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春風傳佳訊:追記淮陽縣劉振屯鄉扶貧幹部王新華同志

只為春風傳佳訊

——追記淮陽縣劉振屯鄉扶貧幹部

王新華同志

只为春风传佳讯:追记淮阳县刘振屯乡扶贫干部王新华同志

王新華(左一)生前在農戶家走訪

春二三月,豫東平原天清地明,和風輕拂,碧野無邊。三里五村的父老鄉親,有的悠然地走在趕“二月會”的路上,有的在田間地頭忙著施肥播種,還有的七手八腳整治村容村貌。聊起即將開始的扶貧工作驗收,一張張臉上掠過喜悅的光芒,這個說俺村這次“出列”沒問題,那個說你們家不是已經“摘帽”了嗎,好日子在後頭呢!也有的若有所思,無限感慨道:“王書記要是聽到這消息,該有多高興啊!”

是啊,作為長期奮戰在基層一線的扶貧幹部,您要是聽到這消息該有多高興啊!年紀稍大的稱您“王新德”,年紀輕些的稱您“王新華”,半大不小者時常稱您“王書記”。無論哪個稱呼,此時都會使您黑紅的臉上綻開花朵,都會讓您把大拇指翹得羊角似的為老少爺們點贊。春風傳來的佳訊,不正是您這些年所渴望的嗎?脫貧志、致富夢,不正是您和“一班人”殫精竭慮的努力麼?街坊鄰居日漸富裕的生活,十里八村百姓臉上的笑容,不正是您和同事們起早貪黑帶領大家描繪的願景嗎?

只为春风传佳讯:追记淮阳县刘振屯乡扶贫干部王新华同志

王新華的扶貧手記

您年長我10歲,既是我的親人、長輩,也一直是我青春歲月的世範人師。我很小的時候便常見您騎著自行車下鄉檢查督導工作,那時的您陽光帥氣、務實敬業、風趣幽默,是一位風華正茂、活力十足的基層幹部。您十六七歲就參加工作,早早踏入社會,也早早地認識了生活。您從一兵一卒幹起,憑著滿腔的堅毅和熱忱,靠著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劉振屯一干就是37年,做過通信員、放映員,當過計生隊長、城建所長、林業站長和中片黨總支書記兼環保站長、河長制辦公室主任,每個崗位幹得都很出色,多次獲得“全縣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鄉幹部”等榮譽稱號。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您從骨子裡熱愛生您養您的這片土地,熱愛基層群眾,從內心深處瞭解農民的疾苦、理解農民的心思,也善於把黨的聲音和主張創造性地傳達貫徹到田間地頭、村村戶戶。工作,有時候兌現著責任,也有時耕耘著良知。您先後在多個崗位任職,在好幾個片和行政村工作過,朝夕相處之中您和許多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有的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多少次,您和大家促膝而坐,舉例子、打比喻,耐心宣講大政方針和基本國策,徵求大家對城鎮建設的看法和想法,暢談鄉村農林經濟的發展和水資源的保護利用。多少次,您和同事們代表基層黨組織走村入戶、訪貧濟困,為老病之身送去愛和溫暖。您心裡裝著群眾,把工作生活中經常接觸的鄉親們當做自己的親人,東院娶媳婦,西院生孩子,您總是用自己捉襟見肘的工資包個紅包表達一份祝福。您由衷地愛老敬賢,一張笑臉、一句問候、一支香菸,是客套更是尊敬。村裡德高望重的長者去世了,您會放下手頭的工作幫著忙前忙後,甚至扶柩送行。您把最真最深的情感寄予這片土地,把心掏給父老鄉親,也深得一方百姓的愛戴,大家見了您或親切地喊聲“王書記”,或直呼其名,路邊站一會,閒聊幾句,說說心裡話,一切都自然而然。

我是在您的鼓勵和幫助下,帶著對您的絲絲依戀離開故鄉的。命運似乎不動聲色地在昭示我們之間特殊的緣分,我踏上從軍之路時也正是您走上工作崗位的年齡,而我邁上人生起點時的學歷和知識結構也大抵與您相仿。這些年,我的足跡遍佈大江南北,常年與故鄉也與您相隔千里。但是,時空的距離恰恰拉近我們的思想和情感。從早年曠日持久的鴻雁往來,到近年頻頻不斷的電話、短信、微信;從我每次回鄉探親推心置腹的交談,到您每次來京時酒酣茶淡無所不聊,轉眼二三十年過去了,我們早已相知忘年。無論是哪一種交談,我們都說得盡興侃得投機,聊生活,聊親情,當然也聊工作。因為在我們看來,特別是在您的認知中,工作不僅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更是實現自身價值的平臺。您作為亦親亦師亦友的長輩,對我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相聚時的每一絲微笑,生活中的每一點教益,工作中的每一點心得,低落時的每一句安慰,都在我心中相伴朝朝暮暮,成為我前行路上的惠風甘泉,甚至成為我向著未來縱橫拼殺時精神的長旗。親情蘊含友情,友情催發親情,兩個男人之間深沉悠遠而樸素的情感宛如醇酒釅茶瀰漫於歲月之河。

只为春风传佳讯:追记淮阳县刘振屯乡扶贫干部王新华同志

王新華在扶貧一線

但是,有段時間,我們之間似乎有些疏遠了,甚至聯繫稀疏,音訊暌違。有時我打您手機,您沒接,也沒回;有時我發短信或微信,您也是遲遲才予回覆,而且多是寥寥數語,或是“忙”,或是“開會”,或是“回頭再聊”。有一陣子,我懷疑您有意疏遠我,心裡很是不安,甚至有過反思和自責,是否對您有所冒犯?是否在有些事情上令您失望?

後來從親戚們那裡才知道,電話那端的您之所以常常是隻言片語、寡言少語,及至不言不語,皆因為形勢任務的確是今非昔比,陀螺一般的工作節奏中您也是無暇他顧了。您擔任劉振屯鄉中片黨總支書記兼環保站長、河長制辦公室主任之後,人少事多,工作標準高、節奏快,常常忙得不可開交。擔任脫貧攻堅責任組組長之後,更是每天五六點鐘就起床乘車上班,常常是很晚才回家,有時一進門就累得斜倚在沙發上、倒在床上,還時常感慨“要是再年輕20歲多好啊”。

我清楚地記得,兩年前的一個夏夜,我有事撥通了您的手機,您的聲音很疲憊,說剛從貧困戶家裡出來,要到責任田督導秸稈禁燒工作。我問,怎麼這麼晚?您說,脫貧攻堅已經開始,秸稈禁燒工作要日夜值守,兩項工作都立了軍令狀!手機裡傳來匆匆的走路聲和機器的轟鳴聲,你說了句“如果沒急事有時間再聊”,就匆匆掛了電話。我本想提醒您保重身體、注意休息,但話未出唇就被一陣忙音擋住了。我知道,迎接您的可能又將是一個不眠之夜。

只为春风传佳讯:追记淮阳县刘振屯乡扶贫干部王新华同志

作者雷從俊(左)和王新華

這之後,我們還像以前那樣各自忙碌,有時打電話,有時發微信,大多是寥寥數語的問候和祝福。您偶爾會來北京,無論是獨自出差,還是陪領導公幹,都會順道來看我和家人,有時帶來自產的花生油,有時帶來家鄉的黃花菜,濃濃的鄉情和親情溢滿我軍營大院的小家。薄酒香茶在手,諄諄話語在耳,工作和生活被我們聊得生機盎然。

這兩年我回鄉漸少,且每次都匆匆忙忙而又非常短暫。近鄉情怯時,總有您充滿期待的眼神和暖如陽光的笑容。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您儘量抽出寶貴的時間接站送行,有時還陪我串親訪友,拜訪家鄉的父母官。或邊走邊聊,或邊看邊說,或坐而論道,或小聚小酌,這是我們最為愜意的時光。

地北天南,聚少離多。在支離破碎的相處中,在回鄉探親的所見所聞中,在親朋好友的話語中,在村民百姓的閒談中,在鄉領導和同事對您的評價中,我更加真切地走近您,走進您的工作、生活和心靈世界,走近一個基層扶貧幹部苦辣酸甜的日常。

對於勤勞而質樸的父老鄉親,您總是大愛赤誠。苦難、傳奇、悽美而又溫馨的家史,使您早早地對安穩的生活,對富足的日子,對“萬物土裡生”的田野有著深深的依戀,對最為底層的百姓的冷暖有著深刻的認知。您常說“咱們這兒的老百姓不容易,無論颳風下雨一年到頭不閒著,拼幹賣淨也掙不了幾個錢”。言語中透著敬意與悲憫。多少次,您說咱們這兒的人都肯幹認幹,如果有資源有門路,日子一定差不了。您多次叮囑我,借工作之便多蒐集脫貧致富信息,我也多次給您發送文字和圖片信息,多次讓朋友為您寄贈與扶貧有關的報紙雜誌。那次,我隨部隊赴安徽革命老區採風。一路上,我接連不斷地通過微信,通過一行行文字、一條條語音和一幅幅照片向您介紹當地的扶貧工作。我告訴您,通過部隊幫扶和政策扶持,革命老區貧困村建起了光伏發電站,併入國家電網,有了這個項目,一個行政村很快脫了貧。聽到這一消息,您驚喜萬分:“咱們這兒一馬平川光源充足,如果有政策支持,很適合這個項目啊!”從您的話語中,我分明聽出了您對鄉親們脫貧致富的殷切之心、渴盼之情。作為基層脫貧致富的“領頭雁”,您何嘗不是天天想辦法、到處找門路,只為鄉親們地裡能多點收成、副業能多點收入。

只为春风传佳讯:追记淮阳县刘振屯乡扶贫干部王新华同志

王新華的扶貧手記

對於艱鉅而繁重的扶貧工作,您貫於掏心見膽。誰不知道農村工作難做,誰不知道扶貧工作難上加難。但是,您知道大事難事見擔當。您常說,在事兒上見人心。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您常常早出晚歸,有時“兩頭不見太陽”,但從未有一句抱怨。在一件又一件涉及群眾利益、關乎鄉親脫貧的大事難事面前,您總是撲下身子,捧出熱情,使出渾身解數,耐心細緻的工作精神令人動容。多少次,您和同事們走村入戶精準識別貧困戶,對村情概況和群眾家庭情況瞭如指掌。您常和大家坐在一條板凳上聊收入聊生活,在貧困戶油漬麻花的方桌旁,昏暗的燈光下,核對動態管理人員狀況和收入明細。那幾本厚厚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著的一個個名字、一組組數據、一條條信息,承載著家家戶戶的心事,也記錄著您扶貧助貧的故事。有的貧困戶房子壞了,您找人借車,多方籌料,精心幫助修繕。有的重病戶由於長期的醫療負擔,經濟入不敷出,您拿出並不富裕的工資帶頭捐款接濟,還把自己平時不用的衣物送給他們,在他們心頭點燃生活的希望,而沒有人知道您經常使用的那張銀行卡里時常只有2000多塊錢。有的殘疾人戶由於勞動能力和創造能力差,生活無著落,情緒很悲觀,您積極幫助申請政策幫扶,耐心細緻地給他們宣講黨和政府的扶貧大計,講述那些身殘志堅的先進典型,使他們重拾生命的激情。還有個別“懶人戶”,只知道夏天吹涼風、冬天曬太陽,見到您就“哭窮”要錢要東西,您耐心細緻地鼓勵引導,幫助出主意想辦法,使其端正心態,自己動手創業增收。脫貧攻堅工作中,由於您對上了解政策、對下掌握實情,及時篩選項目搞好引導幫扶,使分包的5個貧困戶如期脫貧,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回顧這些,您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工作還不盡如人意,還有許多事情想做而沒做成,但您的付出和努力,群眾是感恩的,組織是滿意的。“王新華同志積極響應黨委、政府號召,深入轄區,夏頂酷暑、冬冒嚴寒地開展走訪宣傳,把黨的扶貧政策送到千家萬戶……身為中片總支書記,他對所轄6村工作都能有效促進,為全鄉工作一盤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您聽到了麼?這是鄉黨委書記李懷坤對您的評價,也是人民群眾的心聲。

對於現實而長遠的家鄉建設,您始終充滿激情。工作中,您是個有熱情、有激情的人,無論在平時還是急難險重任務中,都是坐言立行、動若風發,體現著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體現著基層幹部的務實作風。2017年8月,省道S324重點工程清表工程開工,時間緊,任務重,標準要求非常高。涉及工程的劉振屯鄉6個行政村,您所負責的中片佔3個,可謂是重中之重。當時正值汛期,有時雨一下就是幾天。為了按照時間節點保質保量完成任務,您帶領工作組發揚“小雨不停、大雨搭棚”的戰鬥精神,頂風雨、踏泥濘深入工程一線,帶著大家丈量土地、動員拆遷,常常是白天干滿點、夜裡加班幹,渴了喝點瓶裝水,餓了泡包方便麵。在您的有力帶領下,中片劉振屯、耿樓、腰莊三個村,比縣裡確定的工程時限提前3天完成了徵地丈量、協議簽訂、房屋拆遷、款項撥付等工作,受到了縣鄉領導的好評。由您參與濃墨重彩抒寫的劉振屯“S324精神”,成為家鄉建設的傳奇,成為豫東大地的精神“地標”。您滿腔的熱情、無限的激情,不僅在於對現實的建設和創造,還在於對於未來的堅信和期許。我們多次開心地談起正在建設之中呼之欲出的鄭合高鐵,暢想將來回鄉、出行的情景;我們多次聊起家鄉的發展,您說:“咱們這兒有歷史有文化有美景,只要交通方便了,會成為許多人嚮往的地方。”2018年10月25日晚,您轉發給我一條新媒體消息,還發來一條微信:“從俊忙嗎?看來飛機場選址在曹李集不遠,最近在張林園西選氣象站。”我知道,您正為傳說中的機場建設一步步成為現實而歡欣鼓舞,正為家鄉父老鄉親無限美好的詩和遠方而無比興奮。以您提供的消息為線索,我寫出了散文《鳳凰飛處銀鷹翔》發表在家鄉的報刊上,並參加《解放軍報》“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遺憾的是,這篇蘊含著您激情夢想的文字,您卻無法看到了。

我清楚地記得,2018年12月19日中午,我從來自老家的電話中得知一個晴天霹靂般的消息:您於當天上午8時許因突發疾病,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離開了自己無限熱愛的工作崗位,離開了您未竟的扶貧事業。53歲!您正值盛年,怎麼會如此匆匆地不辭而別。後來才知道,由於工作壓力大、長期積勞成疾,您的身體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在扶貧點與同事一起就餐時,縣民族宗教局駐村工作隊負責人竇華傑兩次發現您頭暈噁心,吃飯很難下嚥,當提醒您注意身體時,您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聲“沒事”,還叮囑不要跟家人提起,免得讓家人擔心。為了早日完成組織賦予的脫貧攻堅任務,您夜以繼日地工作,似乎完全忽視了生命發出的“信號”。去世的前一天,您還去檢查劉振屯各組環保工作,很晚才回家。當天早晨7點21分,同事約您準備同行從淮陽出發赴劉振屯參加脫貧攻堅領域第13次會議。沒想到,十多分鐘後即失聯了。再見到時,發現您著裝整齊地倒在家裡,不省人事。隨即120趕到,醫生確認,已無生命體徵。

只为春风传佳讯:追记淮阳县刘振屯乡扶贫干部王新华同志

我攜妻將子連夜從北京趕回劉振屯,要送您最後一程。一路上,我思潮翻滾,往事重逢,熱淚盈眶,不能自已。“新生再造君恩重,華年痛別我心傷”。我想,嵌入您名字的這幅輓聯,不僅能夠表達我的哀思,也能夠表達晚輩們、朋輩們以及在您的幫扶中走向幸福生活的人們心底的感念。出殯那天,陰冷的天空下起了雨夾雪,洋洋灑灑,淅淅瀝瀝,落在送行的隊伍中,落在目您遠行的父老鄉親臉上,與人們的眼淚融在一起,分不清哪是上帝派來的雨雪,哪是帶著人們體溫的淚水。出殯的隊伍緩緩而行,在您生於斯長於斯的這條再熟悉不過的街道上。街道很短,但此刻時間和空間都顯得特別漫長,相似聯通著不同的世界,相似承載著過往數十年的種種情愫。我拖著沉重的步履,踏著雨雪,握著淚水,和大家一起葬您於老街之南,耳畔卻始終迴盪著追悼會上的那段話:“我們失去了一位好黨員、好同事。雖然他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對事業的忠誠、以身作則的工作作風;銳意進取、勇於開拓的創新意識;嚴於律己、無私奉獻的優良品質;為人正直、襟懷坦蕩的高尚情操;嚴守紀律、執著追求的政治站位,仍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話語雖短,卻正是對您38年工齡、31年黨齡最為生動的概括。

詩人說,“您走了,留下完整的您”。您真的走了嗎?您微笑的臉龐,親切的話語,真誠的目光,以及您對親人溫馨的掛念與希望,對家鄉父老的愛與付出,對這片土地富裕幸福的期盼,一直都與我們相伴,不曾遠去,從未離開。清明已至,阡陌之間那隆起的新土上漸生的芳草,不正是您對人間的絮語嗎?春風吹來,那一派蓬勃向陽的別樣的生機,不正是您對我們的祝福嗎……

雷從俊

近日,報道我縣優秀基層幹部王新華同志扶貧攻堅事蹟的長篇通訊《只為春風傳佳訊》(作者雷從俊)陸續在《周口日報》《龍湖》報等媒體刊發,並在多家新媒體陸續推出,各地幹部群眾紛紛點擊閱讀、轉發跟帖、評論討論,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為扶貧攻堅工作匯聚了磅礴力量。現摘要整理,以饗讀者。

第一部分:領導關注

馬明超(中共淮陽縣委書記):文甚感人!新華的犧牲,對我們是少了一名好戰友,對國家是少了一個貢獻者,對家庭是少了一個頂樑柱,對妻兒則是失去了愛的天空。人到中年,死不起,我們為此痛惜。脫貧、掃黑、環保,一場場戰鬥,在基層從沒停止過。有帶病工作的,有新累病的,有自身困難硬扛著上的,也有像新華這樣犧牲的。我們的政權能夠穩固,民生能有改善,也正是靠這些人在拼在扛在撐。逝者長息矣,生者當續進。讓我們共同紀念這位脫貧戰的貢獻者!也感謝從俊作品為基層幹部重塑了形象,為戰友們提供了正能量! 我們將以實際行動紀念犧牲者,報答期望者,感恩奉獻者。對逝者最大的紀念,是接續完成好他未竟的事情與心願,讓我們把哀思化為前進的動力!

李 鑫(《解放軍報》高級編輯、少將):今天看到從俊寫劉振屯鄉王新華的文章,深深為之感動。我覺得,這和明超書記前段時間在《人民日報》發表的關於家鄉扶貧的稿子是最好的呼應。從縣委書記對窮則思變、脫貧致富的思考,到普通黨員幹部在脫貧一線的努力,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了家鄉戮力前行的現狀。淮陽的脫貧攻堅,讓很多人激奮,更讓很多基層黨員幹部為之努力,這是我幾次探家耳濡目染最強烈的感受。一名優秀基層幹部在扶貧工作中心力交瘁不幸犧牲,讓人敬佩,值得褒獎。在縣委縣政府堅強領導下,有一大批像王新華這樣工作勤勉、兢兢業業的幹部,相信我們的家鄉一定會有美好的明天。我為家鄉深深祝福!

王玉祥(總政歌舞團原政委、大校):行雲流水的文字,深情四溢的懷念,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我和新華雖然只有一面之緣,他卻給我留下了堅毅、熱忱的深刻印象。從這篇文章中,我們更深地瞭解艱鉅繁重的扶貧工作,也體味到了作者的重情重義、知恩圖報和柔腸百轉!

第二部分:媒體感言

唐 瑾(《中國水利報》社副社長):好人好走!他的事蹟,現在就寫,主要寫他作為河長制辦公室主任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績。

王偉宏(周口報業傳媒集團副總編輯):宣傳先進典型,弘揚社會正氣,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新華的事蹟很感人,從俊的文章很精彩,李將軍的點評推薦很給力。已和有關方面分別進行了溝通,都很支持,看下一步能不能推動向新華同志學習的活動。

高曉春(《龍湖》報副總編輯):像王新華這樣的鄉村幹部有很多,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奔波在鄉村的田間小道上,把青春和夢想都灑在熱愛的事業上,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作為縣級媒體,今後會多挖掘和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蹟,好文一次發兩個版也可以。《龍湖》報各位編輯、記者要深入採寫這類新聞,讓脫貧攻堅先進人物的精神感動淮陽大地。

胥得意(《中國應急管理報》首席記者):逐字讀完,十分感人!我正在西昌撲火救災一線,回去就做他的稿子。見照思人!我的好朋友,還想讓他坐在我眼前,一起談古論今。

倪 莉(《中原文化網》總編輯):從官方到民間,這也正所謂蓋棺定論吧,一則告慰逝者的英靈,二來淮陽需要這樣的典型,足以說明黨和政府脫貧攻堅的勝利來之不易。

張 然(淮陽電視臺記者):繼續採訪中,我讓大家講些具體事,事蹟不少,以故事的方式講出來更好。還得深挖,鄉書記準備在會上講講。

第三部分:讀者心聲

朱曉芳(鄭州):那些為人民赴湯蹈火的人們是英雄,那些致力於脫貧事業的幹部群眾也是英雄。致敬一直奮鬥在脫貧事業一線,英年早逝的王新華同志,以及諸多和他一樣的無名英雄。英雄遠行,但光芒永不褪去!

雷從金(淮陽):文章是對王書記真實的寫照!英年早逝,走的太突然了。他的為人處事一直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張耀華(北京):他這種情況非常典型,辛苦和不易應該讓更多人知道,應該讓默默付出的基層幹部得到全社會的尊重。

楊 震(鄭州):王新華也是我兒時的偶像,帥氣又有才,華年別離傷我心,這是我們對您最好的追憶了。

王全旭(鄭州):看到文章,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我的心好久沒有平靜下來,在清明節到來之際,祝願他天堂無痛苦。

馬祥雲(北京):好乾部,一路走好!

朱曉傑(杭州):情真意切令人心傷,清明將至此文意義不一般啊!

大 海(網友):感動!人民的好乾部王新華同志一路走好!

奮 鬥(網友):願王書記在天堂無痛苦,永遠幸福

王尚波(網友):感人!人民的好公僕,黨的好乾部!

雲 水(網友):我們淮陽人的驕傲!好乾部!

米老鼠(網友):一位優秀的共產黨員,黨的好乾部,真正做到了對黨忠誠,對人民群眾無私奉獻。辛苦了,人民的英雄,一路走好,願天堂沒有勞苦與辛酸……

如此安好(網友):不覺得已是淚流滿面,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公僕一路走好!

第四部分:同事追憶

阮淮鳳(淮陽縣精神文明辦):看到文章開頭“追憶”二字,壓根也沒往“去世”上想,還覺得可能寫錯了吧!因為在開展“六村共建”文明村鎮建設工作中,我多次到過劉振屯鄉,與王新華打過交道,話不多心態特別好,感覺他很年輕,每次都是熱情地倒水招待我們,認真整理文字材料,非常踏實認真。

王琳琳(淮陽縣衛計委):王書記是我剛參加工作的啟蒙導師,可謂是脫貧攻堅工作的典型代表人物。

張述亮(劉振屯鄉):他的離去使我現在的工作壓力特別特別的大啊!心中有無限的思念,要有新華哥在該多好啊!希望他到那邊也一切安好。

吳保學(劉振屯鄉):清明節將至,停下你忙碌的工作腳步,從天堂到人間都放假了,你也好好地休息吧!!!老兄想你了!

吳保鎮(劉振屯鄉):人民的好公僕,黨的好乾部,你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第五部分:親屬懷念

張育文(王新華愛人):馬書記將這篇文章轉發朋友圈的截圖,我看到了。這是個好書記,咱縣的脫貧工作在這樣的好書記領導下,一定會早日取得理想的效果。感謝領導的理解和肯定,心裡感覺好受了很多。我們上墳剛回來,新華若在天有靈知道這些,會含笑九泉的!

王新民(王新華長兄):兄弟,雖然你的忌日百天已過,但我仍然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以前每次見面,你總是說扶貧是大事,一直沒日沒夜地忙,親人幾次住院,甚至舅舅家辦喪事,都是弟妹代你去的,咱兄妹幾個就你一人沒有到場。後來聽說你工作中暈倒過好幾次,不敢跟家人說,怕耽誤工作。為什麼把自己的健康拋在腦後?你一走了之,知道家人有多想念你嗎!

王亮亮(王新華之子):在我的記憶裡,我爸一直都是忙碌的,目光所致大多都是他的背影。幼小時,最喜歡的就是放學後追趕他烈日下的影子。少年時,經常跨上自行車,環抱著他彷彿擁有了整個世界。青年時,每次離開家總忘不了他揮手的身影……

王晶晶(王新華之子):無以言表!叩謝親恩!爸爸英年早逝令人心痛,但作為黨員幹部,為黨奉獻理所應當。父愛,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

王明營(王新華侄子):三叔,以前咱們大家庭團聚或家裡有事時,您總是缺席,今後這將成為永遠的遺憾了。但是,您在我心目中從未缺席,您的音容笑貌一直伴隨我,您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和為人友好的態度將影響我一生。

張廷陽(王新華親屬):“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文章也是一種紀念,往事歷歷在目,只是時光不會停留,更不會倒流。

張怡馨 (王新華親屬):不是父親,您卻勝過父親!在我離家求學的10多年間,是您讓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感謝您的養育之恩,可是還沒來得及孝敬您,您就離開了我們。沒有您陪伴與呵護的餘生,我們不得不化悲痛為力量,努力好好的生活,不讓您牽掛擔心。

邱 紅(王新華親屬):這篇文章雖然已幫著校閱多次,但再次看到心裡仍無比難過。中午我是就著眼淚吃的飯,過往的一幕幕又重現在眼前。我們在老家做的結婚相冊,都是姨父親自送到北京來的……

雷祥東(王新華親屬):文章很樸實,融真情於其中,讀後讓我流淚,也許這是懷念姨父最好的方式。清明前夕,再次想起姨父的身影,永遠感念姨父做的點點滴滴。我們都是在姨父的關懷下成長的,縱然我們再努力,沒有人甘願扶梯搭橋,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我們。

雷俊霞(王新華親屬):星星點燈,照亮我們前行的路,我們這個家也是姨父“扶貧工作”的重要典型。永遠難忘您的微笑與鼓勵,永遠難忘成長路上您的陪伴。

雷腹書(王新華親屬):新時代的楷模,華章裡的先烈。清明我們一家回劉振屯,給姨父添添墳。

張 玲(王新華親屬):您遠在天堂,可您的音容笑貌又一次閃動在字裡行間。還記得最後一次相聚,大家都說您氣色不好,得去看看醫生,可您總說沒事沒事,就是忙的了,歇歇就好了。沒想到……願您在天堂沒有疲憊,沒有病痛,一路走好。

耿振亞(王新華親屬):三舅的溘然長逝,不僅對小家庭而且對整個家族都增添了無限悲痛,久久無法平復。“陰陽無途通音問,清明尋路且上墳”,願天堂永駐幸福,再無病痛。

雷從俊(本文作者):沒想到一篇文章引起了如此強烈的反響,這既是對主人公的關注,也是對扶貧事業的關注,特別是家鄉馬明超書記的轉發和感言,不僅充滿了對以身殉職部屬王新華的大情大愛,更充滿著率眾聚力、接續前行的力量!脫貧攻堅任重道遠,英模精神一往無前!

扶貧這條路,崎嶇不平滿目泥濘

但無數扶貧幹部義無反顧、前赴後繼

用熱血和生命譜寫著平凡而又壯烈的史詩

用自己的奉獻之火點燃苦寒貧窮的土地

喚起千萬百姓戰勝貧困的希望與信心!

致敬,王新華同志!

您倒在了扶貧路上

卻永遠活在大家心裡!

只为春风传佳讯:追记淮阳县刘振屯乡扶贫干部王新华同志

淮陽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

審核:文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