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最西方的軍事重鎮,也是中原政權立足中亞的標誌,碎葉城

唐代西域安西都護府下轄四鎮,其中於闐、疏勒、龜茲是四鎮之三,而碎葉城和焉耆城則交替出現在四鎮之中。

【碎葉城在哪裡?】

碎葉城的具體地理位置過去百餘年專家學者們一直在不斷地討論,曾經有兩碎葉、四碎葉等多個說法,根據近幾十年出土的文物,專家們基本上統一了認識——碎葉城在中亞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托克馬克市附近。

從地理位置就能看出,龜茲一直是安西都護府治所所在地,是整個西域安西都護府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而碎葉、疏勒、于闐是前出的軍事重鎮,焉耆是大後方,是安西都護府與大唐腹地連通的重要基地。

焉耆在今天的新疆焉耆西南,碎葉城在焉耆幾乎正西方900公里(地圖距離),按史書記載,從焉耆到碎葉南北兩條通道路途都在2000裡左右。

於是,根據初唐到盛唐唐王朝在西域的政治、軍事形勢變化,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當大唐處在擴張階段的時候,碎葉城是唐王朝向西進入中亞、西亞的橋頭堡。一旦大唐失去了對碎葉城的直接控制,也就失去了繼續向西擴張的能力。

這也解釋了安西四鎮名稱多次變化的原因,碎葉城和焉耆城哪個屬於安西四鎮之一,主要取決於當時大唐在西域的環境變化。

唐王朝最西方的軍事重鎮,也是中原政權立足中亞的標誌,碎葉城

(安西四鎮大致方位)

【兩本唐人的遊記,記錄了碎葉城在唐王朝的出現和消失】

碎葉城附近有突厥人的聖山羯丹山,據說為天帝居所,突厥人立誓時要指羯丹山發誓,西突厥的十姓可汗更替儀式就在這座山上舉行。

碎葉城也是西突厥原統御的左右部落分界線上,十姓部落五姓在東、五姓在西,也是西域通往蔥嶺以西的交通要道。換句話說,碎葉城是中亞的地理中心和道路總樞紐,掌握碎葉城是控制中亞的必要條件。

唐王朝最西方的軍事重鎮,也是中原政權立足中亞的標誌,碎葉城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

最早在漢文典籍中記載的碎葉城是來自於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從長安出發的玄奘走了一年多到了中亞碎葉城,當時的名字叫素葉水城,“城週六七里,諸國商胡雜居也”,已經是地區中心了。

一百多年後,盛唐怛邏斯之戰被俘的唐軍書記官杜環也在《經行記》當中記載了碎葉城,那時碎葉城已經在大唐控制下近百年了,移交給突騎施汗國作為王帳所在地也已經二十多年,路過的杜環看到在這些鬍子的管轄下,碎葉城已經“城壁摧毀,邑居零落”,只有當年唐王朝與突騎施和親的交河公主居住地建造的大雲寺仍然保存。

這是唐代歷史上碎葉城開始和結束的記錄,中間過程碎葉城在大唐、西突厥(突騎施)勢力控制下,無論是因為戰亂破壞、還是軍鎮記錄保密的原因,中間百餘年詳細的史料記載後人不得而知,只能從零散記錄中判斷碎葉城的經歷。

唐王朝最西方的軍事重鎮,也是中原政權立足中亞的標誌,碎葉城

【建城、駐軍和第一任有史書記載的碎葉鎮守使】

最早碎葉城設鎮駐軍是在唐高宗李治時期(顯慶三年658年)。碎葉城和碎葉鎮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代表意義不同,一個是地理名稱,一個是代表著有駐軍的軍事重地。

當時原本投降歸附大唐的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反叛,被蘇定方平滅,西域重新被大唐控制。李治把原本四鎮之一的焉耆用碎葉取代,體現了唐王朝劍指中亞的戰略意圖。

這時,理論上講碎葉是有唐軍駐守的,但史書上並沒有當時駐守的唐軍數量和番號記錄,而且也沒有碎葉周邊戰爭的記錄,估計駐軍數量不多,甚至只是一隻顧問團性質的小部隊,真正掌握這塊土地的還是西突厥十姓可汗的勢力。

如果根據這段時間碎葉城周邊控制勢力來看,說當時碎葉城並無唐軍駐守也是合理的,因為有駐軍就要有守將,還要有後勤補給,但二十年毫無這方面記錄,不得不說無駐軍更符合邏輯。

唐王朝最西方的軍事重鎮,也是中原政權立足中亞的標誌,碎葉城

之後的歷史記錄中斷了二十年,一直到唐高宗李治調露元年(679年),碎葉城一帶由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兩支西突厥勢力控制,他們投靠吐蕃開始策劃反叛大唐。

阿史那都支是西突厥一個部落酋長,當時自立為十姓可汗,阿史那雖然是西突厥王姓,但原來的王族都被唐王朝弄到了長安,這個都支只是外圍旁支;李遮匐也是如此,本姓也是阿史那,投唐後被賜姓李。

名將裴行儉打著護送波斯王回國的旗號,率領孤軍深入萬里之外,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措不及防,均被活捉送往長安。裴行儉委任王方翼在碎葉建城,在原有城池的基礎上仿照長安城建造了碎葉城,五十天完工,城池雄偉並符合軍事學原理,極大地震撼了當地那些西突厥土包子。之後留唐軍駐守,軍名為“保大軍”。

這應該是碎葉城確實有唐軍駐守的歷史記錄了,所以可以說碎葉城及周邊區域歸屬於唐王朝始於唐高宗平定阿史那賀魯叛亂的658年,甚至可以從更早西突厥內附李世民時期算起,但真正被唐王朝直接掌握還是要從調露元年(679年)開始,駐軍才是主權的真正象徵。

唐王朝最西方的軍事重鎮,也是中原政權立足中亞的標誌,碎葉城

(碎葉城)

碎葉城駐軍守將是當時的安西都護、碎葉鎮壓十姓使杜懷寶。不知道後一個頭銜怎麼斷句,是“碎葉鎮”“壓十姓使”,還是“鎮壓十姓使”,但意思很清楚,碎葉就是負責對付西突厥十姓部落的。

杜懷寶這人之前就是安西都護,裴行儉西征前把他調到其他地方、任命王方翼為安西都護兼西征軍副手,碎葉城建好之後之後又把杜懷寶調回來再次成為安西都護。

杜懷寶這人史書上並無記錄,功過不知,至少裴行儉沒看上他,寧可調王方翼為副手也不用杜懷寶。

王方翼墓誌銘上是這麼說的,“朝廷始以鎮不寧蕃,故授公(王方翼)代寶(杜懷寶);又以求不失鎮,覆命寶代公。夫然,有以見諸蕃之心搖矣。”

開始因為杜懷寶鎮守碎葉時造成各藩屬勢力不安寧,所以讓王方翼代替了杜懷寶;後來為了確保碎葉鎮不丟失,又重新任命杜懷寶替代王方翼。最後一句我的理解是這種人員變換反而讓各藩屬勢力內心產生動搖,造成了之後這個區域各勢力的反覆叛降。

可以看出,給王方翼寫墓誌銘的人對李治的這種人員安排也是非常的不滿。這人叫張說,是後來開元時期的名相。王方翼死在武則天手中,當時張說還未出仕,這應該是張說本心所想或者是當時知識分子的普遍看法。

唐王朝最西方的軍事重鎮,也是中原政權立足中亞的標誌,碎葉城

(西域風光)

【李治、武則天時期與吐蕃的反覆爭奪,以及李白的出生地】

之後十餘年間碎葉城和其餘安西三鎮一直處在唐王朝與吐蕃的反覆爭奪之中,碎葉城的位置最北、最西,不是戰爭的焦點。史書上從唐高宗李治到武則天時期,安西四鎮被廢置、設置多次,包括之前李世民設置安西四鎮,有三置三棄、四置四棄、五置五棄、六置六棄等多種說法。

對這些說法進行反覆比較,最混亂的還是集中在唐高宗李治時期,由於史料缺乏和不一致,大體上只能判斷當時的安西四鎮在李治和武則天統治下局面非常被動,有被吐蕃攻破而廢置,也有局勢不利主動放棄,最後武則天廢唐立周後的長壽元年(692年)才最後一次收復了安西四鎮,這也是武則天重大功績之一,之後西域局勢得以穩定。

唐王朝最西方的軍事重鎮,也是中原政權立足中亞的標誌,碎葉城

(西域風光)

這段時間應該碎葉城應該一直有唐軍駐守,李白就是出生在武則天收復安西四鎮後的第9年。無論李白是否是在碎葉城出生的,至少李白的父母曾經在這段時間在碎葉城居住、生活過,這是與歷史背景相吻合的。而碎葉城包括西域戰亂的大環境又影響了李白的父親,舉家迴歸蜀中也符合邏輯。

武則天稱帝初期,“碎葉鎮守使韓思忠又破泥熟俟斤及突厥施質汗、胡祿等,因拔吐蕃泥熟沒斯城”,碎葉鎮作為切斷西突厥和吐蕃之間聯繫的軍事重鎮發揮了其重要作用,不但有防禦作用,還能作為征討吐蕃的基地存在。

唐王朝最西方的軍事重鎮,也是中原政權立足中亞的標誌,碎葉城

(李白)

【李隆基造的孽,唐王朝永遠失去了碎葉城】

唐玄宗開元年間壓制了吐蕃,西域的戰略局勢開始向唐王朝傾斜。但中亞方面的原屬西突厥的突騎施勢力日益強盛,李隆基為了調動突騎施對抗大食的積極性,在開元七年(719年)最後一次調整安西四鎮的佈局,在安西節度使湯嘉惠的建議下再次用焉耆取代了碎葉成為安西四鎮。而碎葉城成為十姓可汗的居所,如果碎葉有駐軍的話那時就已經撤回了。

但碎葉城仍然算是大唐領土,是大唐借給西突厥居住的,包括替代西突厥的突騎施勢力。“開元二十七年北庭都護蓋嘉運以輕騎襲破突騎施於碎葉城,殺蘇祿,威震西陲。”碎葉城成為李隆基展示戰力的良好舞臺,後來的高仙芝也曾在碎葉附近懲治叛逆,包括怛邏斯之戰也是從安西出發途經碎葉繼續向西。

後來就發生了安史之亂,吐蕃入侵佔領了河西走廊和隴右,切斷了西域安西四鎮與中原的聯繫,安西四鎮苦苦堅持數十年後覆滅,唐王朝完全失去了西域和碎葉城。

唐王朝完全退出西域之後,碎葉城成為葛邏祿勢力的中心,就是那個投靠吐蕃、從背後捅了高仙芝一刀的葛邏祿,與大唐之間隔著吐蕃和回紇,雙方再無往來。

唐王朝最西方的軍事重鎮,也是中原政權立足中亞的標誌,碎葉城

碎葉城也從此離開了中國歷史舞臺,遼代耶律大石被女真攆到了西域,在碎葉城以東四十里重新建立了都城,原來的唐代碎葉城已經在數百年的風霜下蕩然無存。到了清朝碎葉城地區重新迴歸但又被滿清失去,直到變成了今天的托克馬克。

碎葉,是小葉子的意思,不是破碎的葉子,這片小葉子就這麼飄落了。

唐王朝最西方的軍事重鎮,也是中原政權立足中亞的標誌,碎葉城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