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中你最喜歡誰?

只是默默為你傷心


三國人物中,我最喜歡徐庶。徐庶雖然在整個三國人物(這裡說的僅限於《三國演義》文學人物包括電視版,不討論《三國志》真實故事)中出場並不多,也不是主要角色,但是徐庶在《三國演義》人物中,舉足輕重,在民間流傳中名聲很好,他的故事一直被後人推崇備至。“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也一直廣為流傳,人人皆知。

在《三國演義》裡,徐庶最被人稱道的地方,有四個方面。



一是忠於漢室。

徐庶少年時期學習儒學,並於諸葛亮相識,由於志向相同,成為好朋友。徐庶平生所願就是匡扶漢室,恢復漢代一統天下,結束諸侯混戰,民生塗炭局面。而劉備被人稱為“劉皇叔”,是漢代宗室之後,代表漢代正統。所以徐庶主動投奔劉備,輔助劉備。當時劉備正寄人籬下,依附劉表棲身新野小城。徐庶被劉備委任為軍師。正值曹操大軍攻打,徐庶幫助劉備守衛新野,幾次打敗曹操軍隊,還乘勝追擊,奪取了樊城。這引起了曹操的注意,並設計騙徐庶離開了劉備。

二是孝順母親。

徐庶從小父親去世,是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把他養大的。徐庶非常孝順母親。曹操正是利用了徐庶的這點,在軍事上不能取勝的情況下,為了對付徐庶,擄掠了徐庶的母親,並且騙取老太太字體,讓人模仿徐庶母親,寫信給徐庶,把徐庶騙到了曹操軍營。《三國演義》情節徐庶最大軟肋就是孝順母親,徐庶收到母親的信後,“方寸大亂”,如果他不離開劉備,擔心曹操加害母親,被迫離開劉備。按照三國故事,也正是徐庶的孝順,才害死了他母親。這裡不再多說了。



三是舉薦諸葛亮。

這是一次譜寫和改寫歷史的推薦。徐庶最大的亮點就是臨走時候向劉備舉薦了他的好朋友諸葛亮。《三國演義》裡徐庶離開劉備後又“打馬回來”,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告訴劉備,諸葛亮志向高遠,必須親自去請才行,這才有歷史上家喻戶曉的“三顧茅廬”的故事,才有了著名的“隆中對”,諸葛亮初出茅廬,劉備從此逐步擺脫四處流浪奔波命運,在諸葛亮輔助下,節節勝利,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開創四川根據地,奠定三分天下,三足鼎,三國演義的局面。

四是氣節高遠。

徐庶一生注重做人氣節,,他後來不離開曹操是為了氣節,他“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也是為了氣節。《三國演義》中徐庶離開劉備見到母親後,發現曹操陰謀,母親知道徐庶是怕自己受牽連才離開劉備,於是上吊自殺,以斷絕徐庶後顧之憂。徐庶也曾在離別時向劉備許諾,不為曹操獻一個計策,母親的去世,更堅定了他的信念,此後終生沒有為曹操出一謀劃一策。這是何等的氣節?


學文說話


三國,一箇中國曆史上能人輩出,猛將如雲的時代,群雄之間各出奇謀,諸侯相互爾虞我詐。雖說是“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但在這部波瀾壯闊的歷史大劇之中,仍有幾位令人頂禮膜拜之人。

劉備(161年-223年),字玄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蜀漢的開國皇帝,諡號昭烈,後人稱之為先主。

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23歲時因鎮壓黃巾起義軍有功而被封為安喜縣縣尉。此後劉備又先後依附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他聯合孫權,大敗曹操於赤壁,這才有了安身立命之所。隨後劉備奪西川、取漢中,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劉備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著稱於世。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被後世譽為“賢相的典範,智慧的化身”。諸葛丞相不但發明了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等奪鬼神造化之功的神器,還在關羽失了荊州、劉備兵敗夷陵、五虎上將相繼謝世的情況下,憑一己之力撐起了蜀漢的大旗。諸葛丞相雖然北伐未竟,但卻流芳百世,甚至他《出師表》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誡子書》裡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畢生的座右銘。

關羽(161-220年),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三國時期唯一死後被封神拜聖的名將。

關羽一生追隨劉備,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赤壁大戰之後,關羽被封為襄陽太守,劉備兵取西川之時,關羽留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攻取襄樊,曹操派大將於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甚至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關羽兵敗被殺之後,因為他的忠義千秋而被世人膜拜,歷朝歷代也多有褒封,最後更是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

張飛(166-221年),字翼德,幽州涿郡 (今河北涿州市)人,因其勇武過人,而與關羽並稱為"萬人敵"。

劉備在涿縣組建軍隊之時,張飛就與關羽一起追隨劉備,劉、關、張三人出則同行,寢則同床,無論劉備在何時出現,張飛和關羽都會侍立在劉備的身旁。張飛勇武過人,其武力還在關羽之上,關羽曾稱張飛“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甚至就連三國二十四名將之首的呂布,不怕關羽而只懼張飛。當年劉備於長坂坡敗退時,張飛僅率二十餘騎斷後,曹操的百員猛將,竟無一人敢來挑戰,足見張飛之勇武。

孫權(182年-252年),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下邳(今江蘇徐州邳州)人,東吳的建立者。

據說孫權是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第二十二代孫,孫堅的次子,孫策的弟弟,在孫堅、孫策相繼戰死之後,孫權年少執掌東吳,最終成為了一方霸主。孫權具有識人之明,他唯才是舉,果決明斷,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力排眾議,與劉備聯手於赤壁擊敗了曹操,保住了父兄的基業。關於孫權,或許曹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就是對他最中肯的評價了。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或許是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曹操一直是奸臣、梟雄的代名詞。眾所周知,歷史上每當中原動亂之日,就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之時,然而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際,曹操對內消滅了二袁、張繡、呂布、劉表、馬騰、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曹操降匈奴、敗烏桓、徵鮮卑、平遼東,統一了中國北方,使動亂中的中原並未受到異族的入侵,可以說,曹操的歷史功績勝過三國時期的所有人,正如他自己所說“如無我一人,天下不知會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縱觀三國群雄,劉備的仁德,諸葛亮的智慧,關羽的忠義,張飛的勇猛,孫權的開明,曹操的奸詐。當然還有從無敗績的趙雲,寶刀不老的黃忠,壯志難酬的馬超,誰才是你崇拜的人?


刀墓手札


看見這個問題,讓我想了半天,三國人物那麼多,我到底最喜歡誰?

如果問最佩服誰,那毫不猶豫是諸葛亮了,他的雄才偉略,讓孱弱的劉備變成了鼎立的三足之一。

最喜歡的人……可惜這裡的“喜歡”不是男女之間的喜歡,如果是那就基本就是貂蟬了,人家可是四大美女之一呢。



排除來篩選去,三國裡面我最喜歡的人是魯肅。

在三國中,每個人都絞盡腦汁地給別人下套,想盡一切辦法讓人往裡面鑽。唯獨魯肅是一股清流,他很天真,卻又一直屹立不倒。

劉備“借”荊州,誰都不相信他是真“借”,會有借有還。但魯肅相信,還正兒八經地寫上“借條”,然後還去討還,討還了還不止一次。

諸葛亮草船借箭,誰都不信他能行,只有魯肅,雖然也不信,但一直支持他,跟著他。沒有魯肅,草船借箭根本就不可能實現。

重點在於,魯肅如此天真,卻在東吳的地位一直很高,後來更是成了德高望重的代表。



按說這樣一個天真老實的人,早就會被主子拿下了,即使主子不拿下他,同僚也會擠下他去。

看來“大智若愚”在魯肅身上體現得最為突出了。他就像是潤滑油,在各種複雜勢力之間周旋,似乎什麼都不明白,其實什麼都明白,“揣著明白裝糊塗”。

沒有魯肅這個人物,三國將難寫很多,也失趣了很多。但魯肅又不是楊修、蔣幹式的反面人物,這種天真的正面人物,確實讓一直很緊張的三國變得有些娛樂的意味來。

魯肅在三國中有些另類,卻表現出了一種高超的周旋技巧,不顯山不露水,沒有表現出雄才偉略,卻是東吳的一根支柱。

在三國眾多熠熠閃光的人物中,魯肅就像是一片綠葉。鮮花固然嬌豔引人注目,但綠葉才是真正的營養提供者,沒有綠葉,何來的鮮花?



魯肅,無疑是三國中最好的一片綠葉,常青的綠葉。


三人隨筆


看過《三國演義》電視劇的人,似乎都有這麼一個感覺:劉備集團乃漢室正統,劉備的仁義是三國裡面最好的,張飛、關羽、趙雲是非常有情有義的,武力值也超強,諸葛亮是神機妙算的,似乎極少有失算,神一般的存在。

但是,當翻開《三國志》,看看比較公認的正史之後,會發現,曹操其實是《三國演義》裡面被貶得最厲害的一個。看過正史,個人感覺,曹操才是最有霸主之才,最值得學習的一個人。


簡單說幾個優點:

1.有政治遠見。

他在董卓當權之時,拒絕了董卓表奏他為驍騎校尉。寧可被追殺,也不與董卓為伍。

2.知人善任。

不論是頂級謀士如郭嘉,還是頂級將領張遼,典韋等等。在投入曹操麾下之前,都是默默無聞,而到了曹操這裡,曹操慧眼識才,一個個都發光發熱。

3.肚量大。

最著名的就是收了張繡。張繡可是投降過幾次又反叛過幾次,特別是在宛城之戰中,導致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貼身護衛典韋慘死的罪魁禍首啊。如此深仇大恨都能放下,可見,曹操非一般人啊。

等等等等。所以,個人最喜歡的就是曹操。


歷史回來了


三國我最喜歡的就是劉禪!


諸葛亮太苦,殫精竭慮振興蜀國,事必躬親處理國事。


劉備太難,白手起家,有點隊伍不是被呂布搶就是被曹操打敗。娶了個漂亮媳婦孫尚香,難得進了溫柔鄉,還被手下逼著回去工作!好不容易當了皇帝,兄弟卻死了,又要為兄弟報仇,還搭上了幾十萬軍隊!

曹操太心累,年輕時候跟自己叔叔鬥智。人到中年又開始爭奪天下,跟諸侯鬥智鬥勇。人到晚年又和自己的兒子,下屬鬥智!

孫權太悲,少年死了爹,中年死了哥,晚年死了兒子(太子孫登)。


只有劉禪才是三國人生贏家!江山是爹打下的,不要去爭就有。守江山有諸葛亮輔佐,不要費心費力就穩。有江山還有美人,張飛大女兒嫁給了他,後來死了。劉禪又娶了張飛小女兒!江山沒了,也不影響人生幸福,投降可以做個安樂公,照樣活得瀟灑快活,兒孫滿堂!

劉禪不爭不鬥不苦不累,三國有誰比他幸福!?


漢徵西大將軍


三國裡面人物形象很多,作者對人物性格的描寫也比較鮮明。提到你喜歡三國裡面的那個人物,有人喜歡足智多謀、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有人喜歡赤膽忠心、義薄雲天的關二爺,有人喜歡志向遠大、目光如炬的曹操。而我從小就對裡面的一位出場率不高的人物很有興趣,他就是曹操的三兒子曹植,曹子建。

曹植形象

曹植(192年-232年)三國時期魏國君主曹操第三子,在書中、影視作品中對他的描寫並不多,之所以很喜歡他,是因為從小接觸了不少和他相關的歷史典故。

第一次知道曹植這個人,是在九年義務教育課本上,有一首《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年幼無知的我,僅知道曹植在兄長曹丕的脅迫下,七步之內就作成了這首詩,一段時間之內都覺得這個人“不得了”,後來隨著知識的豐富,才逐漸瞭解到此人是當時一大文學家,留下來的作品不僅僅只有七步詩,還有《洛神賦》《白馬篇》等。

曹植“七步詩”

南北朝時期宋國文學家謝靈運曾評價曹植:“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表示對曹植才華的折服、佩服。這個典故後來成為了漢語中常用的一個成語“才高八斗,”謝靈運的這句話用今天流行的話來說,就是“誰都不服我就服你”,很有靈性。

曹植也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建安文學有“三曹七子”,社會環境影響、統治者政策的寬鬆,使得這些人創作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時代文學作品。這也是歷史上第一個文學大繁榮的時期。

曹植自幼聰穎,深得曹操喜愛,不過終因為放蕩不羈的性格,與儲位無緣(這也是古代文人的一大特點)。曹丕上位後,深知曹操生前對曹植的喜愛多於自己,開始了對曹植的打擊報復。從這個時候一直到去世,曹植都在曹丕和曹丕兒子的打壓下生活,始終不得志。公元232年,時年四十一歲的曹植去世。

詩仙李白曾評價他“曹植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駕。天下豪俊,翕然趨風,白之不敏,竊慕高論。”

這麼一位驚才豔豔的人物,死於親兄弟的打擊報復,讓人唏噓不已。


樂玩Game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反映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就是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寬仁愛民的劉備,才絕古今的孔明,雄姿英發的周郎,赤膽忠義的關二爺等等。每個人物都有其特點,要在上百個人物中選出自己喜歡的那一個,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我最喜歡的是曹操,這個所謂的亂世英雄,用南陽許劭的話來說,就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第二代曹操

無論是中國的戲曲、小說、影視還是其他藝術表現形式,都已經把曹操“臉譜”化了,說他就是一個大奸臣。在我看來不是如此,他是一個在亂世中知道如何追求自我價值,如何進行自我超越的典範。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滿了變數,精彩無比。他無論是在政治、軍事、經濟還是文化上,都取得了令世人敬仰的成績,後世對他爭議頗多,但因為有了爭議,才凸顯曹操的重要性。

第三代曹操

曹操之雄才大略,不僅在於他有極高的眼光,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看問題,更在於他不拘小節。有人說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可是看一看東漢末年糜爛的社會,刀兵四起,狼煙滾滾,誰能出來收拾殘局?董卓?只會擅行廢立;袁術?只會稱帝刻璽;袁紹?只會另立新人。而只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迎獻帝於洛陽,至少保證了東漢政權的相對穩定。

第一代曹操

東漢末年,戰亂頻起,軍事人才出了不少,而唯有曹操將民生掛在心上。他實行的屯田制讓北方短時間內恢復了“雞犬之聲,阡陌相屬”的場景,他監督修造的很多水利工程直到北宋年間還在使用。誅董承,殺伏完,是向所有人再次發出警告,後宮無論是宮女還是太監,一律不得干政,以免重蹈東漢後期以來的悲劇。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文學成就,建安文學自成一派,其中就以曹氏父子為領袖。《觀滄海》的壯志豪情,《龜雖壽》的奮鬥不息,《短歌行》的悲愴震撼,讓後世讀者醉心不已。綜上所述,曹操複雜的人物性格,給後世的研究提供了無窮無盡的研究動力,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成為了許多人喜歡的對象。


動如脫韁兔


曹植

魏晉時期是文學上「人的覺醒」和「文的自覺」時代,我們說的“建安風骨”就是這一時期的文人特質,曹植作為建安七子之一是其重要代表。

五言詩在曹植手裡可以說是真正的發揚光大,曹植之於五古,正如杜甫之於七律。

鍾嶸《詩品》說:”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謝靈運評價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曹植的詩歌受到後人推崇,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文采富豔,二是因為他對五言詩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三是他的不幸身世引起後世文人的認同。


魏停蹄


三國人物中,最喜歡關公,這位對結義兄弟忠肝義膽,有勇有義的英雄我十分喜歡。在為兄弟上,關羽始終不忘結拜誓言,在協助劉備打天下的過程中,不為千金所動,一心一意的履行一個小弟的忠誠,在對有知遇知恩的曹操,也是放他一馬,對於劉備的家卷也是細心保衛,這樣的人,值得敬佩!



伊春美食美客


看我華夏兒女多少豪傑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2d5e10225f9e88541fe044c6aa9f3f7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