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鑑賞丨太行深處、宑底村寫生集

書畫鑑賞丨太行深處、宑底村寫生集

王德祿,字山農,號萍末居士,自幼喜畫,拜工筆書畫大師田世光先生門下,聆教於窗榻三十餘年,深悟恩師之筆墨精華。七十年代後,更得到王雪濤先生指導,改習小寫意花鳥,風格也隨之一變。踏田王二位先生成功之足跡,王德祿用筆粗獷,雖立足工筆亦不拘謹,以寫意的功力,追求氣韻生動。

書畫鑑賞丨太行深處、宑底村寫生集

宑底村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東寺頭鄉,位於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巖鄉西南約十餘公里處,

書畫鑑賞丨太行深處、宑底村寫生集

宑底村因四周絕壁環抱,其形如井,村子居其谷底而得名,全村232戶、753人。這裡抬頭見樹,低頭見草,到處被植被覆蓋,一片鬱鬱蔥蔥。

書畫鑑賞丨太行深處、宑底村寫生集

穽底村坐落在太行山深處,是太行山的一處旅遊勝地。小村依山傍水。祥雲湖的狹長碧澈,宛若玉帶環繞於群峰之中。站在觀湖亭上遠眺,祥雲湖的水如翠玉般青碧;走近湖面,其水清澈見底,可見水中的魚蝦在搖尾捋須;俯身掬一口湖水,清冽甘甜。泛舟其上,小艇行在水中,激起道道漣漪,驚得湖面碎銀盪漾,仰望兩側,峭壁猙獰,奇峰、怪石、綠葉、飛瀑,緩緩掠過,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書畫鑑賞丨太行深處、宑底村寫生集

穽底村地處晉豫古道,在主要依靠人力畜力運輸的年代,穽底村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客棧、糧行、商鋪林立,成為山西河南兩省之間的物流客流集散地。

書畫鑑賞丨太行深處、宑底村寫生集

據傳說,當年這裡行人如龍,驢馱肩挑,鈴聲叮噹,終日不斷。因經商、開店、運輸等因素,逐漸有人在此定居下來。據推測,穽底成為客棧商鋪的歷史當在穽谷通古道修通以後,因碑石遭毀不存,尚未考證出穽谷通古道修建的確切年代。穽底現存最早的殘碑是龍門寺碑,刻有"明德"字樣,

書畫鑑賞丨太行深處、宑底村寫生集

據此估計,在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2)以前,這裡就有人類居住了。根據穽底村現存周、元、桑、李、秦、段六大姓家譜記載,現有住戶的祖先大約是17世紀中葉從山西襄垣、河南林州遷徙到此定居的,逐步形成了現在的分散村莊。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外地交通運輸格局的改變,穽谷通古道逐步廢棄,穽底村過去由於不通公路,成了閉塞的山村,

書畫鑑賞丨太行深處、宑底村寫生集

雖然阻礙了經濟和社會發展,卻也保留下來了古老的民俗民風。1997年16公里通村公路開建,2001年1.5公里掛壁公路打通,2003年始,公路進行進一步配套完善。

書畫鑑賞丨太行深處、宑底村寫生集

過去野生黃芪、黨參這些名貴中藥材爛在家裡賣不出去,現在商販開著三輪車上門收貨。村裡也建起了電站,越來越多的人家電話、電視齊全,光手機就有100多部。衛生室是全縣100個甲級衛生室之一,能透視、能化驗。

書畫鑑賞丨太行深處、宑底村寫生集

村小學80多個學生就有6個老師,師生比例比城裡還高;孩子們到外面上初、高中也十分方便,目前全村有50多個孩子在縣城讀書,在長治市裡讀初、高中的也有10多個。

書畫鑑賞丨太行深處、宑底村寫生集

村落依路而建,屋舍高低錯落,以石為材。石頭街、石頭牆、石頭樓板、石頭房,石磨、石碾、石臼、石桌、石凳、石水缸等成為這裡極富特色的建築形式。尤其是屋頂的材料,就地取材不規則的石板均為褐紅色,厚度相差無幾,但形狀各異,用於屋頂不僅自然漂亮而且廉價。

書畫鑑賞丨太行深處、宑底村寫生集

村後峽谷中修建有水壩,聚了一泓碧水,水深數尺,水靜無波。水映山村,多少給這小村平添了些許江南水鄉的味道。壩底深谷幽潭,涓涓溪流傍著陡峭的山峰沿山谷流淌,清風徐來,沒有涼意,只有舒爽的感覺。

書畫鑑賞丨太行深處、宑底村寫生集

沿石階尋路而下的巖壁上現出一層層紅褐色的石板,原來一座座青障般的大山就是由這種紅褐色的岩石托起來的,風化後的岩石變成了平整的石板呈現在我們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