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被劉邦誘捕後,為何無人前去營救?

牛媽love牛牛


事實上韓信有兩次被誘捕。兩次被劉邦突襲司令部奪兵權。韓信該長點記性才對得起自己,但他沒長記性。

兩次被沛縣集團一夥人誘捕,第一次是在楚王任上。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之計,到雲夢去旅遊,順便把楚王韓信抓捕了。第二次是呂后用蕭何計謀,誘騙淮陰侯韓信去長樂宮參加慶祝御駕親征取得勝利而被呂后擒拿,死在長樂宮鍾室。

就題目看來,應該是劉邦假裝旅遊雲夢而計算誘捕韓信一事。 

劉邦滅了項羽後,封了幾個異姓王。韓信是由假齊王之後,再成齊王的。項羽的楚國完成了自己不幸的使命後,退出了歷史舞臺。由劉邦來挑頭唱獨腳戲了。

劉邦老早就忌憚韓信,屢次壓制之後公然闖軍營奪前線總指揮的兵符印信。第一次是韓信在趙國擊敗陳餘後,漢王詐稱漢王使者。其實就是劉邦本人。不僅奪了韓信手頭的精兵,還把趙國給奪了,交給親家張耳代管。韓信成功平定齊國,一說做代理齊王,劉邦一聽,跳起腳而破口大罵,一點王者體面都不留。但張良陳平勸住了,恨恨地同意了。

劉邦打贏項羽的第二天,就跑到定陶把齊王韓信的兵符印信又奪了。並且對韓信說,你是楚國人,回楚國當楚王,在鄉下淮陰去風光吧。

實際情況是齊國比楚國富庶得多。劉邦又奪齊國,把庶長子劉肥封了齊王,從此齊國姓劉。

韓信回到楚國,風光報恩鄉黨故舊後,居安不思危,竟然想長此以往做一輩子楚王,當然就沒有從以往的幾次被掠奪裡面汲取教訓,敞開心思為劉邦皇朝作藩王,屏蔽南部邊疆。

不料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楚國就有小人告御狀,說韓信要謀反。消息傳到京城。沛縣集團群起進言,"發兵坑豎子",他們對韓信稱豎子。可見是又恨又怕。劉邦就準備去"坑豎子"。陳平連忙叫停,問皇上,陛下您的兵比得上淮南兵不?將軍用兵比得上韓信不?劉邦說都比不上。陳平又問,有人告韓信謀反,有確實的根據嗎?劉邦說沒有。陳平這才又說,既然兵將不及韓信,又沒確鑿無疑的證據,這就不好辦。劉邦說,反正不放心韓信在外,打一仗也要捉住他才放心。陳平說,這好辦,您就說南方有旅遊勝地,八百里浩瀚雲夢,您要去划船釣鱉,諸侯王,地方官肯定要來奉駕。韓信管著雲夢,他是地主,必來盡地主之誼。陛下先埋伏一個大力士,韓信來拜見您,大力士捉雞一樣就把韓信捉住……劉邦依此而行。會諸侯們於陳,韓信果然入套,被反接,才高叫"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已定,我固當烹"。皇帝厲聲叫道,你住口,有人告你謀反。再叫,死罪。

劉邦是用謀反罪逮捕韓信的。誰敢去救他?這謀反是大罪。當然不敢出頭去觸黴頭。這是其一,沛縣集團稱韓信為"豎子",說明韓信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他太能了,朋友就少了。碰上大事,人家躲還來不及,還來營救?想都別想!





劉一千五


老衲侃春秋現在來和大家一起“關注歷史,講述歷史,解讀歷史”

過去,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搶奪天下。所謂的春秋無義戰,就是說誰有實力誰就擁有大片土地,誰就有話語權。

那麼,爭奪這些靠什麼?說白了,就是靠人才。所以說,那時搶奪人才是第一要務。留住人才,就留住了根本。

人才在那個時期,可是個香餑餑,的確是達到“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地步。所以那時候的人才交流很頻繁,今天在這個國家服務,明天到那個國家做官,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殺功臣這一類的事情,發生的很少,主要是列國競爭,一旦殺功臣,就無法吸引人才前來效力。

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後,也繼承了這個傳統。都說秦始皇是個暴君,但卻鮮見他誅殺功臣的記錄。

但現在是漢朝,和過去不一樣了,有什麼不一樣的?國情不一樣。過去是好多國家都在招攬人才,都想為我所用。

但是現在國家統一了,人才在某些方面來說,卻成了一個不穩定因素,成了國家的動亂之源。為何出現這種情況?這和劉邦同志的出身有關係。

劉邦的出身,雖然不是貧民,但也生活在社會的底層,這點他和項羽沒法比。項羽不管怎麼說,是出生於楚國的貴族階層,如果他得了天下,在世人眼中,那是天經地義的。

但現劉邦始終擔心,如果有能力的人心懷異志,搶奪自己的天下怎麼辦?你一介百姓能坐天下,我們為何不可?

果然,漢朝建立以後,第一個被逼謀反的是燕王臧荼,但很快被剿滅。那接下來的諸異姓王呢?劉邦就不放心了,生怕他們都效仿,那大漢江山豈不岌岌可危?

所以當有人秘奏,韓信要謀反時,高祖真正的是犯了惆悵。他找謀士陳平商量。

陳平知道,這肯定是有人惡語中傷。所以覺得大動干戈得不償失,就出主意假託天子要出外巡視會見諸侯,通知諸侯到陳地相會,說:“我要遊覽雲夢澤。”

其實是想要襲擊韓信,韓信卻不知道。

聽到劉邦將到楚國時,韓信有種預感——危機要來臨了。於是打算起兵謀反,但又認為自己無罪;想去謁見劉邦,又怕被擒。這時有人向他建議:“殺了鍾離眛去謁見漢高祖,高祖必定高興,也就不用擔心禍患了。”

這個鍾離眜是誰?他是昔日項羽手下的大將。當年韓信在楚營時,得不到重用。但是鍾離眜很看中他,對他極力提拔,二人遂成為好友。

滎陽之戰,鍾離眜帶領楚軍,劉邦被打得丟盔卸甲,後來採用了陳平的離間計,才終於讓其脫離了項羽。項羽死後,劉邦得了天下,開始清算項羽的舊屬。鍾離眜走投無路,韓信收留了他,把他待若上賓,以報答當年知遇之恩。

現在高祖找上門來了,韓信手足無措,找鍾離眜商量。

鍾離眜一看這種情形,知道韓信犯難了,現在不想保護自己了,於是氣憤的說道:“如果你逮捕了我,去討好劉邦,我今天死,明天就輪到你了。看來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

韓信搖頭道:“我不曾負漢,漢必不負我,公何以言此?”

鍾離眛道:“狡兔死,走狗烹,足下可知?”

韓信將頭背過,咬牙道:“上寬大長者,必不行此也。公多言無益,只隨我去往雲夢一遭便知。”

鍾離眛沉默良久,突然冷笑一聲,道:“公,小人也。為德不卒。”

說完就抹脖子自殺了。

鍾離眛自裁後,韓信拎著人頭,去雲夢澤覲見高祖,以表明心跡。誰知一到那裡就被來了個五花大綁。

韓信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劉邦說:“有人告你謀反。”

就這樣,韓信被帶到都城洛陽,經審訊後沒有謀反,但也不能讓他當楚王了,如果把它放回去,那可真是放虎歸山,龍游大海了。於是將他的楚王廢掉,降為淮陰侯,留在京都,限制了他的人身自由。

那麼問題就來了,韓信被抓,為何沒人前去營救他?或者替他說情?其實,從根本上說,他沒有真正的朋友!

韓信出身平民,家裡又窮,自己還沒有好品行,常常依靠別人餬口度日,所以那時候許多人都討厭他。

當時下鄉南昌亭長還有些眼光,他覺得這個韓信,不是一般的人,所以,比較看得上他。有時就留他到家裡吃飯。一次兩次沒問題,韓信也來了個自來熟,連續好幾個月到那裡吃閒飯。

亭長礙於面子不好說什麼,他的妻子卻不幹了。要兒子我不會生?平白無故找一個祖宗來?於是嫌惡他,一早把飯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等了半天卻沒有飯食,這才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終離去不再回來。

在人家家連續白吃數月,也好意思?說明此時的韓信,就是個無業遊民,整天遊手好閒。

但他的這個不再回來不是他不想回來,只是他很清楚,既然已經撕破臉皮,

他去了也沒有飯吃而已,並不是有什麼自尊。

不信嗎?在亭長家混不上飯了,那麼吃誰的呢?吃漂母的。一連吃了幾十天,在漂母明確說是可伶他在施捨他的時候,為何還食“嗟來之食”呢?

一個大小夥子,整天遊手好閒,吃一個老太太的饅頭,也好意思?說明他那個時候已經喪失了自尊,跟一個流浪狗沒有什麼區別。

所謂的胯下之辱,是他不得不承受的。打人家打不過,當時他真要揮劍去殺人,恐怕沒有傷到人家,人家手下的一幫小嘍囉就可能要來韓信的命,所以也是被逼無奈的選擇罷了。

後來到了漢營後,他遇到蕭何。蕭何是慧眼識英雄的貴人,但他們只是一般朋友,不會是死黨一類的。蕭何可是劉邦陣營中的核心人物,不可能和他深私交太深。

在鍾離眜的事情上,韓信的做法為人所不齒,結果自然是威信掃地。要麼你當初就不要收留他,既然當時敢冒風險收留, 那為何不能再冒風險讓他逃走,非要逼其自殺?

被押解到洛陽後,給下了大獄。此時應該有朋友出頭營救才為正理,可是卻沒有一人替他出頭求情。這也是他咎由自取,誰還願意為不夠江湖道義的人去擔這麼大的風險呢?

即使到這個時候,韓信還不知反省,居功自傲,恃才傲物。首先表現在耍脾氣使性子,常常裝病不參加朝見或跟隨出行。這樣的態度,劉邦也不好說什麼,雖然心裡不爽,但只要你老老實實的,不要亂說亂動,眼不見心不煩,隨你怎麼樣去吧。

看到在皇上眼裡,當自己是空氣,韓信呢?也只有在私下裡生生悶氣而已,實在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了。

等到實在閒極無聊的時候,有一天到樊噲家去溜達。樊噲是怎麼對待他的呢?“行跪拜禮恭迎恭送”,並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光耀。”

把他真像天神一樣的供著了。試想那樊噲,也是一員猛將,不光和漢高祖是連襟,更是在鴻門宴上救了劉邦一命!

無論是從親情,還是對劉邦本人的貢獻,樊噲的優勢都很明顯。但韓信吃完飯,喝完酒,看著恭送的樊噲,竟說出這麼一句讓人目瞪口呆的話來:“沒想到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這些人混在一起了!”

狠狠的當面啐人一臉唾沫,然後揚長而去!

自己到了這種朝不保夕的程度了,還放不下自己的臭架子,其平日的為人就可想而知了。

《史記》漢·司馬遷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老衲侃春秋


朝信在死前,和張良兩人專心致致整理秦朝以前留下的兵書,鑽在書山冊海中不知天南地北,冬夏春秋。更不會過問人間俗事。但還是躲避過劉家政治追殺。

以謀反罪誅連三族。以謀反的名義,政治迫害追殺那會走露風聲嗎,還是有自己大恩人蕭何與呂后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殺於無人走動鍾室之內,死前受盡折魔。是秘密進行報復屠殺。甚至劉邦都無從知曉。

他被殺,不是他知道劉邦害怕自己的才能,稱病不出,長期怨恨不滿和陳豨相互勾結。與陳豨約定,陳稀若起乒造反。韓信一定將助己之力 ,韓信那時是己經被劉邦綁定死老虎,懂得自己無兵無將無地區基礎的小列候,劉邦率軍去消滅陳豨造反後。如果是要起兵反叛,韓信是大軍事家,難道會不得懂與家臣密謀會與牛彈琴沒有二樣,想從內部襲擊呂后,太子與朝臣的想法,會遭親人告密走漏風聲是萬萬不行。是呂后與蕭何密謀,引韓信前來,要避開劉邦已經答應誠惹不殺韓信,才在走後抓韓信讓其受盡五刑折磨,打死長樂鍾室中,並誅連三族。

也可能是韓信夫人惹得的禍,因為韓信夫人殷嬙,是秦大臣殷德之女,是劉邦封的齊妃。書香門第,名門望族,相當高傲冷顏,早在劉邦在酈食其說服齊王田廣聯合劉邦共同攻打項羽,卻被韓信突然變化攻擊未作防備的齊國,齊王田廣失敗得知消息後,極為憤怒,烹殺為呂后和劉備做媒酈食其。田廣引兵向東撤退,轉向項羽與合作求援,不但使劉邦失去信譽,項羽軍隊把劉邦打敗,還抓住劉邦父親和呂雉。韓信在濰水之戰中打敗齊王和龍且的二十萬楚軍,後又乘劉邦被項羽失敗,要求劉邦封自己為齊國代齊王和殷嬙為齊王妃。使劉邦大怒,但還是張良勸解答應韓信。韓信才派夏侯嬰回軍幫助劉邦脫困,那時呂后在項羽手中受折魔。

劉邦去攻打陳豨走後,呂后叫韓信夫人伴自己娛樂 ,可能不注意呂后隱痛,揭開呂后傷疤,發生不快爭吵,引發呂雉痛苦回憶,呂雉在被項羽抓住後,受盡折魔不說,劉邦又娶了年輕漂亮戚夫人,使劉邦對呂后母子三人生死不管,長期冷酷對待,呂后恨天恨地恨劉邦,更引起對韓信分兵北去攻趙代的特別痛恨,要追殺報復。不然劉邦出去,必先滅韓信,在再滅陳豨。才合情理。是齊妃的得乖買巧,引弄得把呂后引起舊時仇恨勾起,必殺韓信的結果。韓信被殺時,但被呂后殘酷折魔,是似與呂后有天大仇恨才會如此。


ww3721王建文


1.投奔劉邦

韓信在項羽手下,被項羽嫌棄,項羽看不起他是,因為項羽認為他沒有節氣,甘受胯下之辱,沒有被重用。後來隻身一人投奔劉邦。

2. 舉薦成名

蕭何張良知道,只要劉邦成就大業,自己也就功成名就,身價上升,誰讓他們是沛縣一起走出來的開過功臣呢?蕭何等人極力向劉邦推薦了韓信,拜他為將。垓下之戰打敗項羽,奠定了劉邦大統的基礎,也讓韓信功高蓋主。

3.功高蓋主

韓信功高蓋主,收斂不足。封侯之後的韓信手握重兵,稱霸一方,韓信成了劉邦的一塊心口大石。長久看來,韓信手握精兵,如果稱霸一方,勢必是大漢社稷的威脅。

4.性格使然,走向末路

(1)韓信深知劉邦畏懼他的才能,經常稱病不見架、不隨行,讓劉邦很反感。

(2)恃才、恃功傲物,藐視同行,難免被同僚冷落,心存不滿。

(3)沒有功成身退,及時脫離侯爵富貴,留戀功名。

(4)與叛軍有聯繫,劉邦久必生疑。

劉邦並不憐惜他死,只是對死的罪名有些遺憾,確實韓信沒有謀反之意。不過並不影響他對韓信之死獲得的安全感。

跟隨劉邦的人都很瞭解劉邦,韓信功高蓋主、慢待同僚、手握重兵、與叛軍有聯繫,這時候,已經開啟人生榮華富貴的人,誰會為一個將死之人而耽誤自己的升官發財之道。


印記之光


看問題標題有張冠李戴嫌疑,韓信應該是被呂雉誘捕,蕭何設計而成。此時劉邦遠征在外。看一下簡介:韓信被降淮陰侯後,解了兵權留在關中,聽陳郗反,也欲謀策反,但被家人告密,被蕭何用計誘到長樂宮後被呂后埋伏的刀斧手所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故事源出於此。那麼為何沒人去救他呢?因為從韓信被三次逐漸剝奪兵權後,逐漸遠離了軍隊中樞,官輕則勢微,他沒有直接調動軍隊的權力,再說策反這事需要絕密,後果是嚴重的,禍滅三族,誰又敢冒險呢?韓信又敢和誰密謀呢?京城重地,劉邦沒有心腹?所以說沒有人知道他謀反(自己的家客知道,也難成事),也不存在誰去救他的說法,更別說,有人知道了他謀反而去救他的事了。韓信謀反是秘密,而韓信被蕭何用計,呂后殺掉也是秘密。何談有人去救他呢。他的家客又怎敢殺進皇宮呢?看看韓信的朋友圈,也無甚密友,而陳郗反了又跑了,韓信一大將軍被降留在京城,實質是“留京察看”的軟法,其他文武又豈不知?綜上所述蕭何不救他,沒人救他。謝請了!


楓葉滿山4


怎麼可能會有人去營救韓信……

韓信做楚王時有人向中央告發韓信謀反,劉邦拿到這告狀後問諸將,諸將的意見很統一,“發兵坑豎子耳”(《史記 陳丞相世家》)。可見劉邦手下的將領們對韓信的態度很一致,就是乾死這小子,這群人怎麼會去營救韓信?

劉邦身邊人沒有戲了,那其他諸侯王呢?也沒有哪個諸侯王願意出這個頭。首先沒交情,韓信和其他諸侯王都沒多大的交情,沒交情誰替你說話?其次,韓信是不是真有謀反的證據,各位諸侯王也不知道,你敢為不知道的事兒去為別人背書?不是給自己找事嘛。

諸侯也沒戲了,江湖豪俠呢?秦末漢初這個階段,地方豪俠也是有些影響力的。話說回楚王韓信被告發謀反,雖然事後看來可能是誣告,但韓信也不清白,他窩藏了自己的好友:項羽的部將,通緝犯鍾離昧。那麼來對比一下被朱家隱匿的季布和被韓信隱匿的鐘離昧。同樣是被窩藏通緝犯,朱家想盡辦法託夏侯嬰給劉邦曉以利害,最終使劉邦赦免了季布;另一邊韓信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聽從屬下建議逼死鍾離昧,把他的頭送給劉邦,賣友求榮。韓信都成賣友求榮的小人了,豪俠們還有誰想營救他呢?


寂寞空虛的空巢老人


舉個例子,如成語“與噲為伍”。樊噲娶了呂后妹妹,也是漢開國名將,韓信說出這樣看不起人的話,誰還願意幫他。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可以換個位想想,一個看不起你的人遇難,你會去管嗎!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只有韓信不能善終,與他自己有很大關係!

又如《史記》記載,漢六年,冬,十月,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者。帝以問諸將,皆曰:“亟發兵,坑豎子耳!

可見大家的態度了!


奮發圖強6666


沒培養自己的手下,雖然找來很多兵也沒培養士兵的忠誠度!無兵無將沒自己的隊伍!謀士的建議又不用!沒有及時收買人心,沒有割據一方的心!又不會養寇自重!現在寇沒了,留著你讓劉邦夜不能寐留你何用?抓你貶你誰肯為你賣命出頭!手下人推你黃袍加身圖的是富貴榮華!如果什麼也得不到憑什麼為你賣命出頭!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不播種就不要奢談什麼收穫!未雨綢繆,有備無患狡兔三窟才好!不要幻想衣我衣,食吾食這些假象矇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沒有自保的辦法還不如分疆裂土給兄弟百姓好處,還怕他們不給你賣命出頭嗎?


劉187716024


韓信自認為兵法無敵,和劉邦手下的將軍們關係都不好自然出了事沒人去救,說不定還有人落井下石呢。韓信被降封為淮陰侯之後,一次路過舞陽候樊噲的府邸,樊噲看到老領導路過,連忙恭恭敬敬的請進去招待一番,而且跪著說,大王今日到臣的家裡,是臣的榮幸,按道理來說,兩人都是侯爵,樊噲本不必這樣,可是韓信在臨出門時竟然說,不料我今天竟然與樊噲這樣的人為伍啊,可見他做人多狂傲,說明他平時也肯定沒朋友。說句實話,在現實中如果有這樣狂傲的人,肯定活不過三天吧


寂寞的青韻


既然是誘捕,連韓信自己都不知道,外人上那知道去!都不知道又怎麼會有人去救他!而且韓信被捕後馬上就被殺了,誰有機會去救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