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讀物的時尚黑洞

人們看似在閱讀《時間簡史》,卻甚少進入到其中的真正議題。
《時間簡史》成為了一個時尚名詞的集中領域

科学读物的时尚黑洞 | 专栏 ·文化符码·

張斌璐 文學博士,專欄作家,從事文化分析和藝術批評寫作。

美國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把二戰以後的人類境遇稱為“混亂時代”,他所言的“混亂”其指向是就世界各類價值的衝突齟齬而言。若這一說法為真,我們則應看到在價值混亂的世代中,人類試圖重新建立價值共同體的潛在努力。

啟蒙年代以來的人文主義價值彷彿確實出了一些問題,不過有另外一些尺度依舊顯示了人們的一些共同旨歸,譬如說科學的發展。在各類人文價值不斷遭受質疑和批判的年代,科學似乎甚少受到懷疑。人們願意承認並享受科學為日常生活帶來的各類便利,哪怕承擔一些科學本身的內在隱患。這不僅僅是資本的問題,或許能說人類生來短視,也或者是杞人憂天?但科學代替了意識形態價值而成為了倫理上的重要尺度,這終歸是一個當下的事實。

這幾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常常佔據人們的視線中心。對於千里之外的世界的關注,又基本無涉於地球上人類的尺度紛爭。這樣一來,當一個新的宇宙學事件獲得推進時,總會收到普遍的喝彩。冥王星的照片已經展露在我們眼前,引力波似乎也得到了確認,現在輪到黑洞了。人們對此喜聞樂見,這些結論既對人保持了足夠的友好,又足以滿足大眾的好奇心,沒有什麼比這樣一些宇宙學的發現更容易讓人欣喜了。

人們對於既有生活的改變總是恐懼大於期待。除了少數特別瘋狂的人以外,大部分人更願意在生活中添加一些調劑性的小裝點,卻並不願意來挑戰一場真正的徹頭徹尾的變化。黑洞照片的適時出現,正是一個良好的溫柔飾品。這讓我們有足夠的話題來議論,甚至還帶有一層強烈的情懷主義韻味,但生活還是照舊繼續,這是這陣子關於黑洞的話題所造成的最直接的公眾影響。

在科學家看來顯然不是這樣,科學的路徑上每一個重大發現都涵蓋著更多的未來可能性。然而當科學進入大眾文化領域之後,總是展現為另外一種樣子。去年霍金去世,人們重新來議論《時間簡史》。誰真正關心時間或其簡史呢?可是人們總要致以關心,否則顯得太落伍。於是,我們能夠在各大書店的排行榜上看到《時間簡史》總是排在暢銷書的前幾位,還是一些大眾必讀書單裡的常客。我常常感到納悶,要是《時間簡史》的閱讀率確實如此之高,那量子力學或者廣義相對論豈不是應該成為公眾街談巷議的基礎議題了嗎?然而事實究竟如何呢?人們看似在閱讀《時間簡史》,卻甚少進入到其中的真正議題。《時間簡史》成為了一個時尚名詞的集中領域,能夠摘取一些諸如“薛定諤的貓”“海森伯不確定性原理”這些語詞鮮花,成為個人或者媒體的時尚景觀,那就足夠了。

據說黑洞引力之大,連光都難以逃脫。不過,我們的大眾文化也是如此,任何議題都能夠被吸引進去,然後轉化成一個叫做“時尚”的黑洞。正因為科學價值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尺度,因此更難以避免遭受到被這場黑洞所吸收的命運。這場黑洞把大部分人都吸收在其中,造成了大家共同議論“黑洞”的奇觀。當然,人們議論的黑洞和科學家所議論的黑洞無疑相去甚遠,不過總要留給他們這些議論的空間,讓一個作為時尚語詞的“黑洞”和另一個作為科學對象的“黑洞”同時共存。這像是柏拉圖式的文化圖式顛倒過來的樣子,現實的黑洞反而成為了時尚的“黑洞”的理念。既然如此的話,柏拉圖的故作深沉的追問也總要繼續追問下去:這一切,要把我們帶向哪裡呢?

科學讀物的時尚黑洞 | 專欄 ·文化符碼·語音讀報返回目錄 放大

科學讀物的時尚黑洞 | 專欄 ·文化符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