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蘇錫常一體化的發展前景?

城市控


蘇錫常一體化是最有前景的事,也是最不可能的事。

從宏觀佈局來看,蘇錫常一體化會大大削弱上海作為國際化都市的地位,兩者之間會出現激烈的資源爭奪。當蘇錫常作為三個單體城市,誰都沒有實力與上海比拼,但一旦合併成功,無論是城市經濟實力、產業競爭能力、文旅基礎實力都與上海不相上下,有些方面甚至大大超過上海,但在金融、大學和遠洋運輸方面明顯弱於上海。不過,前兩個問題上在集結完成之後,要形成勢均為敵的狀態不是沒可能,因為經濟規模在那兒擺著呢。交通上會形成無錫為樞紐的蘇南蘇北、三市通浙和長江口岸新的佈局,從大格局看不一定比稍微偏於一隅的上海差。

說句大話,蘇錫常如果是一座城市的話,要不了多久,會成為世界精密製造基地,科技創新基地和東亞重要的旅遊目的地。還是不過,國家寧願形成大上海都市圈,以蘇錫的工業競爭力和杭甬的服務競爭力,全力支撐這個國際都市圈的確立。

從微觀佈局來看,蘇錫常變成一體也是非常困難的:第一,這三個城市的小九九太多,整天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協作精神較差,攀比心理較重(對不起,我是善意的),因為都是過慣好日子的。第二,各自的罈罈罐罐太多,一個地名可以使用上千年,走出三五里地都會有不同的風俗,誰都稀罕自己的一套。第三,因為太過相似,如果沒有協作分工,相互配合的話,短時間裡不一定有良好的效果。

我是非常贊同滬蘇通、錫常泰、寧鎮楊模式的,要不了八年十年,都是東部沿海屹立世界之林的特大城市群。





朱錫北


蘇州、無錫、常州,三市經濟完全可以超過上海,無需爭論,下面只用數據說話。

蘇州、無錫、常州三市,城區連成一片,高鐵通勤都在二十分鐘之內。蘇錫常三市如果按照行政地位,在上海面前就是“屌絲”,差了三個級別(直轄市、副省級市、省會、地級市)。

但是,蘇州、無錫、常州三市相加,總人口小於上海,但GDP總量超過上海近5000億。蘇州的人均GDP全國第二,僅次於深圳,無錫人均全國第三,常州也是全國前十,所以蘇錫常三市人均GDP也碾壓上海。



那麼問題來了,上海以高三級的行政地位,高無數級的政策優勢,又是經濟金融中心,又是人稱東方巴黎,然而經濟和GDP和人均都比不過普通地級市蘇州、無錫、常州三市之和(同等人口條件下,且上海政策佔優)。

蘇錫常三市前途無量,若是有更充足的政策優勢,絕對能全方位碾壓上海。但是,各個城市圈的中心城市都有私心,上海希望蘇錫常當上海都市圈的小弟。即使在蘇錫常都市圈中,常州自知弱小不去爭論,但由於無錫的不服,蘇州始終沒能確立中心地位。



本是同根生,蘇州、無錫、常州文化相近,無錫也是從常州分出來的地級市,何必如此明爭暗鬥。如果蘇州、無錫、常州團結一心,資源優勢互補,未來在長三角一定有抗衡上海的話語權。


上海、深圳、杭州等等都在玩命發展互聯網經濟,但拋開那不可信的估值,到底有多少泡沫誰都不知道。蘇州是中國第一大工業城市,無錫和常州也是製造業強市,蘇錫常三市的製造業和工業總值是上海的兩倍。

所以,蘇錫常三市齊心協力,堅守實體經濟和製造業。泡沫再大總有一天會破,製造業和實體經濟才是根本,等到大洗牌的時候,蘇州、無錫、常州絕對可以一鳴驚人。

很多答案都是根本不瞭解蘇南,都是不懂裝懂憑空捏造的主觀臆想。在這個互聯網泡沫的時代,蘇州、無錫、常州最大的優勢,就是實實在在的實體經濟和製造業(蘇州一市的工業總值已經超過很多省份)。上海、浙江、福建炒房團比比皆是,但我就算深入到蘇錫常的荒僻地區,也能看到很多人堅守工廠和製造業,不把資金投到來錢快的房市。這些人可能會被當成傻子,但他們才是蘇錫常的支柱和未來,因為製造業和實體經濟永遠是社會財富的根本來源。必須永遠銘記的是,蘇南的昌盛,自古以來都是以實體經濟為本。


堅果旅行


如何看待蘇錫常一體化的發展前景?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知道蘇錫常是什麼意思,根據官方資料解釋,這是指蘇州、無錫、常州三座城市。蘇錫常一體化則是表明三市同城化發展,共同融合、共同進步,旨在進一步提升綜合競爭力及實力。

蘇錫常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強勁有力、空間巨大,資源與人文環境堪稱全國一流,是我國地級市領域最強大的城市組團。


資料圖為江蘇省地圖,蘇錫常位於江蘇省南部,三市比鄰而居。

蘇錫常一體化是建立在“蘇南模式”的基礎上,被賦予
頂層設計、規劃,作為提振全國地級市經濟實力的標杆主要力量,擁有多重重量級戰略導向、傾斜相關政策,未來發展前景不可描述。但是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蘇錫常仍將以長三角經濟區核心區的身份,向中西部地區提供重要的產業轉移,促使中西部加快崛起!


正能量貢獻者


結論:蘇錫常一體化等於沒戲!

這三個城市本該是比較好的一體化方向,但是由於以下原因無法目標一致,走向融合:

1.上海的一家獨大和分治策略

上海在長三角一直扮演著一哥的角色🎭,同時在周邊城市玩起的trick手法,讓大家對外都仰慕上海的地位,但是內部又經常窩裡斗的局面! 蘇錫常都是圍繞上海的經濟中心的工業體系,沒有明確的分工,即使有也是根據上海的功能進行搭配和,而不是互相協調功能搭配和,這個時間需要很久很久!

2.傲慢與偏見的內部矛盾

長三角有一個奇怪的鄙視鏈,大家都認可上海的地位,但是互相都不認可對方地位,蘇州更是如此,同時因為機場✈️的所屬問題和無錫不可調和,結果還是被上海第三機場落戶定山湖而牽制!如果要蘇錫常發展,一定有一個公認的老大出來,一起協調!例如珠三角就形成了三大組團,深莞惠,廣佛肇,中珠江,三個分別有一個核心,都是地位比較強的,中心城市有較強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但是顯然蘇州作為江蘇的經濟老大,卻沒有起到這樣的一哥的擔當和責任,反而是對上海的崇仰和周邊的鄙夷,導致了傲慢與偏見,周邊的錫常也對其不屑;

3.沒有一個強大的核心

蘇州強為經濟第一,但是擁有的政治和經濟地位,無法成為引領蘇錫常的核心;

4.多層管轄權限制

因為有市,縣級市,區和鎮三級管轄,蘇錫常的各個城市的地域觀念太強,到自己利益居上而利益分歧較多

5. 城市間和交界處經濟融合幾乎為0

反觀下珠三角大灣區,居住深圳,東莞上班,香港上班人數很多;居住在東莞,深圳上班人數也很多;居住珠海,中山上班,澳門上班人數巨大;廣州佛山同城,地鐵有每天有百萬人次,這些才是經濟融合的表現和萌芽,這些在蘇錫常幾乎為0。

綜上分析,蘇錫常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各種原因無法在10-20年實現一體化!


Lahti


關於所謂“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其實這幾年進展並不順利。蘇州、無錫、常州這三座城市同處江蘇南部,語言相通、文化相近,本應該一體化發展是完全沒有障礙的,但現在看來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卻面臨分道揚鑣的危險。



其實早在兩年前江蘇省經濟發展草案當中,提出的是:“加快建設沿滬寧線、沿江、沿海、沿東隴海線經濟帶,促進寧鎮揚、錫常泰、滬蘇通融合發展,而並非是蘇錫常一體化發展。”

就我個人認為,“蘇錫常一體化”對比國內廣佛一體化、長株潭一體化、鄭汴一體化等城市一體化發展戰略,其最大的缺陷就在於中心城市不明確。例如廣佛一體化中心在於廣州,長株潭一體化中心在於長沙,鄭汴一體化中心在於鄭州,這樣一來有明確的發展順序,才能使城市一體化進程邁入更高質量的發展層次。

反觀蘇錫常一體化發展,蘇州和無錫都算是中心,在經濟上蘇州遙遙領先,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經濟強市,當然無錫和常州經濟實力也不可小覷。只不過相比較於蘇州,無錫可能更靠近蘇錫常一體化發展的“地理中心”。這樣一來兩大中心都有各自的發展戰略規劃,這才導致蘇錫常一體化發展這些年面臨分道揚鑣的危險。



此外省內“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很明顯在南京、徐州都市圈的城市都是以這兩座城市馬首是瞻,有很明確的規劃發展次序。相反蘇錫常一體化一直以來因為中心城市不明確,這才導致一體化發展進程遲緩。

其實相比於“蘇錫常一體化”發展,我更看好的是“錫常泰一體化”,畢竟在錫常泰一體化發展戰略當中,中心城市已經很明確是無錫。至於蘇州則應該進一步加強與上海的一體化發展,此外還要與南通攜手,打造“滬蘇通”一體化發展戰略。

總而言之,“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勢頭雖然目前比較緩慢,但這並不妨礙蘇州、無錫、常州三座城市的未來發展潛力,特別是對於蘇州來說。目前蘇州已經與無錫合營“蘇南碩放機場”,未來蘇州崑山還要修建“上海第三機場”,我相信蘇州未來在兩座機場的強力推動下,其經濟發展和國際知名度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抵制抵制地域黑


現在討論蘇錫常一體化對江蘇發展已無多大意義,哪怕按自然趨勢再過二十年,整個蘇南江南部分將實現無縫對接除了必要的農業保護區,

我們這裡來猜測一下,上海最怕江蘇形成什麼?上海最怕江蘇形成蘇錫通一體化,這樣一旦南通鹽城劃出部分區域,蘇錫常跨江發展(仿效廣東深圳汕頭特別合作區)形成蘇錫通鹽都市圈,單就經濟實力和地域發展前景而言將被無情碾壓,南通鹽城的發展前景將無可限量

再來說南京,南京以前對於江蘇北部的發展帶動作用微乎其微,這樣就不得不加快寧鎮揚一體化的建設以帶動整個蘇北經濟,總而言之江蘇省內部未來如果形成寧鎮揚淮和蘇錫通鹽兩大都市圈,將對江蘇後二十年和整個蘇北騰飛至關重要,

江蘇雖然最近的發展勢頭還算正常,但面對港珠澳大灣區的形成,江蘇會被廣東遠甩越遠,人家以後將是用灣區經濟同你做比較,那麼如何破局,江蘇必須在行政區劃發展方向上進行大刀闊斧的規劃,至於如何改革,那個就是省委省政府的事情了


紫竹醉清風


按目前發展的形勢不是蘇錫常 寧鎮楊的格局而是中央高瞻遠矚提出的長三角經濟發展區 上海是龍頭 杭州 南京 合肥 蘇州是主力 中央將全力支持這五個主力市的協同發展壯大並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完全抗衡並超過現在世界上經濟強大的東京區域 倫敦區域 紐約區域 單靠上海單打獨鬥是勝不了它們的 不能區內窩裡鬥消耗自身能量 所以長三角區域的協統發展至關重要 以後珠三角區 京冀區 東北區 西南區 西北區 都發展壯大了 我們的祖國就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發達最先進國家引領全球的發展!


用戶1729647293617


都說蘇錫常不團結,不知道依據是什麼。

其實根本不存在不團結一說,蘇錫常民間習俗相近,語言互通,三地通婚很普遍,而且官方往來也平凡,黨政三地主管基本是輪流做,何來不團結一說?

而且雖然經濟總量有差距,但人均GDP,人均收入,以及三個城市的生活水平大差不差。

現在城市發展存在競爭,這很正常,你和你親兄弟還存在競爭呢,何況城市。

如果競爭就是不團結,那麼中國的城市之間就沒有團結的,三個城市就如三個國家,各有各的利益,都為了自己的利益去發展,這根本就是無可厚非的,和團結與否沒有任何關係,所以說,不團結一說純屬個別心裡不健康的人挑事!


淮洪夕照


轉一下原給一位談蘇錫常區劃調整評論者的回覆,稍加深化一些闡述:

當今談城市群,談城市發展問題,各是各的立場,千人百面。為什麼呢?從各自利益角度出發。

其實真正從經濟角度,歸納起來,就有兩種不同態度的不同區劃城市撤併觀點。也可以說,稍有理論基礎的分析論述。但兩種不同觀點,對城市未來發展,對經濟發展,結果是不一樣的。也可以說,當下對城市管理方式所產生的不同城市發展規劃。

其一,是過去的習慣的城市管理方式,即地區管理方式管理城市。是在農耕時代形成,那時的以農村經濟為主行政區劃,是以人力能巡行和人口多少為基礎的。所以範圍和人口數量,再加上歷史延革,人為的,憑主觀和人的意願來劃分撤併。現在我國省級區域管理,仍然是地方(地區)式的,是人為的,以屁股坐姿拍腦袋的劃分。首先,任意擴大省府所在地的區劃,集全省之力,發展省府所在地,條條大道通省府。結果一點紅了,其他地方都綠了。這不是真正城市經濟內涵式發展。

其二,是從城市的功能,佈局,特色,以及當今發展狀況,發展潛力出發,規劃撤併周邊,推動優質地區加速度發展。城市經濟深化發展到今天,越發清楚表現出聚集輻射的自發運動的動力。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由單個城市到城市群,城市群中中心城市與周邊各具特色城市關係,也是這一聚集輻射運動自然形成,而且地理位置和產業逐漸發展的區位優勢不同,使得圈層構建也明顯突出。

而從城市的內在發展層次來看,主要是由服務業(第三產業)的規模和層次分化(分工)不同,表現出的城市功能在城市中聚集分塊。越是大城市區塊:越集中,分工越細化,服務功能規模越大,輻射範圍越遠。這個發展是在內生動力驅動下,是符合城市經濟規模發展規律的,是在城市群發展中符合城市個性的,協調的。

希望城市發展研究上,多一些科學性,有深度的理論思考。少一些根據屁股坐姿拍腦袋的事情。特別是各級政府研究方案時,對本地區城市經濟的聚集輻射運動狀況,城市功能的層次特點,城市發展的互動狀況深入瞭解。

各人的建議不失為一種方案,歷史上就有,長三角的蘇錫常,杭嘉湖的說法,加上上海,是歷史上最緊湊的長三角。即使蘇錫常很大了,在城市功能上服務業發展上仍然層次和規模上依附於上海,蘇錫常一體可以與上海錯位發展。

城市經濟是一門理論科學哦。


天道即人


改革開放後,上海的港口、上海的經濟龍頭地位、上海在世界的影響力,使得外資蜂蛹上海周邊投資出口加工型企業,蘇錫常經濟騰飛並迅速佔據省內前三,省會南京直到近幾年才回升到第二。於是大家一廂情願的在地圖上畫了個圈,稱其為‘’蘇錫常經濟圈‘’,省政府也樂見其成,當事人卻態度曖昧興趣不大,真所謂‘’皇帝不急太監急‘’‘’釣魚不急揹簍急‘’。

究其原因,一體化大家庭小弟常州無所謂,蘇州無錫可是還牢牢把持著全國地級市前二的位置,兩個強人誰能帶動誰?誰說了算?於是蘇州執意出走投奔上海。無錫則帶著常州想找長江對岸的泰州入夥,在已有江陰長江大橋連接的基礎上加大過江通道建設,形成‘’錫常泰一體化‘’,這對泰州來說無疑是‘’天上掉餡餅‘’,泰州目前位置尷尬,東面的南通正在積極融入上海,有可能形成‘’滬蘇通一體化‘’,東面的揚州早已推進實施‘’寧鎮揚一體化‘’,北面在籌劃‘’淮海經濟圈‘’,只有南下一條路。

未來蘇錫常以及大的長三角都市圈會越來越發達,但是蘇錫常一體化會漸行漸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