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咋成了搶手貨?——春到地頭看備耕

新華網

新華社瀋陽4月7日電

新華社記者鄒明仲

遼寧省產糧“狀元縣”昌圖縣老城鎮勝利村的田地裡,一臺秸稈撿拾打捆機正在行進,伴隨著陣陣轟鳴聲,身後留下了一包包捆好的玉米秸稈。

像這樣的秸稈包,昌圖縣陽宇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忠華帶領合作社社員,每天開足馬力能打出5000多包,但依然供不應求。十里八村的養殖戶想方設法打聽:“秸稈包還有沒有?要是有的話,立馬買一些。”

“地裡化凍超過30釐米深了,我們打算4月中旬開犁,趁著之前這段工夫,抓緊賣秸稈。”李忠華一邊接聽一個又一個“秸稈訂購”電話,一邊對記者說。

每年清明節前後的整地工作,是東北備耕期間的必修課——家家戶戶清理秸稈,往田裡運送農家肥,只待大地徹底回暖,土壤解封化凍,開啟春耕大潮。

李忠華所在的合作社,常年耕種玉米麵積超萬畝,每畝地能打出15包至18包秸稈,每包約20公斤重。“我們集中統一打捆,最遠賣到河北。多數的還是被當地養殖戶買走了,我們提供送貨上門,每包少說能賺兩三塊錢,有規模效益。”

與統一集中處理不同,在當地一些地方,一家一戶處理秸稈,還是讓人頭疼的事情:自己拾掇費工出力,賣了又不值幾個錢;村容環境治理趨嚴,打下來不好儲存,引火燒飯用不了太多。

“為什麼不交給你們這樣的大戶統一處理呢?”記者問。

“打捆機一上地,把地壓得硬邦邦的,小種植戶沒大型機具,來年開春種地就費勁了。”李忠華解釋說。

在當地村民們看來,秸稈處理需要適度規模經營,這樣才能降低處理成本,再加上肯花心思找好銷路,秸稈就不再是負擔,而是資源和財富。

在距離老城鎮不遠的亮中橋鎮,秸稈同樣搶手。記者跟著當地種糧大戶盛鐵雍,來到養牛戶楊勇貴的養殖場。最近,盛鐵雍已賣給楊勇貴上千包秸稈。

在這個養殖場裡,數不清的秸稈包壘成一座方形小山,飼料攪拌機正在開動,加工著玉米、秸稈等原料,90多頭牤牛一邊吃著飼料,一邊悠閒地散步。

“看我養的這些牛,吃啥都不行,就吃你老盛的秸稈才長膘。你的那些秸稈包,別賣給別人了,就給我一人得了。”楊勇貴對盛鐵雍說。

盛鐵雍哈哈一笑,說:“我也發愁呢,每天能打出來的有限,多少人天天催著要。可你老兄發話了,我優先給你預備下。”

昌圖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再田告訴記者,在當地,最近養牛業比較走俏,利潤可觀,不少養牛戶擴大存欄量,增加了飼料秸稈需求,這給當地發展種養結合的循環經濟提供了更多用武之地。

記者從遼寧省農業農村廳獲悉,近5年來,遼寧省秸稈綜合利用率逐年提高,已達到86%以上,今後將繼續培育壯大利用主體,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秸稈綜合利用機制,調動秸稈利用的市場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