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子公司年中有望開業 “雙軌”模式或將成為主流

《金融時報》記者獲悉,威海市商業銀行、朝陽銀行於近日分別通過董事會決議,擬發起設立理財子公司,相關議案尚待股東大會審議通過。截至目前,公開披露理財子公司籌建計劃的銀行數量增至30家,包括6家國有大行、9家股份制銀行、13家城商行和兩家農商行。

值得關注的是,在上市銀行2018年業績發佈會上,理財子公司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話題,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籌建進展以及未來規劃得到銀行高管層的回應。《金融時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部分已經取得籌建批覆的國有大行已經基本具備向監管部門報送開業申請的條件;而總行資管部門與理財子公司並存的“雙軌”模式或將被大多數大型銀行採納。

中小銀行設立熱情高漲

據瞭解,上述兩家城商行資產規模較小,理財產品餘額也明顯少於其他公開披露理財子公司設立計劃的銀行。截至2018年末,朝陽銀行資產總額861.1億元,是目前唯一一家資產規模不足千億元的擬發起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截至去年9月末,威海市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為1940億元。

從實際情況來看,“理財子公司最低註冊資本為10億元”的“高門檻”並沒有擋住中小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的熱情。自去年12月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以來,商業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的熱情高漲,除國有大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外,已經有多家城商行和農商行公告擬成立理財子公司,其中,城商行包括重慶銀行、杭州銀行、徽商銀行、青島銀行、長沙銀行等,農商行包括順德農商行、廣州農商行。

“作為非銀行金融機構,理財子公司實現了資管新規提出的‘公平競爭’原則,在產品准入、銷售分銷和投資管理等領域與公募基金和資金信託計劃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加上銀行固有的渠道優勢和信譽優勢,理財子公司必然會成為資產管理行業中重要的參與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因此,各類型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的熱情高漲,除了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外,不少城商行和農商行也積極參與其中。

民生銀行天津分行金融市場部副總經理韓紹華表示:“成立理財子公司對於中小銀行綜合化運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理財子公司牌照相當於‘公募基金+類信託’,對於旗下已經有公募基金、信託、基金子公司等泛資管機構的大型銀行來說,可能會在子公司層面產生一定的競合關係,但對於本身就缺乏公募基金或信託牌照的中小銀行來說,則尤為可貴。”

此外,不強制要求首次面籤,並允許第三方機構代銷,對於區域屬地化明顯的城商行和農商行具有重大的跨區域意義,尤其有利於有自身特色理財的中小銀行,可以藉助互聯網企業、券商甚至中小銀行理財聯盟等開拓行外客戶。

“雙軌”模式或成為主流

目前,各類型銀行理財子公司籌建進展是: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大國有銀行理財子公司全部獲批,正在做開業的申請準備工作;股份制銀行尚無一家獲批;城商行、農商行設立理財子公司步伐逐步開啟。

交通銀行副行長呂家進在該行2018年業績發佈會上表示,該行正在積極做好理財子公司開業的申請準備工作,目前已基本具備向監管部門報送開業申請的條件;建行副行長章更生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該行理財子公司的各項準備工作目前正在進行中,進展很穩定,各方面準備工作在加緊進行,上半年有望開業;工商銀行副行長譚炯也表示,該行目前正積極穩妥加快理財子公司建設,爭取儘快實現開業運營。業內人士預計,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或在2019年年中陸續開業。

而對於已披露理財子公司籌建計劃的股份制銀行來說,獲批的迫切心情在2018年度業績發佈會上可見一斑。中信銀行執行董事、副行長方合英近日在該行業績發佈會上表示:“中信銀行積極與監管部門溝通,信銀理財將爭取成為第一批落地的股份行理財子公司。”浦發銀行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目前正在與監管部門積極溝通,希望成為首批獲批成立理財子公司的股份行之一。”

值得關注的是,理財子公司運行模式頗為市場關注,目前從部分國有大行高管層表態可以看出,“雙軌”模式或將成為主流。

“經過同業交流和監管溝通,現在基本上允許‘雙線’管理的模式,交行將把行內資管中心的部分職能委託給理財子公司。這樣做的好處是,既有利於總行人員做好新業務開辦和存量業務管理,還有利於人員節約,更有利於加快理財子公司的籌建。”呂家進表示。譚炯也表示,工行在籌建理財子公司的同時,將保留總行資產管理部。

“從管理的角度看,即使在成立理財子公司之後,商業銀行也有必要在總行繼續保留資產管理部,從全行角度規劃資管業務的發展方向,協調與其他業務板塊之間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指導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業務發展策略。”曾剛強調。

資管盈利模式面臨重塑

理財子公司被譽為銀行資管業務轉型發展的“加速器”,並受到各類型銀行機構的“追捧”。但在設立熱潮之下,銀行機構需要冷靜思考的是,如何制定適合本行的理財子公司發展策略,使其不僅立足於自身發展,還能肩負起全行資管戰略轉型與發展的重任。

曾剛認為,理財子公司在業務範圍、准入門檻等方面突破了傳統理財業務的侷限,為銀行資管業務的轉型與發展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和想象力。但是,對商業銀行而言,一項業務或一個機構的發展策略,最終要服務於銀行整體戰略,並符合自身的比較優勢和經營管理特點。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進入深水區,無論是大型銀行還是中小銀行,業務模式由存貸款向資產管理轉型,盈利模式由利差收入向手續費和超額收益轉型,成為必然。曾剛對此分析認為,在推進產品轉型和估值體系的基礎上,理財子公司應結合投資管理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的提升,構建真正符合資管行業特點的盈利模式,即改變傳統銀行理財以利差為主的盈利結構,形成以管理費用或業績分成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盈利模式。一方面,按照產品發行規模,收取固定比例的管理費,提高產品規模對資產管理業務盈利的貢獻度;另一方面,依據資產計量和產品估值體系產生的業績基準,對超過業績基準的超額收益部分,與客戶按照約定比例分成,獲取業績分成。通過產品管理、投資管理、風險管理等經營模式的轉變,最終形成真正符合資產管理代客理財本質、依靠投資研究能力的盈利模式。

本文源自金融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