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層幹部】記永和縣坡頭鄉黨委書記白海豔

紮根農村吐芬芳

——記永和縣坡頭鄉黨委書記白海豔


心中有百姓、肩頭有責任、腳下有乾坤;身形瘦小卻蘊含巨大能量,看似柔弱辦事卻雷厲風行,她就是國家級特困縣永和縣坡頭鄉黨委書記白海豔。撲下身子,練好腳力,一心就為群眾能脫貧,2018年,白海豔帶領全鄉幹部群眾埋頭苦幹、奮力拼搏,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全鄉行政村村集體收入都達到20萬元以上,百姓致富有門路,貧困發生率從9%下降到1%,全鄉7個行政村全部脫貧。


精準選項讓特色農業多增收


坡頭鄉下轄7個行政村,貧困戶215戶,共451人,人多、地少,地處工業園區,卻仍以種植玉米和高粱為主,發展形式單一,脫貧致富離不開產業支撐。如何大力扶持貧困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有思路才會有出路,白海豔深入到村戶進行調查摸底,主動與企業、合作社磋商,洽談興辦加工企業,出臺“一村一品一主體”產業帶動多元發展的新方案。

為了選好項目,她輾轉幾千公里,先後赴寧夏、陝西和貴州等地進行實地考察,結合全鄉的實際,全速推進養殖、種植、特色加工三大項目工程建設。全鄉4個養殖專業合作社陸續建起來,有機蔬菜、無籽葡萄的種植也初具規模。小雜糧加工廠、糧食烘乾廠、牧草加工廠、醋業加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可謂“老樹發新芽,傳統產業拔窮根”。

“永和高粱品質好,種植規模大,年產量達4萬噸。一直以來都是收購商運到運城烘乾後才直供四川。中間環節多不說,高粱本身水分大,容易發生黴變,如果秋收時正好遇上連陰雨,農戶損失很多。”白海豔說,2018年坡頭鄉建起了高粱烘乾廠,省去中間環節,一斤高粱農戶可以增收一毛錢。別看一毛錢不多,累計起來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項目落地幫百姓謀利益


每個重點項目的落地都是一場博弈,前期徵用土地、協調矛盾需要大量工作要做,是智慧、能力、水平、韌性的綜合考量。投資2.7億元的30兆瓦光伏發電站上馬之初,索駝、任家莊兩村需佔地1000畝,連片130戶,因土地流轉方式、費用、丈量等問題雙方互不相讓。“項目投產後每年幫扶貧困戶1200戶,每戶可通過出租土地獲得穩定收入持續受益25年。”白海豔說,這樣的惠民項目一定不能流產。當時,這兩個村莊沒有路燈,晚上下班後她就打著手電筒挨家挨戶做工作,日夜奔走於群眾與企業之間,經過她耐心磋商,十幾次修改合同,最後終於簽約落地,用她的話說“比撿了元寶還高興”。

“故土難離,人生地不熟,種地路途遠,沒錢裝修諸多問題讓搬遷戶不願易地搬遷。”為讓貧困戶如願住上新房,白海豔積極向省扶貧包聯單位求援,經過她多次彙報請示,終於獲得12.5萬元贊助款使得46戶搬遷貧困戶順利入住新居,得到了老百姓的交口稱讚。

興修公路讓出行不再是難題


“要致富先修路。”“當初,任家莊到南岔,任家莊到范家峪的路地處偏遠地區,一到下雨天,路上全是泥,遇到春耕和秋收季節,影響農活不說,要是正好趕上面吃沒了,那就真的揭不開鍋,去鄰居家借面也是常有的事。”為了解決百姓出行難的問題,白海豔多次帶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測算、起草報告,東奔西跑爭取資金,經過她的多方努力,斥資150萬元硬化白家崖至黑疙瘩山田間路3公里;斥資200萬硬化岔口至去底通村路7公里;斥資85萬元硬化南岔至575縣道通村路1.22公里;斥資65萬元硬化任家莊至范家峪通村路1.2公里,幫助群眾解決了“最後一公里”出行難問題。往日的漫天黃沙不見了,雨天泥濘不堪的坑坑窪窪消失了,狹窄崎嶇的“水泥”路徹底變了樣……一條條嶄新的鄉道映入眼簾,從遠處望去宛如一條巨龍蜿蜒盤旋在山腰間。

清明剛過,坡頭鄉已是一片繁忙景象。農戶們不斷地把自己修剪下來的樹枝送往麥秸稈循環利用加工廠,製成生物顆粒,用於清潔取暖,以往村裡堆放的玉米高粱稈,玉米芯也都送了過來,不僅可以創收,而且讓村裡環境變好了,村容整潔了。投資2.7萬元的年產30萬噸石油壓裂支撐劑建設項目和投資5個億的天然氣液化調峰項目經過白海豔多方協調下目前項目建設如火如荼,今年10月份將投產見效,項目投產後不僅增加上千人就業,同時帶動周邊服務業、運輸業等行業的發展,這片土地也將孕育出新的希望。

記者手記:

當鄉鎮幹部難,當鄉鎮女幹部更難,兩地分居更是難上加難。繁雜的鄉鎮工作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和體力,而遠方的家只能是縈繞在她心頭的牽掛。但白海豔心無旁騖,心懷一顆“愛民、憂民、為民、惠民之心”,以巾幗不讓鬚眉之姿,排除萬難,頑強地奮鬥在需要她、屬於她的陣地上一路向前!


臨汾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