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南郊區”概況

南郊區,隸屬山西省大同市的四個市轄區之一,位於大同盆地北部,是大同市的近郊區,東西與大同縣、左雲縣接壤,南北與城區、礦區、新榮區、朔州懷仁縣毗鄰,地理座標為東經112°53′-113°24′北緯39°53′-40°17′之間,屬半乾旱區暖溼帶氣候,總面積1050平方公里,轄3鎮7鄉,總人口為29.2萬人。

[1]

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為察哈爾省省轄市。1952年11月,察哈爾省撤銷,大同為山西省省轄市,轄南郊等四個區。[2]

主要景區有:雲岡石窟主題公園,焦山寺旅遊景區、北魏鹿苑景區等[3]。主要資源有煤炭、石灰石、耐火粘土、 高嶺土、大理石、石墨等。[4]2018年5月,大同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動員大會召開,撤銷南郊區。

2018年10月22日,南郊區被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列入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

南郊區隸屬山西省大同市,是大同市的近郊區。位於東經112°53′-113°24′北緯39°53′-40°17′之間,地處大同盆地北部,東西長43公里,南北寬42公里,總面積106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境內地貌以平川丘陵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為山地、黃土丘陵地,佔全區總面積55.52%;南部、東南部為平川區,佔總面積44.48%。境內山脈屬陰山餘支,主要山系野狐嶺、雷公山、武周山、馬武山、大鐘山、七峰山諸山相連,呈東北西南走向。最高山峰七峰山主峰海拔1714.1米。

氣候特點

南郊區屬半乾旱區暖溼帶氣候,春季風大少雨,冬季寒冷少雪,最低氣溫-29℃(一月份),最高氣溫37.7℃(七月份),全年平均氣溫6.4℃,年平均降水量395毫米,無霜期125天。

水文

南郊區境內主要河流有御河、十里河,為季節性河流,皆屬桑乾河體系。

南郊區有煤、石墨、高嶺土等礦產資源。以口泉為中心的大同煤田是國家的主要煤田之一,含煤層面積為2600平方公里,儲量在700億噸以上,全區煤炭保有儲量6.4億噸,可採儲量4.8億噸,分佈在雷公山、七峰山、馬武山一帶的水泥石灰岩儲量達14.9億噸,2013年已規模開採。其它礦產資源中,石墨儲量368.9萬噸,高嶺巖儲量2.3億噸,熔劑灰巖儲量達7091.2萬噸,白雲岩、耐火粘土、黑花崗岩等儲量也相當豐富。

南郊區人文薈萃、民風淳樸,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現存石窟,佛寺、廟宇、 摩崖石刻及 舊石器遺址、新石器遺址等十餘處。其中,馳名中外的 雲岡石窟就位於本區 雲岡鎮境內,還有 漢高祖劉邦被圍的 白登山、戰國到明代的古長城和 烽火臺,列入省、市重點保護文物的 觀音堂、 玉龍洞、 焦山寺、 禪房寺塔等,也極具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旅遊開發潛力巨大。 東北虎林園、小南頭 龍真民俗風情園、 白馬城 平城 觀景臺、馬家小村北魏 鹿苑已被列入全市20條精品 旅遊線路之中, 野生動植物遊樂觀光園很快將成為全市旅遊業新的亮點。

雲岡石窟

始建於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的時代,由佛教高僧 曇曜奉旨開鑿,大多數石窟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前。歷時40年的開鑿,加上其餘小窟,先後近50年時間。參加開鑿人數,多達4萬餘人。當時 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的佛教徒,也參與了這一舉世聞名的偉大藝術創作。至今,仍留有 中外文化交流的斧痕。雲岡石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北魏著名 地理學家 酈道元在 《水經注》中,記錄了當年雲岡石窟的壯景:“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所眺”。雲岡石窟,現存洞窟53個,石雕造像達51000多軀,是中國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雲岡兩道山麓,把石窟分成東區、中區和西區。一窟、二窟位於石窟群東端,兩窟同期開鑿,窟內佈局大致相同。

華嚴寺

位於 大同市區中心。上 華嚴寺,前院有山門、唸佛堂、雲水堂。後院有客室、禪堂、僧舍。寺內主要建築有 大雄寶殿(上寺)和 薄伽教藏殿(下寺)。大雄寶殿始建於遼代清寧八年(1062),保大二年(1122)毀於兵火。金代天眷三年(1140)在舊址重建,以後歷代予以修補。大殿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面積1559平方米,是中國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之一。殿內 佛壇上塑有5尊佛像,人稱 五方佛。正中3尊為 木雕,其餘2尊及其他 脅侍菩薩都是泥塑。佛壇兩側各塑10尊諸天像( 護法神),神情各異,身軀前傾。殿內四壁滿布清代繪製的 壁畫,色彩豔麗,金碧輝煌,保存完好。薄伽教藏殿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建築結構嚴謹,形制穩健。殿內完整地保存著31尊遼代塑像。其中合掌露齒菩薩塑像體態嫋娜,婉麗動人,藝術價值最高。四壁排列 重樓式雕木 藏經閣38間。殿後壁正中間懸一 天宮樓閣。這些精巧玲瓏的木構模型,對於研究中國 古代建築藝術,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著名建築學家 梁思成稱其為“海內孤品”。

焦山寺

焦山寺石窟位於大同城西30公里處高山鎮北十里河北岸的山坡上。因建於焦山上而得名。隨山勢由下至上分為五層,層層升高,節節收縮。一二層為石券窟洞,三四層開有石窟,窟內有壁畫和泥塑佛像,門拱上端現存長方形孔洞和椽碗,可知早年曾有窟簷。窟前左右壁上雕刻有佛龕,從佛像造型和衣飾風格看,為北魏晚期作品。第五層為寺的制高點,上面建有三層六角磚塔,高10米多,為明代所建。

白登山

白登山,也稱小白登山,今名馬鋪山,位於大同城東五公[6]裡處。西臨御河,東接採涼山,南傍張同公路,北靠方山。歷史上白登之戰正在此處。

生態旅遊

西韓嶺鄉北村和水泊寺鄉石家寨等村有種植綠色西瓜的土壤優勢,馬軍營鄉白馬城村、口泉鄉落裡灣村有種植無公害葡萄的傳統歷史,該區將這些農業種植與生態觀光旅遊相結合,建起了觀光型生態農業旅遊園區。雲岡鎮劉官莊村是遠近聞名的文化村、文明村,村民有住窯洞、敲鑼鼓的風俗習慣,該區因勢利導,及時開發推出了劉官莊村晉北民俗文化遊。

工業旅遊

山西大同“南郊區”概況

南郊區(5)

太平傢俬公司是該區一家生產各類傢俱的現代化民營企業,該企業生產廠房坐落於北魏皇家園林遺址內,在區旅遊部門的幫助指導下,該企業圍繞北魏文化,恢復建設了古式樓臺亭榭、曲水流池等一批景觀,組建了北魏民俗文藝表演隊,成功申報了國家工業旅遊示範點。

紅色旅遊

鴉兒崖鄉老窯溝村是七峰山下一個富裕村,村民富裕後不忘共產黨,為教育後人飲水思源,該村依託大山山坡修建了濃縮中國共產黨偉大曆程和歌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豐功偉績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聖境。該景點已成為大同市廉政教育示範基地和紅色旅遊景點。

休閒旅遊

滑雪、滑草遊是旅遊產業從觀光型向休閒度假型轉變的重要支撐點。南郊區馬軍營鄉小石子村臥龍山滑雪場成為休閒度假的旅遊新亮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