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干部】记永和县坡头乡党委书记白海艳

扎根农村吐芬芳

——记永和县坡头乡党委书记白海艳


心中有百姓、肩头有责任、脚下有乾坤;身形瘦小却蕴含巨大能量,看似柔弱办事却雷厉风行,她就是国家级特困县永和县坡头乡党委书记白海艳。扑下身子,练好脚力,一心就为群众能脱贫,2018年,白海艳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埋头苦干、奋力拼搏,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乡行政村村集体收入都达到20万元以上,百姓致富有门路,贫困发生率从9%下降到1%,全乡7个行政村全部脱贫。


精准选项让特色农业多增收


坡头乡下辖7个行政村,贫困户215户,共451人,人多、地少,地处工业园区,却仍以种植玉米和高粱为主,发展形式单一,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如何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思路才会有出路,白海艳深入到村户进行调查摸底,主动与企业、合作社磋商,洽谈兴办加工企业,出台“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带动多元发展的新方案。

为了选好项目,她辗转几千公里,先后赴宁夏、陕西和贵州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全乡的实际,全速推进养殖、种植、特色加工三大项目工程建设。全乡4个养殖专业合作社陆续建起来,有机蔬菜、无籽葡萄的种植也初具规模。小杂粮加工厂、粮食烘干厂、牧草加工厂、醋业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可谓“老树发新芽,传统产业拔穷根”。

“永和高粱品质好,种植规模大,年产量达4万吨。一直以来都是收购商运到运城烘干后才直供四川。中间环节多不说,高粱本身水分大,容易发生霉变,如果秋收时正好遇上连阴雨,农户损失很多。”白海艳说,2018年坡头乡建起了高粱烘干厂,省去中间环节,一斤高粱农户可以增收一毛钱。别看一毛钱不多,累计起来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项目落地帮百姓谋利益


每个重点项目的落地都是一场博弈,前期征用土地、协调矛盾需要大量工作要做,是智慧、能力、水平、韧性的综合考量。投资2.7亿元的30兆瓦光伏发电站上马之初,索驼、任家庄两村需占地1000亩,连片130户,因土地流转方式、费用、丈量等问题双方互不相让。“项目投产后每年帮扶贫困户1200户,每户可通过出租土地获得稳定收入持续受益25年。”白海艳说,这样的惠民项目一定不能流产。当时,这两个村庄没有路灯,晚上下班后她就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做工作,日夜奔走于群众与企业之间,经过她耐心磋商,十几次修改合同,最后终于签约落地,用她的话说“比捡了元宝还高兴”。

“故土难离,人生地不熟,种地路途远,没钱装修诸多问题让搬迁户不愿易地搬迁。”为让贫困户如愿住上新房,白海艳积极向省扶贫包联单位求援,经过她多次汇报请示,终于获得12.5万元赞助款使得46户搬迁贫困户顺利入住新居,得到了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兴修公路让出行不再是难题


“要致富先修路。”“当初,任家庄到南岔,任家庄到范家峪的路地处偏远地区,一到下雨天,路上全是泥,遇到春耕和秋收季节,影响农活不说,要是正好赶上面吃没了,那就真的揭不开锅,去邻居家借面也是常有的事。”为了解决百姓出行难的问题,白海艳多次带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测算、起草报告,东奔西跑争取资金,经过她的多方努力,斥资150万元硬化白家崖至黑疙瘩山田间路3公里;斥资200万硬化岔口至去底通村路7公里;斥资85万元硬化南岔至575县道通村路1.22公里;斥资65万元硬化任家庄至范家峪通村路1.2公里,帮助群众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问题。往日的漫天黄沙不见了,雨天泥泞不堪的坑坑洼洼消失了,狭窄崎岖的“水泥”路彻底变了样……一条条崭新的乡道映入眼帘,从远处望去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山腰间。

清明刚过,坡头乡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农户们不断地把自己修剪下来的树枝送往麦秸秆循环利用加工厂,制成生物颗粒,用于清洁取暖,以往村里堆放的玉米高粱秆,玉米芯也都送了过来,不仅可以创收,而且让村里环境变好了,村容整洁了。投资2.7万元的年产30万吨石油压裂支撑剂建设项目和投资5个亿的天然气液化调峰项目经过白海艳多方协调下目前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今年10月份将投产见效,项目投产后不仅增加上千人就业,同时带动周边服务业、运输业等行业的发展,这片土地也将孕育出新的希望。

记者手记:

当乡镇干部难,当乡镇女干部更难,两地分居更是难上加难。繁杂的乡镇工作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和体力,而远方的家只能是萦绕在她心头的牵挂。但白海艳心无旁骛,心怀一颗“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姿,排除万难,顽强地奋斗在需要她、属于她的阵地上一路向前!


临汾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