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岐山县概况

岐山县,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位于陕西省西部,宝鸡市东北部,界于东径107°33′~107°55′,北纬34°07′-34°37′之间;北接麟游县,南连太白县,东与扶风、眉县接壤,西同凤翔、陈仓区毗邻,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全县总面积856.45平方公里,下辖9个镇,户籍人口47.09万(2017年末)

[1]

黄帝时代,岐伯就居于岐山之下。1949年,属陕甘宁边区宝鸡分区。1956年,隶属陕西省。1961年,隶属宝鸡专区。1971年,属宝鸡市。1980年,撤宝鸡地区并入宝鸡市,岐山县为宝鸡市辖。

岐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民族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宏著《 周易》诞生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享有“青铜器之乡”、“ 甲骨文之乡”的美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荣获“第20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最具特色魅力旅游目的地”等殊荣。

2018年6月12日,农业农村部确定“2018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岐山县入选。

岐山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东径107°33′~107°55′,北纬34°07′-34°37′之间,北接麟游县,南连太白县,东与扶风、眉县接壤,西同凤翔、宝鸡县毗邻。东起七里河,西到凤鸣沟,南自瓦房沟,北至孟家山,南北长53.5公里,东西平均宽30.5公里,总面积856.45平方公里。

岐山南接秦岭,北枕千山,中为广阔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狭长,东西较窄,境内山、川、塬皆有,渭河、韦水河穿境而过,形成了“两山夹一川,两水分三塬”的地形地貌特征。海拔最高2160米,最低495米。

土地资源

据1989~1990年土地详查,全县总土地面积1286394.5亩(折合857.6平方公里),土地类型共8种,其中耕地683821.6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3.2%;园地3003.6亩,占0.2%;林地227788.7亩,占17.7%;牧草地60425.1亩,占4.7%;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13909.8亩,占8.9%;交通用地22347.4亩,占1.7%;水域38860.8亩,占3.0%;未利用土地136237.5亩,占10.6%。[14]

矿产资源

已知矿藏主要有:石灰石,藏量大,易开采。分布在北部山区,岩石裸露且已开采的有西方乡(距县城18公里处)、祝家庄乡的大石沟、小石沟及秦岭北麓落星乡黑沟河等处。石英石,在曹家乡曹家村南2.5公里处,藏量约600万吨,现已开采,每年向青岛、山东等地运出约2000多吨。此外还有大理石、沙石、白垩土、煤、砚石等矿产。[15]

水利资源

境内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为13263万立方米。多年平均自产地表水资源量7551.5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7400.5万立方米,可开采量4794.3万立方米。县内冯家山灌区、石头河灌区等灌溉工程从境外引水量平均达6829万立方米。渭河、石头河、韦水河等七河流,多年平均入境水量40.8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主要分布在渭北塬区,埋深一般在10-80米,单井出水量40吨/小时,易于开发利用。渭河川道区,单井出水量60吨/小时,且埋藏浅,一般为1-15米易于开发。[16]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全县木本植物主要有:油松、华山松、白皮松、黑松(1965年引进)、侧柏、圆柏、水柏、银杏等,全县药材大部分为野生,生长于南北二山,也有人工栽培。主要品种有防风、生地、黄芪、大黄、白术、柴胡、黄芩、苍术等19种。1980年3月以来引进28种优良草种,其中豆科11种,禾本科9种,其他8种。经初步观察,小冠花、蓑衣草、白三叶、红豆草、黑麦草、无芒雀麦、蔓茎子7种生长良好,有一定水土保持作用和较高的经济价值。

动物资源

岐山有属国家二类保护的金钱豹、云豹、斑羚(青羊)、水獭;三类保护的麝(獐子)、石貂(俗名帚雪)、豹猫(山猫)。还有狐狸、鹿、狼、獾、野猪、野兔、狗熊、黄鼬(俗称黄鼠狼)。候鸟主要有大雁、燕子。其它野禽有属国家三类保护的血雉(松花鸡)、灰鹅、赤腹鹰(鹞子)、燕隼、红嘴鹄、小鹄、长耳鹄;鱼有:草鱼、鲢鱼、鳙鱼、红鲤、青鲤、荷花鱼、鳞鱼、鲫鱼、黄鱼、黄鳝和泥鳅等17种;节肢、两栖、爬行类节肢动物有草虾、螃蟹、蝎子、蜘蛛;两栖动物有青蛙、蟾蜍;爬行动物有鳖、蛇、蜥蜴等;软体、环节类软体动物有螺、蜗牛、河蚌;环节动物有蚯蚓(俗称曲蟮)、水蛭(俗称蚂蝗);昆虫主要有蚕、蜜蜂、蝉、蝴蝶、荧火虫、蜻蜓、蝼蛄、蟋蟀、螳螂、蚱蜢、蚂蚁、金龟子、瓢虫、土元、蚊、蝇等。

风景名胜

陕西省岐山县概况

县境内有周公庙、诸葛亮庙、周原遗址、崛山森林公园、西岐民俗村等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民俗区,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景观交相辉映,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底蕴深厚,素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转鼓之乡”和“陕菜之乡”的美誉。臊子面、锅盔、挂面、面皮等民间小吃花样繁多,工艺精湛,闻名遐迩。民间工艺光彩夺目,剪纸、版画、编织、刺绣源远流长,社火、锣鼓、曲艺等民间艺术经久不衰。[28]

陕西省岐山县概况

岐山山水

西岐民俗村

岐山县西岐民俗村位于岐山县城西北,南临西宝公路北线,北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周公庙风景名胜区,辖4村15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7000人,是以乡村旅游开发和民俗文化建设为主题的旅游经济园区。

经过周公庙风景名胜民俗区管委会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努力,民俗村提质升档,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旅游专线公路6.5公里,开通了区内公交车;沿公路建成绿化带6公里,面积6万平方米,建成了“陕西民俗第一村”、“周公庙风景名胜区”仿古牌楼两座。先后投资300万元,实施了亮化、净化工程,在北郭村安装太阳能景观路灯23盏,完成了民俗村牌楼亮化工程,建成了民俗村污水处理厂。[29]

周原遗址

周原是周室发祥之地。周原成为历史圣地,距今已三千多年。著称于世的周原遗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周原遗址内涵丰富,文物遗存数量繁多,周原文化瑰宝博大精探。1982年,国务院公布周原遗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自汉代以来,在周原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甚多,其中大盂鼎、毛公鼎最为著名,与兄弟县区出土的虢季子白盘、矢人盘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1976年出土的牛形尊等为目前国内所仅有。1975年出土于京当乡董家村土窖藏青铜器37件,其中卫簋、卫蚕、懒匝等均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长篇铭文,分别记载着西周以物换田、土地交换、诉讼判决、策命赏赐等重要事件,是研究西周中期政治、经济、法律、土地制度、阶级关系等情况的实物资料。周原地区因之被称为“青铜器之乡”。[30]

周公庙

岐山县周公庙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岐山县城西北六公里处的凤凰山南麓,始建于唐代,并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景区内亭、台、楼、阁交相辉映,自然景观山环水贯,是关中西部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风景名胜区。特别是2009年凤凰山景区的建成开放,丰富了周公庙的文化内涵,使周公庙成为融历史人文景观与自然风景为一体,文物旅游与休闲文化并重的综合性旅游景区。[31]

五丈原诸葛亮庙

五丈原诸葛亮庙景区位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巨星陨落的古战场——岐山县五丈原,南依秦岭,北俯渭水,三面临空,两边环水,地势险要。景区内布局严谨,碑石林立,匾额板对盈门,全出于历代名家之手,岳飞书诸葛亮《出师表》石刻,笔法雄健,大气磅礴,堪称书法艺术珍品,九龙山、壑落城、古道十三盘、诸葛泉、司马懿拜将台等三国古遗迹及其故事妇孺皆知,还有古建群、诸葛亮衣冠冢、落星石、明代大钟、大鼓等人文古迹。[32]

宋太平塔

太平塔在岐山县实验小学(原岐山县第一初级中学(太平寺旧址))内,系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塔为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八层,通高28.2米。自第二层起,每层都隐出假窗及栏杆,每层檐下均饰以五铺作出双抄的斗拱。除第二层饰有平座外,以上各层均饰假平座。由于整个塔身斗拱繁密,显得特别秀丽。太平寺“建自唐元和七年,至宋元祐三年建塔,名曰太平塔”。九百年来,屡经地震,而此塔至今作为岐邑之表望,游客之所观瞻而巍然耸立。塔身稍倾,塔刹稍有剥蚀。经过整修,完好如初。

崛山森林公园

崛山森林公园位于岐山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北部深山区,以崛山林场为中心,总面积3.5平方公里。森林公园以东、西崛山之间的冢子河、崛山沟为轴线,以洞门沟、龙凤坪、东崛山、西崛山、九龙坪、千佛寺、冢子河、苜蓿河为核心区。崛山东、西两峰间距约2.5公里,南北绵延20多公里,在山、谷、河、林之间,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争奇斗研。有慧时寺、法华寺、增寿寺、海莲寺、白雀寺、普济寺、朝佛殿、丫环沟、妙善公主舍身崖和梳妆楼等。[33]

名优特产

紫皮大蒜

陕西省岐山县概况

岐山县蔡家坡地区被誉为大蒜之乡,有白皮蒜和紫皮蒜两种,以紫皮为最优,色泽鲜亮,蒜体肥大,蒜汁浓粘,味道鲜美,香辣适口,是驰名省内外的土特产品,运销西北和华北各省。种植面积5000亩,年产量1万吨。[34]

大葱

以凤鸣镇杨村年产最为称著。其特点为株粗、质地密实、味辛、葱白长。一般身长50公分,径粗2公分。杨村农民几乎家家栽种。每年种植面积约在百亩以上,总产10万公斤。

红萝卜

凤鸣镇仓颉庙红萝卜以其色红、味甜、黄芯细小而久负盛名,人称“透心红”。一般身长20CM,径粗2CM。种植面积年均2000亩,年产量6300吨。

大棚西瓜

县内以故郡、大营、孝子陵等乡镇为主区域,发展设施大棚西瓜近万亩,总产量万余吨。其优点上市早、个大、皮薄、糖分含量高,无公害,增产增收效益显著,已培植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新途径。[35]

辣椒

县内所产辣椒以细长、均匀、色泽红鲜、辣味鲜美为主要特征。原种植仅供食用。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辣椒生产,品种不断更新,面积不断扩大,80年代初,跃为县内“拳头”农副产品,成为主导产业。常年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畅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被誉为“辣中之王”。[36]

岐山挂面

岐山手工空心挂面选用优质小麦特粉,经揉条、搓条、上棍等1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工艺独特,面条细白,质地细腻,耐煮味香,食用方便,是岐山地方名吃之一。全县手工挂面产地主要在马江村、宣旗营村太子村、寺崖头等村,已发展年加工挂面100吨以上的大户25个,年加工挂面2吨左右的专业户1600个,手工挂面在当地已成为一种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除手工挂面外,还发展了西安立亚食品公司、岐山县秦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挂面加工企业近10户,年产优质挂面3万多吨。[37]

岐山“三绝”

岐山面食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其臊子面、手工擀面皮(以八亩沟最为有名)、锅盔号称岐山“三绝”,特别是臊子面以其:“薄、筋、光(描述面条);煎、稀、汪(描述臊面汤);酸、辣、香(描述味道)”九大特点,饮誉三秦,名扬华夏。臊子面是当地红白喜事、走亲访友不可或缺的待客美食,主要是得益于塬上甘醇的地下水、自酿的醋、自产的辣椒、菜籽油、小麦以及猪肉,还有考究的制作工艺。另外,岐山铡面、辣子面也非常有名气。岐山的其他名吃举不胜数,有御京粉(擀面皮的近亲,制作工艺与口感不同)、甑糕、酒麸(用煮熟的小麦佐以酒曲发酵而成的风味小吃)、蜂蜜粽子、豆花、烧饼夹面皮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