鋅肥能增加水稻有效穗數、穗粒數、千粒重等,降低空秕率,起到增產作用,在石灰性土壤上作用較明顯。硅、鋅肥施用在新改水田、酸性土壤、以及冷浸田中作用更為明顯。
水稻施肥技術
秧田施肥:秧田基肥應重施優質有機肥,有機肥料肥效長,養分全,含有大量水稻生長所必需的營養元素。一般每畝施用500~1000公斤,同時每畝施用尿素3~5公斤、磷酸二銨8~15公斤、氯化鉀7~8公斤或畝施複合肥20~30公斤,以達到供肥均勻的目的,促使苗壯苗齊。移栽前4~5天,每畝施用尿素6~7公斤或高氮複合肥8~10公斤作為送嫁肥,以利秧苗移栽後儘快返青,恢復生長。
施足大田基肥:大田基肥也應重視有機肥的施用,一般畝施德孚爾滴灌衝施肥10-15公斤。並施用衝之道配土比加一套,另外每畝增施硅肥6~8公斤、硫酸鋅1~1.5公斤。大田基肥應在插秧前結合耕耙稻田施用,要深施到12~20釐米的土壤中,使銨在少氧的環境中保持穩定,防止流失。
追肥:
(1)早施分櫱肥。移栽返青後及早施用分櫱肥,以促進低節位分櫱的生長,起到增穗作用。分櫱肥一般分兩次施用,每次畝施德孚爾滴灌衝施肥10kg,保證全田生長整齊,起到保櫱成穗作用。
(2)巧施穗肥。水稻倒二葉開始出葉,幼穗長約1釐米時,是穗形成和籽粒發育的基礎時期,應控制無效分櫱。此時可每畝追施就果一桶,確保中期足夠的養分轉向生殖生長,增加穎花數量,防止穎花退化,促穗大粒重,同時具有養根、健葉、壯稈、防倒伏的作用。群體過小的地塊可以提前到穗分化時期施用。
(3)補施粒肥。從抽穗到成熟期間,以提高結實率,確保完全成熟,增加千粒重為主。追肥要視水稻長勢而定,宜少不宜多,一般每畝噴施0.2%~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混合賽生海藻酸碘50~60公斤;在缺鋅症狀出現後,每畝噴施0.1%~0.3%的硫酸鋅溶液50~60公斤混合花果醫生果能多元素;對抽穗前葉片有褪綠髮黃的地塊,可畝施衝之道配土比加一套。補施粒肥可以有效地增強植株的抗逆性、抗病性;延長葉片功能期,防止早衰;改善水稻根部氧的供應,提高根系活力;加快灌漿,促進成熟和籽粒飽滿,從而增加稻穀產量,改善稻米品質。應當注意,前期肥足、中期分櫱過多過旺、葉色濃綠、群體間受光態勢差、有貪青晚熟趨勢的田塊,不應追施粒肥。
此外,鹽鹼地在施肥前應排水洗鹽。施肥前3~4天左右注意白天灌水、夜晚排水,防止臨時性積鹽影響肥效發揮。
各區域技術規程存在差異,內容僅做公益分享,不做商業指導!
請讀者自行分辨承擔責任
閱讀更多 農業英雄俱樂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