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抓蟈蟈的記憶(作者:翰墨人生)

小時候抓蟈蟈的記憶(作者:翰墨人生)

蟈蟈是生長在麥田和蒿草中的一種昆蟲,美麗可愛。大拇指大小,有鮮綠色的,醬紅色的,也有黑綠相間的,分別稱為“綠豆蟈蟈”“大醬蟈蟈”和“火紅蟈蟈”,大大的肚子,軟軟的,帶有幾道深深的溝痕,呼吸起來溝痕或深或淺,好像人做深呼吸一樣, 頭上有兩隻細細的觸角,用來感知外面的世界,有一雙亮晶晶而凸起的眼睛,有兩個黃綠相間的翅膀,有六條鋸齒狀的腿,兩條後腿長長的,甚至超過了身體, 能跳能飛,十分敏捷。

鳴叫是蟈蟈最大的愛好。雄性蟈蟈靠翅膀互相摩擦發出嘹亮的聲響。麥熟季節,隨著天氣升溫,便開始鳴叫,越是太陽高懸酷熱難耐的時候,叫的越歡,聲音或遠或近, 此起彼伏,綿綿不斷,悅耳動聽,時而高亢嘹亮,時而低沉婉轉,像短笛,像嗩吶,你叫完了我叫,互相交替 ,配合十分默契,就像一場明星演唱會,每個蟈蟈都儼然一個高音歌唱家,放開歌喉,極力展示它們不凡的藝術才華,真是美妙至極。

小時候抓蟈蟈的記憶(作者:翰墨人生)

每年這個季節,我們就到麥田裡抓蟈蟈。先是聽聲音,尋著聲音最大的地方去,根據叫聲判斷蟈蟈所在位置。因為蟈蟈很多,有時一起鳴叫,很難確定每個蟈蟈的具體藏身地方,只能蹲下來,豎起耳朵傾聽,細細地觀察,眼睛在麥穗上不停的搜索目標,聽哪個蟈蟈聲音更嘹亮,更持久,看哪個體型最大。目標儘量選擇叫聲高,清脆的,因為叫聲越高,蟈蟈越大。鎖定一個目標後,躲在蟈蟈的背後,聚精會神,屏住呼吸,一點點躡手躡腳靠近,蟈蟈好像嗅到了什麼,鳴叫戛然而止,空氣和周圍的一切好像凝固了一樣,我只好靜靜地等待,等待蟈蟈再一次發出鳴叫,約有幾分鐘時間,一隻蟈蟈耐不住寂寞,開始扯著嗓子叫了起來,引來周圍的蟈蟈一起鳴叫,我瞄準一隻“綠豆蟈蟈”,按著規範程序,突然伸出雙手,抓住了這隻蟈蟈。

捧在手裡的蟈蟈做著毫無意義的掙扎 ,在手心裡四處亂撞,撞得手有些發癢,這時蟈蟈急了,還把手咬出了血,但無論如何,我也不會撒手,因為好不容易到手的“戰利品”怎麼會讓它輕易跑掉呢?當然,蟈蟈也會和人鬥智鬥勇,它們冷靜地觀察周圍的風吹草動,看看有沒有敵人和危險,一有異常,便聞風而動,噌地一下逃之夭夭。每次出手都會有機警的蟈蟈跑掉,但蟈蟈很多,遍地都有,畢竟有反應遲鈍或防守鬆懈的,所以每次都不會空手而歸,都會抓到幾隻大蟈蟈。

小時候抓蟈蟈的記憶(作者:翰墨人生)

抓蟈蟈是個技術活。要領是,手心盡力凹陷,留出裝蟈蟈的空間, 雙手對準目標,用最快的速度將兩掌扣在一起,如果慢了或者偏離了目標,蟈蟈或者跑掉了,或者被拍死。

抓到的蟈蟈裝在事先準備好的籠子裡,回家掛在屋裡高處,聽蟈蟈盡情地歌唱。籠子用麥秸編的,也有用高粱秸稈做的,大小不一,有方的,有圓的,有“一屋一廚”,也有“仨屋一廚”,每個房間只能裝一兩個蟈蟈,一般情況,蟈蟈住的都是“標準間”。住多了,可能會因為爭奪食物或爭奪演唱權而大打出手,發生可怕的“戰爭”。每當早晨太陽昇起的時候,蟈蟈便開始“高聲歌唱”,把我從甜美的夢境中驚醒,睜開惺忪雙眼,吃過早飯,便提著裝有蟈蟈的小籠子出去玩耍,小夥伴們不時地炫耀,看誰抓的多,看誰的蟈蟈大,或許這就是童年最稚嫩的攀比吧。當然更捨不得把蟈蟈送給別人,如果送個蟈蟈給同伴兒,應該算是很大的人情了,可以算是格局很大的人了。

小時候抓蟈蟈的記憶(作者:翰墨人生)

為了讓蟈蟈多活一些時間,每天揪幾朵倭瓜花兒,放在籠子裡,給蟈蟈吃,太陽把花兒曬蔫了,蟈蟈不愛吃,就要採新的,有時還要放一點水,讓蟈蟈解渴。不管怎樣精心餵養,蟈蟈也不會“萬壽無疆”,一般十幾天功夫便“壽終正寢”了,因為它們不懂得低調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高調張揚的性格註定了它們的命運。

大人對抓蟈蟈不支持,但也不反對,因為蟈蟈叫聲並不刺耳,更重要的是孩子這樣玩耍不會帶來什麼危險,所以大人只能默許,抓蟈蟈自然成了每個孩子的玩耍內容。

如今,回到家鄉,徜徉在藍天之下一望無際的綠野,聽到蟈蟈的叫聲,彷彿回到了童年。蟈蟈的聲音依然那樣清脆動人,尋聲走去,看到蟈蟈在草叢間跳著歡快的舞蹈,忍不住嘗試抓幾個,但實在不忍心傷害它們,逗逗趣兒,又放了回去。雖然空手而歸,可蟈蟈帶來的樂趣依然在腦際浮現,兒時的幸福不時在我的心底裡盪漾,那份難以抹滅童真和片片鄉愁在我生命裡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成為我對自然和一切美好事物的無限崇敬和永久的追憶

小時候抓蟈蟈的記憶(作者:翰墨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