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感性,归于审美

《珀金斯的帽子》| 起于感性,归于审美

麦克斯韦尔·珀金斯,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还是因为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一个和疯妻一起陨落的天才。菲茨杰拉德、海明威还有托马斯·沃尔夫,“迷惘的一代”用幻灭的文字堆砌起精神的荒原,和他们比起来,作为伯乐的珀金斯编辑,一直守住软呢帽檐下的阴影,把光芒留给作家。电影《天才捕手》中的沃尔夫,在裘德·洛油腻的头发和浮夸的演绎下,性格外露,喧宾夺主,与不苟言笑的珀金斯似乎毫无交集。但谁料得到,爵士乐版的《阿夫顿河》不再静静流淌,沉稳的编辑和出格的作家最终在黑人爵士的摇摆中达成共识。

《珀金斯的帽子》| 起于感性,归于审美

电影《天才的补手》中的托马斯·沃尔夫与珀金斯

但这毕竟是电影。珀金斯还是得回到书桌前,灯光之下,文字之上,尘埃落定。这方面显然A.司各特·伯格为珀金斯写的传记提到了更多,据说他戴着这顶帽子是为了更好地倾听,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言语灵感。而李伟长把珀金斯的那顶软呢帽,作为细节的象征,“忠于内心”,发现光亮,也接受不完美。从文学编辑到文学批评,七号软呢帽也合适。这是作者在代后记中的自证,但我却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文学批评的魅力。

翻开《珀金斯的帽子》,从方言的智慧见证王安忆的“以小见大”,从成长的细节透视秦文君关注“日常”的理由,从“失落的英雄”找到齐橙《大国重工》的阐释空间,从改编的芭蕾舞剧《简·爱》联想到黄昱宁对小说虚构的迷恋,等等等等。评论集中的大半文章,知人论事,娓娓道来。作家的性情与为人,夹杂着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在李伟长的这本评论集里共舞,一起接受观众的评判和审视,然后一起谢幕。

《珀金斯的帽子》| 起于感性,归于审美

A.司各特·伯格为珀金斯写的传记

知人论事,在充斥着各种术语和理论的文学批评框架内,是传统方法,也是“陈腔旧调”。这种从小学背诵诗人字号开始的“土办法”,在完成了教学启蒙的重任后,被西方语言学转向后的理论思潮洗得七零八落。文学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划分,阅读接受中的“意图谬误”,尽管已经是跟风几十年以后的东西,而且西方结构主义的理论在中国的文本中开始水土不服,却依然成为批评少谈作家性情的理由,似乎那样才显得客观又专业。文字的生命力无法溢出书页,小说完成后便不再受作家的规约。

文学批评,如果放在文化研究的大背景里,借一点跨学科的方法,做一点本文分析,提炼一些文化表征,这是通行的做法。这样的方法没有对错之说,只是一旦过度,便是“无趣”。所谓“败兴”的文学批评,便是庖丁解牛后双手一摊,筋骨分明,却无骨肉停匀之美。“停匀”,需要批评家对文本幽暗地带的感知。如此这般绕了一圈,便会发现知人论事的文学批评带着温情,非但没有土味,留下的是最原初、最本真的感触。《珀金斯的帽子》便是一种人事纷繁、灵光闪现的风格化评论,在作品的细节里缝进评论者细密的针脚。

《珀金斯的帽子》| 起于感性,归于审美

麦克斯韦尔·珀金斯

于是,便有了杨绛心中“盖满的血泡”,有了周嘉宁笔下“身体的贴近”,有了文珍笔下作为一种逃离方式的“死亡”,还有作者自己的成长史和王小波阅读史的交织并行。阅读也好,批评也罢,首先是感知,然后才是分析,最后不是归于理性,而是归于审美,用作者的话,就是“细节”之美。

在专业评论的权威性日益消减的互联网时代,批评家需要更多的真性情,也需要更多忠于文本、忠于内心的剖析和表达。然而网络时代,光有真性情的文学批评并不够,无数ID交织成声色涌动的文学场域,其中有看不见的“黑洞”和“陷阱”。习惯了后真相的人们,见识过各种甜腻的表演,批评家的“抉心自食”,容易被观众曲解成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或者是又一场与作家合谋的表演。

批评家与读者、作者、作品三者的距离,无时不处于变化之中,远近遐迩,需要贯穿现实与文本、维系微妙平衡的智慧。李伟长在评论集中,提到了小说中呈现的政治文化和话语规训,提到了政、道两条路之间知识分子的选择,在小说中常见的觥筹交错之间,把握住了知识分子选择批评立场的机枢——亦退亦进,直率但不直露,为作家文字中的“血泡”动情,为“新的英雄”喝彩,若是遇到文字要害之处,也能举起投枪。运筹帷幄,笔点三寸;庖丁之法,留有余地。

《珀金斯的帽子》| 起于感性,归于审美

电影《天才的捕手》

《珀金斯的帽子》没有陷入“庖丁解牛”式的索然无趣,也机智地躲过了被读者或是作家牵着鼻子走的被动评论,而是自如地穿梭在人、文交融的世界里,盛情邀请读者一起走进当代文本,用利落的短句旋转起文本的魔方。百年前头戴软呢帽、绅士做派的珀金斯,也必须考虑“邀请”读者的方式。最明显的是,他曾用《了不起的盖茨比》改名热卖暗示沃尔夫为自己的作品重新起名。而另一种邀请,则是与作家共同修改完一部作品。电影《天才捕手》的英文片名是言简意赅的Genius,不仅指珀金斯,指沃尔夫,还指他们对于文学之美的体悟与洞察,这是一种天赋。《珀金斯的帽子》不只是文学的请柬,也不只是作者对某个文本的解读和分享,它是作者透过文字把握生活的路径选择,一种生活方式的呈现。文学与现实互为延伸,互相填补言语的缝隙,“无论是批评,还是点评,只有成为文学的一部分后,才可能获得传承以及被后来者征用和提整的可能”。

《珀金斯的帽子》| 起于感性,归于审美

文|曹晓华

德•西卡:“三屉馒头”的寓言诗人

无休止的纠缠就是爱情的模样

“残忍的描写是不能省略的” :一位纳粹后代的“问罪”

里里奥姆:110年前的浪荡游魂,如今能否步入天堂

《哈利·波特》《白夜行》《冰与火之歌》都改成了中国评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