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山村:探索“股份制”民宿發展模式

盤山公路轉了一圈又一圈,

曲折的車道上車輛漸少。

山越來越深,

公路兩側的幽靜山林愈發顯得靜謐。

從市區驅車駛往李家山村,得花上一兩個小時。深山裡的李家山村,借鄉村振興的東風,靠著村民們的勤勞雙手,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致富路。

我和我的祖國|李家山村:探索“股份制”民宿發展模式

李家山村簡介

李家山村位於黃岩西部、富山鄉南面,離富山大裂谷風景區15公里,距黃岩城區約69公里,與溫州永嘉楠溪江風景區相毗鄰。

李家山村是台州境內為數不多海拔600米的村落,村域內最高海拔接近800米,為觀星海、賞日出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李家山村產業以高山蔬菜為主,種植面積達到668畝,高山蔬菜年均總產量達到1200多噸。目前,該村已形成集休閒、觀光、餐飲為一體的生態休閒度假旅遊村雛形,獲得了市級生態示範村、市級高山蔬菜景觀村、市級美麗鄉村精品村、市級農家樂特色村、省AA級景區村莊等榮譽。

高山農業規模化敲開致富門

初春,市區陽光明媚,氣溫二十四五攝氏度。李家山村裡卻微風拂面,還有些涼意。“我們村海拔有六七百米,最高接近八百米。”村黨支部書記李德興介紹,海拔高,氣溫低,我們就利用高山與市區的溫差,為市民提供了新鮮的反季節時蔬。

深山阻礙了李家山村發展工業,卻推開了發展高山農業的大門。“李家山村的農業歷史很長,但都是小打小鬧,難成產業。”李德興說,高山農業從勉強度日發展成現在的致富產業,轉機卻是因為一場天災。

2004年8月12日的“雲娜”颱風,讓村裡多了一批危房。因為災後重建,本來就不富裕的村民發了愁。通過村裡牽線搭橋,村民們從銀行辦理了貼息貸款,才勉強建起新房,而幾乎家家戶戶都欠下了賬。

“如果收入低,欠賬問題沒法解決。”李德興回憶,當時在區扶貧辦和富山鄉政府的指導下,村裡選擇盤活閒置土地,規模化種植高山蔬菜。“為了激發村民的積極性,按種植面積,每畝發放200-400元的補貼,種得越多,每畝補貼越多。就在當年,規模化種植大獲成功,不少村民當年就還清了貸款。”

我和我的祖國|李家山村:探索“股份制”民宿發展模式

嚐到甜頭,村民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種植事業中。

“事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有一年碰上青枯病,嘗試了農藥、輪作等各種方法都沒法治好,最後是鄉里聯繫了農業專家,通過嫁接和改良技術才救回來。”

村裡的種植大戶李仁昌也曾遇上過不少難題,他表示,鄉里通過各種專業講座和田間指導,給予種植戶們有力的技術支持。

“資金、技術上的問題我們儘量幫忙解決。但是露天種植不像大棚,終究還是看天吃飯。高山蔬菜,最怕的還是颱風。”富山鄉副鄉長牟建林說,對於天災,政府提供了一個針對性的政策性保險,每畝最多提供1500元的賠償金,給村民兜底。

放下顧慮,幹勁更足。目前,李家山全村高山蔬菜種植面積近400畝,加上高山水稻等作物,總種植面積達到近700畝,畝產值近萬元。由於特殊的土質、品種、氣候,李家山的高山蔬菜,批發價就比山下普通蔬菜高出一倍,往往還未上市就被預訂一空。


我和我的祖國|李家山村:探索“股份制”民宿發展模式


除了高山蔬菜,李家山村的名產品,還加上了高山稻米、高山楊梅、高山西瓜、高山獼猴桃……村裡已對農產品統一標識、統一包裝設計,實現了品牌統一化建設,集中精力打響“李家山高山綠色有機”品牌。

近年來,村裡不僅僅滿足於農產品的生產,名貴中藥材也出現在村裡的土地上。

“區裡推廣中藥材種植,村裡現已種下260畝的紅梔子,40畝的芍藥,30畝的重樓,還有零星的白芨、竹節參、覆盆子等。”牟建林介紹,李家山村地勢高,溫差大,種植中藥材病蟲害少,藥性好,且兼具觀賞性、效益高。

探索股份制民宿新模式

我和我的祖國|李家山村:探索“股份制”民宿發展模式

楊柳、盛昌、舒院、仙女、寶珠、蕩蕩巖、茶香……這一串名字,不是別的,全是李家山村裡民宿的名號。

逛景點、吃高山菜、體驗採摘遊、住特色民宿,用豐富的項目和到位的服務留住遊人的腳步,也是村裡發展旅遊業的目標。

我和我的祖國|李家山村:探索“股份制”民宿發展模式

“這是我們在建的大型民宿,走高端路線,也是村裡的一個鄉賢項目。”李德興指著一個氣派的大院說道,這個佔地面積15畝的精品民宿,是李家山村最大的民宿,將兼具休閒、避暑、養生等多重功能。

走進一扇深紅色的院門,民宿主人李榮富正在和施工師傅說著什麼。他在這個項目裡投入2000多萬元,以建設“美麗鄉村”、加強村莊整治與建設為契機,竭力發揮自己在資金、項目、專業、技術、人脈等方面的優勢,建設包括民宿、農家樂、圖書室、周邊綠化帶、淡水魚觀賞池等在內的李家山文化家園。

雖非科班出身,李榮富憑著在李家山成長的經歷,和對這片土地的瞭解,靠自己的摸索構思出了這15畝土地的規劃圖紙,設計出毫不遜色於專業人士的古樸建築和景觀建設。

“將老宅的道路打通,把原先偏僻和分散的建築根據地勢構造,與自然融合到一起。”李榮富由於繁忙於個人事業,仍居住在市區,但心繫項目的他,仍堅持隔個2-3天就來村裡查看項目進度,與施工師傅溝通商討。

“工地上請來做工的都是本村人,農閒時期也算是給鄉親們增收。以後廚師、服務員、清潔等各方面的用工也能給鄉親們帶來一份穩定收入。”

除了大型民宿,村中的中小型民宿有十多家,連點成片,形成了集聚效應。天氣漸暖,開業的民宿中客流量見長,在夏天旺季,60多間客房常常出現供不應求的火熱情況。

李家山村借鑑了天台後岸村的發展經驗,探索出李家山村民宿農家樂股東合營新模式——

“現在村集體成立了一家餐飲管理公司,由村裡統一管理,調配資源,集中服務,以村文化禮堂為餐飲中心載體,實現餐飲住宿分離,進一步降低民宿農家樂的消防安全隱患。”舒院民宿的老闆王六勤告訴記者,公司有12位股東,1家是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農家樂,3位是資本注入村民,8家是農戶農家樂,他就是其中一員,初創期由村支書作為“職業經理人”來負責的各項事務。

聯通線下線上造勢“網紅村”

李家山村距集鎮5.5公里,長期以來,公路不通,交通不便,信息不靈。要想富,先修路,李德興等村兩委班子清楚地知道美麗新農村的建設離不開交通的支持。

“當時村集體經濟確實落後,我能做的只有如實向上級相關部門陳述遇到的難處。”李德興說,從區西部扶貧委和區環保局申請到了扶貧資金,在各部門的幫助和村民的配合下,用5個月就完成了通村道路和村內主幹道的路面硬化。

“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不僅有利於加快與其他村落的溝通、聯繫,改善村民的居住、消費條件,而且有利於農產品的運輸銷售,現在種植大戶都是由商販直接上門來收購的,省心不少。”

除了打通線下道路,李家山村更是抓住了網路的通達,在深山裡喊出了響亮口號,用最高分貝擴大深山小村的影響力。

我和我的祖國|李家山村:探索“股份制”民宿發展模式

攝影藝術展、廚娘爭霸賽、農產品展銷會……一系列的鄉村文化節活動,通過網絡的加工和傳播,讓這個高山村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

今年2月2日,“雲上故里·田園牧歌”攝影大賽在李家山村舉行,來自攝影家協會的20餘位攝影愛好者在這裡,用手中的鏡頭,記錄了山村的秀美風光,以藝術的手法,全方位展現出了原生態之美。美麗新農村的嶄新面貌通過一幅幅攝影作品,吸引著更多遊人的腳步。

2月16日,富山雲貨節又在李家山村舉辦。地道的鄉村小吃,天然的農家作物,清新美麗的村景吸引數千名遊客前來趕集遊玩。美景、美食、趣味活動刷屏台州人的朋友圈,“網紅村”的稱號實至名歸。

村民張連清參加了雲貨節的廚娘比賽。“平淡的務農生活中能有這樣的機會展示自己,對我們來說很有意義。只是這次時間太短,很多來玩的遊客說不盡興,我們也覺得可惜。希望以後村裡能多些這樣的活動。”

李德興說,以前村裡缺少展示的機會,不管是人,還是產品,還好現在有互聯網,路也通暢了,鄉里會幫忙組織策劃,聯繫媒體搞直播,通過最潮流人氣的方式打響知名度。

近年來,李家山村獨特的高山風情和農家風味被不斷展現在市民眼前。高山果蔬等特色產業宣傳和民宿農家樂旅遊業相輔相成,實現一產規模種植向三產農旅體驗的過渡,推動農旅融合的休閒觀光產業帶動全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成為“網紅村”的李家山,如何保持這股勢頭,穩固“網紅”地位,將是村民們面對的一大挑戰。當然,有挑戰才能更快發展,村裡的每一個人對未來滿懷憧憬,信心滿滿!

我和我的祖國|李家山村:探索“股份制”民宿發展模式

村支部書記李德興談發展思路

走綠色可持續發展致富路

我和我的祖國|李家山村:探索“股份制”民宿發展模式

李德興從2004年擔任李家山村黨支部書記一職,十多年來,該村在他的帶領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說起治村思路,李德興認為需要立足於村落的特色,圍繞“高山、綠色”的概念,去充分挖掘山區自然資源、人文資源。

在“雲娜”颱風後,李德興以“安遷工程”建設為契機,全面推進村民住房改革。拆除危房,建成“安遷小區”,同時建成生態公園,完善綠化,配置健身器材、涼亭。此外,下大力氣做好通村道路硬化,推進生態溼地汙水處理工程,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條件和村莊環境。在一系列措施下,李家山村宛若新生。

“產業上,我的設想,一方面,借高山的地理優勢,集中力量規模化發展高山蔬菜種植,綠色、高品質的蔬菜銷路不會差,打響品牌致力長遠發展;另一方面,要繼續改善村裡的基礎設施,提升整體形象,助推旅遊業發展,讓村民們在農閒時期通過民宿、農家樂增長營收。”李德興說,因地制宜,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是李家山村的出路。

在高山蔬菜發展、生態農家樂、美麗鄉村建設等一、三產業上“築巢引鳳”。

目前,李家山村已初具產業興旺的雛形。接下去,除了高山種植和民宿農家樂,李德興還將關注中草藥種植、開發旅遊景點等項目,致力於帶動周邊輻射村落的集體經濟發展,助推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

我和我的祖國|李家山村:探索“股份制”民宿發展模式

我和我的祖國|李家山村:探索“股份制”民宿發展模式

我和我的祖國|李家山村:探索“股份制”民宿發展模式

暢談獲得感

李榮富

(李家山村鄉賢、台州山鷹物流有限公司負責人)

我18歲下山打工,二三十年的摸爬滾打,拼出了自己的小事業,也該為家鄉建設貢獻綿薄之力。我們村自然環境得天獨厚,適合發展民宿,正好我有想法,有老宅資源,村領導和村民也十分支持,那我就更加義不容辭,設計出一家有特色的高端民宿項目來吸引更多的遊客,讓更多人知曉李家山的美。在這個項目推進的過程中,我覺得多年在外的遊子之心得到了慰藉。

張連清

(李家山村的媳婦,東北人)

2005年前,我在外打拼時認識我的愛人,兩人在外一起辦過廠、做過生意、打過工,吃了不少苦,沒賺到多少錢。2007年,我跟他回到李家山村種植高山菜,從十幾畝田地發展到現在五六十畝,從兩個自幹到現在僱了六七位工人。種高山蔬菜效益好,我還計劃想辦法再擴大種植。家裡的交通工具從自行車升級到摩托車,再到現在的兩輛小汽車。破舊的老房子也重建成了四層樓的大房子,我對現在的生活非常滿意。

王六勤

(舒院民宿老闆)

村裡山好水好空氣好,確實是修養身心的好地方。近些年,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善。風貌提升了,我們也很樂意邀請山下的朋友們閒暇時一起上來小住,洗洗肺。老婆參加過村裡的廚娘大賽,手藝棒,加上原材料也好,讓城裡人也品品正宗的山裡菜。村裡正好支持辦民宿,我也符合條件,也就在家裡設幾間客房,和老婆一起招待城裡來的客人。家家辦民宿,家家都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