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概況

大邑縣隸屬四川省成都市,位於成都平原西部,與邛崍山脈接壤。東與崇州市交界,東南與新津縣毗鄰,西南與邛崍市相鄰,西與雅安市蘆山縣、寶興縣相連,北與阿壩州汶川縣接壤,是成都平原經濟圈由平原地區向山區過渡的紐帶。

大邑縣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地處成都平原“古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大邑縣,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墾殖,於公元671年的唐代建立縣制,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素有“山川靈秀之鄉”和“仙佛同源”的美譽,被明代狀元楊升庵稱頌為“蜀之望縣”。

大邑縣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幅員面積128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1.15萬人(2017年末)[1],轄17鎮3鄉,擁有西嶺雪山、劉氏莊園博物館、新場古鎮、花水灣溫泉、建川博物館等景點,享有亞洲十大自然生態旅遊休閒名縣、國家級生態示範縣、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等稱號。[2]

2019年1月,大邑縣榮獲2018年度四川省“三農”工作先進縣榮譽稱號。

早在新石器時代, 今大邑縣境內已有人類活動。

夏、周時有古蜀。今大邑縣區域當時古蜀國地。

周慎靚王五年,即秦惠更元九年(前316),秦滅古蜀國。今昔對比大邑縣區域當時為臨邛縣地。

漢高祖五年(前202),平定 巴蜀.今大邑縣區域為 江原縣、臨邛縣地。

西漢末年,王莽立國為新(9至23),臨邛縣改為監邛縣,江原縣改為邛原縣。後 公孫述據蜀稱成家(25至36)。監邛、邛原縣名仍舊。

東漢建武十二年(36)十一月,成家亡,邛原縣複名江原縣,監邛縣複名臨邛縣。

歷蜀漢、魏、西晉寬大初至成(漢)玉衡二年(312),大邑縣區域仍置。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概況

大邑縣

東晉 永和三年(347),成(漢)亡。漢原縣改為融縣,後又複名江原縣。臨邛縣仍置。

中經宋、齊,至梁 武陵王蕭紀據蜀前,兩縣建置不變。梁末,武陵王蕭紀據蜀(552至553)。臨邛縣改為依政縣,江原縣仍置。

梁承聖二年(553),西魏統治蜀地。依政縣分出部分地區置臨邛縣,江原縣仍置。

北周孝閔帝元年(557)立國。江原縣改為多融縣,後縣,後又改為晉原縣。依政縣、臨邛縣仍置。

隋代,今大邑縣區域為晉原、臨邛、依政縣地。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概況

大邑縣

唐武德元年(618),晉原縣地分出部分置 唐隆縣。武德三年(620),臨邛、依政、唐隆3縣地分出部分置 安仁縣,貞觀十七年(643),安仁縣撤銷,咸亨元年(670),安仁縣復置。今大邑縣區域唐初未建置時,屬臨邛、依政、唐隆、安仁縣地。

公元671年(唐咸亨二年)割晉原縣西部置大邑縣。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概況

大邑縣

《 舊唐書》、《 新唐書》、《元和郡縣誌》、《 太平寰宇記》載:“其邑廣大,遂以為名。”

1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撤消安仁縣和火井縣建制撤消,其行政區域劃歸大邑縣。火井縣境域後劃歸邛州。

大邑建縣後,唐、宋兩代建置無變化。

1377年(明洪武十年)農曆五月,大邑建制撤消,境域併入邛縣。

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農曆十一月復置。

1960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 新津縣併入大邑縣。原新津縣 城關鎮改為大邑縣新津鎮。1962年3月25日,建制恢復,原新津縣所轄區域仍歸新津縣管轄,10月20日,國務院補辦批准手續。建縣後,大邑縣治歷來在今晉原鎮。

隸屬關係:大邑縣始置時隸邛州。唐 天寶元年(742),邛州改為臨邛郡。唐乾元元年(758), 臨邛改為邛州。

五代十國時期,大邑縣屬前蜀國19年(907至926),後唐9年(925至933),後蜀國32年(934至965),隸邛州。

北宋乾德三年(965)起,大邑屬宋,邛州改為邛州臨邛郡,大邑隸邛州臨邛郡。

南宋寶祐六年(1258),蒙古帝國軍隊攻入四川,大邑隸邛州臨邛郡。至元十四年(1277)後不久,邛州臨邛郡改為邛州。大邑隸屬邛州。十六年(1279)。大邑屬元。

元至正二十年(1360), 明玉珍在蜀建立農民政權,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稱帝,國號夏,大邑屬邛州。

明洪武四年(1371)春, 朱元璋派軍入川。六月,夏亡,大邑屬明,隸邛州。明洪武九年(1376),邛州降為邛縣,大邑隸嘉定州。

明洪武十年(1377)五月,大邑入邛縣。明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復置,隸嘉定州。明成化十九年(1483),邛縣復升邛州,大邑還隸邛州。

明 崇禎十七年八月初八日, 張獻忠克成都,建立大西農民政權,定都成都,稱西京。並於十月初五破邛州,入大邑。在張獻忠據蜀期間(1644至1646),大邑為大西轄縣之一,其隸屬關係與明末時同。

清順治三年(1646),大邑屬清,隸邛州。清 乾隆版《大邑縣誌》載清順治六年(1649),張獻忠部屬盧名仍“踞重慶、敘州、馬湖及邛州一帶”。清順治九年(1652),已和南明聯合的張獻忠部屬 劉文秀出兵回川,大敗已降清的 吳三桂,克川南各州縣。劉文秀克成都。清順治九年,大邑屬南明,隸邛州。清光緒版《大邑縣鄉土志》載,清康熙十三年(1674)吳三桂反後,其總部屬 王藩攻佔邛州大邑。吳在1674年稱帝,國號為周。大邑屬周,隸邛州。清康熙十九年(1680), 王屏藩被討平,大邑屬清,隸邛州。

民國元年,大邑隸邛州。2年,邛州改為 邛崍縣,大邑隸上川南道。3年五月,上川南道改為建昌道教。17年,道制撤銷,時四川正值軍閥混戰,延至次年才正式撤銷。大邑於是直隸四川省。24年6月,大邑隸四川省第四 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20日大邑縣解放後,隸 眉山行政區。1950年3月起改隸 溫江行政區。又稱溫江專區,1968年10月改為 溫江地區。1983年5月,溫江地區建制撤銷,大邑縣至今劃歸成都市管轄。

大邑縣地處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過渡的前沿地帶。大邑縣位於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市區48公里,地跨東經102°59′至103°45′,北緯30°25′至30°49′。東北與 崇州市為界,南接邛崍市東南與 新津縣毗鄰西北與 蘆山縣、 寶興縣、 汶川縣接壤。

地形地貌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概況

大邑縣(17)

大邑地處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階梯狀漸次降低,依次出現山區、丘陵和平原三大地形區,具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結構,山區、丘陵和平原分別佔大邑縣總面積的60.5%、16.7%、22.8%。邛崍山脈由西北向東南延伸入境,貫穿縣西、北山丘地區。西北最高處為西嶺鎮境內的苗基嶺,海拔5364米,為成都市第一峰;東南最低處為韓場鎮境內的楊祠堂,海拔475米。縣境內地層除缺失下古生界和石炭系外,從元古界到新生界,均有出露。縣境內的地質構造,是龍門山大地構造的一部分,前人稱的彭灌大斷裂在縣境內則沿天車坡至西嶺至唐王壩西一線通過。以此線為界,西側山區是前龍門山推覆體前緣部分,東側則是上揚子地臺西緣,沿彭灌大斷裂向西俯衝,並有白堊系及其以上地層沉積的前陸盆地。

氣候

  • 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溼潤,雨量充沛,日照較少,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6.1℃,年平均無霜期284天,年均總降水量為1095.5毫米,年均日照1076.5小時,年均相對溼度83%。受地勢的影響,由東南向西北,氣溫逐漸降低,降水量逐漸增多,日照逐漸減少,無霜期逐漸縮短,形成多種多樣的氣候區。
  • 水能蘊藏量為23萬千瓦。有斜江河、出江河、黃水河、黑水河、乾溪河、粗石河、西河等7條自然河流,另有人工河流三合堰。縣境內大部分地區都有地下水,還有西南最好、最大、國內鹵族元素含量最高的地熱水——花水灣溫泉。

礦產資源

  • 縣境內礦藏豐富,尤以非金屬礦床為主,又大都是沉積礦床,產於固定的地質時代和地層層位。金屬礦有赤鐵礦、黃鐵礦、鉛鋅礦、菱鐵礦、鉻鐵礦、銅礦、金礦等;非金屬礦有煤、泥炭、岩鹽、鈣芒硝、石膏、石棉、蛇紋岩、石灰岩、白雲岩、粘土、硫磺礦等。

動物資源

  • 縣境內脊椎動物有5綱36科;家禽家畜雞鴨鵝和豬牛羊兔。珍稀野生動物較多,屬國家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5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大熊貓、牛羚(又名扭角羚,俗稱野牛)、川金絲猴、雲豹、雪豹等10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野生動物小熊貓、小靈貓、獼猴、豺、黑熊、林麝(俗稱獐子)、大鯢、鴛鴦、紅腹錦雞、水鹿、盤羊、貓頭鷹、蒼鷹等46種;屬省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赤狐、藏狐、豹貓、毛冠鹿、董雞等9種;此外還有我國特有的斑背噪鶥、藍喉太陽鳥等。

植物資源

  • 縣境內植物有226科、8600種。樹木有41科、102種,主要有云杉、冷杉、銀杏、柏樹、榿木等樹種;中藥材以黃柏、黃連、杜仲、厚朴、紅梅、天麻、貝母等為主。珍稀野生植物有9種,其中一級保護植物有珙桐、水杉;二級保護植物有杜仲、銀杏;三級保護植物有天麻、黃連、厚朴、楠、楨楠。珙桐生長在縣境內山區,屬中國和世界著名觀賞植物。

2017年末全縣戶籍人口51.15萬人,其中男性25.77萬人,女性25.3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1‰;人口出生率9.92‰,人口死亡率7.82‰。[1] 有彝族、藏族、 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 僳僳族、滿族、 納西族、 布依族、白族、壯族、 土族、侗族、瑤族、 維吾爾族、滿族、 鄂倫春族、傣族等民族分佈。

花水灣溫泉

中國4A級景區 花水灣溫泉位於西嶺雪山東麓,海拔近千米,青山碧水,冬暖夏涼,是旅遊度假勝地。花水灣溫泉距離成都市區80km,距道教發源地 鶴鳴山16km,距大邑劉文彩莊園40km,距詩杜甫筆下“窗含西嶺千秋雪”的 西嶺雪山滑雪場20km。

劉氏莊園博物館

中國4A級景區,劉氏莊園博物館屬社會歷史類的遺址性博物館,原名大邑地主莊園陳列館。1958年10月建館,1966年11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近現代社會的重要史蹟和代表性建築之一,是中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建川博物館聚落

中國4A級景區, 建川博物館聚落位於四川省成都市 大邑縣,聚落佔地500畝,坐落於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劉氏莊園所在地 安仁古鎮。聚落內將建設抗戰、民俗、紅色年代藝術品三大系列20餘個分館。是目前國內民間資金投入最多、建設規模和展覽面積最大、收藏內容最豐的民間博物館。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概況

大邑縣

道教發源地鶴鳴山

山位於四川成都西部大邑縣城西北12公里的 鶴鳴鄉三豐村,屬 岷山山脈,海拔1000餘米,山勢雄偉、林木繁茂,雙澗環抱,形如展翅欲飛的立鶴,它北依 青城山(約30公里),南鄰 峨眉山(約120公里),西接 霧中山(約10公里),足抵 川西平原,距成都約70公里。因山形似鶴、山藏石鶴、山棲仙鶴及明代著名地理學家 羅洪先《廣輿圖》詞句“鶴鳴山岩穴中有古鶴,鳴則仙人去。”和《 詩經》詩句“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而得此名。為古代劍南四大名山之一。

佛教聖地霧中山

霧中山是中國古代四川至印度古道上( 南絲綢之路)的一座佛教勝地,原名大光明山,又名天誠山、霧山,位於大邑縣城北霧山鄉境內,距縣城25公里、成都80公里。其主峰海拔1638米。其地北有 九龍山、金剛山,西有紅巖山等,方圓數十里,號稱72峰,因常年被雲霧覆蓋,故名 霧中山。是大邑古八景之一。

西嶺雪山

中國4A級景區﹑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嶺雪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 大邑縣境內(距成都95公里),總面積482.8平方公里。區內大雪塘海拔5353米,是成都第一峰,終年積雪不化,在陽光照射下,潔白晶瑩,銀光燦爛,秀美狀觀。唐代大詩人 杜甫盛讚此景,寫下了“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絕句。西嶺雪山也因此得名。景區內富饒的原始森林覆蓋率達90%,植物種類多達3000餘種,其中有珍稀樹種銀杏、香果樹、珙桐燈,原始桂樹達1000餘株,十分罕見。其間常有 大熊貓、 牛羚、 金絲猴、獼猴豹、金雞等珍稀動物出沒。

高堂寺

高堂寺風景名勝區位於成都市大邑縣以西,景區距大邑縣城7公里,距成都52公里。區內山巒綿延,古柏參天,溝渠縱橫, 田疇阡陌,是集自然風光、田園景觀和佛教文化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以山水、田園自然風光為基礎,以千年古寺高堂寺為主體,輔以眾多優美的傳說和歷史遺蹟,形成了集自然風光、宗教、人文、歷史文化於一體的獨特的景區,為成都平原的第五大佛教禪院。並以此為特色,贏得了眾多宗教朝聖者和旅遊觀光者的青睞。

新場古鎮

中國4A級景區,大邑縣新場鎮位於成都平原西部與邛崍山脈的 山丘壩交匯處,至成都約58公里。新場鎮興起於明朝嘉慶年間,清康熙年間,陸續有外省客商雲集,由於地處山丘與平原交界處,地理位置有利,水陸便通,新場鎮在明清時期外省會館、商賈雲集,成為遠近聞名的商貿繁榮集鎮。如今,會館雖已不在,但古街上昔日大戶商賈古色古香的建築仍大量保存完好,境內文物古蹟如佛子巖、川王宮、虎跳出河第一溪等仍然保存完好。

趙雲墓

趙雲墓位於大邑縣城東1公里 銀屏山下。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四周有石砌女牆, 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靜的木結構 四合院建築,正中豎有高2.5米、寬1米的墓碑,上刻“漢順平侯趙雲墓”七篆體大字,兩側刻有填金對聯“赤膽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猶壯蜀國山河。”匾文“永烈千秋”。

藥師巖摩崖石刻

藥師巖 摩崖石刻,位於四川大邑縣城西25公里的飛鳳山(也稱鳳凰山),距成都市約75公里,巖上有十五窟,三十五龕,大小摩崖造像一千餘尊。 藥師岩石窟以主龕造像藥師佛而得名,上世紀80年代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長150米的藥師巖有三殿一洞,大小摩崖造像1032尊。據考證,藥師岩石窟始建於晚唐開成二年,距今一千多年,比建於公元八九二年的 大足石窟還早六十多年,是難得的唐代造像精品。但這一藝術的瑰寶大多鮮有人知。

白巖寺

白巖寺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金星鄉,距成都市60多公里。白巖寺始建於唐代、重建 於明萬曆年間,是藏傳佛教寧瑪派的金剛道場。

煙霞湖風景區

煙霞湖位於大邑縣東北邊緣,距大邑縣城有11公里,距成都市有56公里。煙霞湖景區 平均海拔755.6米,平均氣溫在16℃左右。湖面面積400畝,蓄水量500多萬立方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