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恆在臨死前向乾隆提出一個什麼建議,若採納,鴉片戰爭就不會輸?

小小嬴政


傅恆(1720~1770年)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他是乾隆孝賢純皇后的弟弟,標準的皇親國戚。

民間傳說乾隆和小舅子媳婦有一腿,據說傅恆之子福康安是乾隆和他的老婆瓜爾佳氏的私生子。當然沒有史料證明這個傳說是真的。

傅恆是個名將,曾指揮了大小金川之役,平息準噶爾叛亂等戰役,這樣說吧,傅恆在48歲之前沒打過敗仗。

傅恆50歲時就去世了,換言之,在他臨死前兩年,即1768年指揮的“清緬戰爭”卻是他人生的“滑鐵盧”。因為這次他遇到了強有力的對手了。



我們先了解一下“清緬”戰爭的過程

籠統地講,清緬戰爭是指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而進行的一場戰爭。

具體來說,“清緬戰爭”就是從1762年冬,緬甸入侵我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開始自衛反擊為開端,到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協議結束為止,歷時7年的戰爭。

清政府在這次戰爭中共花了911萬兩白銀,死傷無數士兵,最後落得一個不勝而勝,取得了一個名義上讓緬甸臣服的結果。講真這很丟大清的面子,就連乾隆都承認,“十全武功”裡的這一功很“水”。

說實話,清緬戰爭一開始清軍打得很糟糕,六年中,三位雲貴總督因戰敗自殺,還有一位戰敗被裁撤。



就在乾隆一籌莫展的時候,就在清緬戰爭相持不下的時候,就在無將可派的情況下,乾隆突然想起了小舅子傅恆:“我怎麼把這個能人忘了”!

乾隆馬上任命傅恆為雲南總督,全權執掌徵緬帥印,即日出發。

傅恆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二月,率軍到達了雲南邊境。雙方一交手傅恆終於明白為什麼“清緬戰爭”這麼難打原因了。

他心中暗罵前四位總督都是“蠢貨”,為何打了六年都沒發現問題癥結所在。

原來中緬邊境多陰雨天氣,緬甸都是木城,這些木料一遇雨水變得光滑堅硬,大清的火炮根本轟不開城門,加上清軍火槍落後,大多數的裝備還是大刀加弓箭,而緬甸的士兵配備的是英國造的“燧發槍”。

想想看,一群騎馬揮舞大刀的能幹過火槍嗎?傅恆心中怨恨前幾位總督為何不及時反饋戰況,以至於現在自己打的十分吃力。




傅恆在尋找戰機,陸地沒勝算就從水上攻擊,他命令士兵伐木造船。

戰船很快打造完畢,傅恆親帶八千士兵,沿金沙江順流而下,直達緬甸守軍後方,2000多里地竟然兵不血刃。

緬甸守軍突然發現被清軍包圍後驚慌失措,有的地方乾脆棄城逃跑,有的地方舉起了白旗。

緬甸守軍從沒遇到這麼牛的人,這傢伙好似天兵天將,連續六年的戰爭讓緬甸守軍厭倦了,如果這樣僵持下去都會被拖死。緬甸守軍產生了厭戰情緒,於是提出停戰議和。

其實這正是傅恆求之不得的事,傅恆是北方人,對南方這鬼天氣不太適應,來到雲南不久就病病懨懨,軍隊一部分北方兵和他情況差不多,傅恆是強打精神指揮戰鬥。



既然雙方都有停戰之意,雙方指揮官一拍即合:“他奶奶的,不打了,愛咋咋地”。

傅恆給乾隆通報了戰況,把情況說的挺慘,其實也不樂觀,乾隆見好就收,順坡下驢,“行了,緬甸服了就算了,停戰吧”。乾隆終於同意結束戰爭。

休戰的時間是1769年11月16日,傅恆燒掉戰船,率軍返回了北京。

傅恆因在戰鬥期間感染了疾病,回京不久就臥床不起,1770年二月,傅恆感到時日不多,恰好乾隆來探病,他強撐病體向乾隆提了最後的建議。

傅恆說:“通過這次戰役我發現咱們的火器很落後,緬軍所持的火器威力很強大,我們應該向西方訂購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




傅恆用最後的力氣向皇上進言,乾隆只是說:“好好養病吧!等你病好了再議”。乾隆坐了了一會就走了。

沒過兩天傅恆就去世了,享年50歲。

乾隆以後並沒有採納傅恆的建議,並沒有進行軍備更新換代。他頑固認為:“騎射乃建州之本,不能拋棄祖制”。同時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八騎軍依賴火器,會使八騎軍越來越廢馳“武功”和懶惰。

乾隆這一做法為子孫留下了隱患,假如他採納傅恆的建議,就沒有70年後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慘敗。清朝滅亡,乾隆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結語:有人說,清朝滅亡始於康熙和乾隆,這兩位皇帝都拒絕發展火器,康熙當政期間,流放了發明“28連發機關槍”的戴梓;乾隆拒絕了傅恆發展火器的建議,否則歷史的走向可能會發生變化,世界老大可能是中國。


秉燭讀春秋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咱大清朝就是一根朽木雕不得人,茅房裡的土堆不得牆。整個大清朝小三百年的歷史,過得那叫個稀裡糊塗。傅恆算是第一個被打醒的滿人,很可惜的是打醒沒多久,明白了世界正在鉅變的他卻沒有撐過疾病的騷擾,沒多久就掛了。

所以想要解決題主的問題,咱先的瞭解一下傅恆這個人,接著瞭解一下是啥事,把這位滿清貴族給揍醒的,接著再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傅恆這個人

他可是有名的官二代,這輩子屁股下面就像做了火箭一樣,那官帽子一頂接著一頂的往那腦門上扣,看的人要多眼熱,就有多眼熱。

沒辦法誰讓人家有一個好姐姐——孝賢純皇后,簡單的說人家是乾隆這個十全老人的小舅子。

姐夫照顧小舅子這不是應該的嗎?

老梁把傅恆的履歷拉出來溜溜讓大傢伙眼紅眼紅。

乾隆五年的時候,傅恆剛滿二十歲,就被姐夫拉倒紫禁城裡邊看守龍窩,得到人生中的第一份職業——藍翎侍衛。說的能讓大家明白一點,也就是一保安。

但人家這保安那可是隻有武進士進入三甲的行列,才能得到的職務,那是正六品的品級。而且必須是八旗老爺們中的上三旗才能有的資格,在編總共才九百個人,人家就是其中一位。

好吧,沒事的時候,腰裡揣著刀,腦瓜頂上頂一頂大草帽,在龍窩邊上溜溜彎,就這麼呆了幾個月。老姐說好了就是鍍鍍金,有那麼個過程就行了,幾個月後,這腦袋上就扣上了頭等侍衛的帽子,這時候就已經是正三品,這就跨了好幾個級別,沒辦法朝裡有人就是好辦事。

這時候就不是保安了,這就成了保鏢。皇帝身邊的近臣,簡單的說就是皇帝蹲著,你站著,皇帝吃著,你看著,當然前提是閉嘴,別說話。

乾隆七年,也就是離第一份工作過了兩年,這就戴上了御前侍衛的帽子,這和皇帝更進一步,還能時不時的說上一句話。當年明珠,和珅之類的人都掛過這帽子。

這個時間段裡,加上乾隆這也是剛繼位沒多少年,這手裡可以使喚的大臣沒多少,這不捎帶著領著內務府大臣的職務。

這第二年也就是乾隆八年,戶部右侍郎的紅頂子就下來了,還掛著大山西巡撫的職務。

兩年後,也就是乾隆十年,這一腳就踹開了滿清的權利中心的大門——軍機處。

一年後,乾隆十一年,一屁股就坐在了軍機大臣,內大臣的位置上,開始閉目養神,處理政務了。這一年剛剛好,人家二十六歲。

六年啊,咱六年僅僅是從小學畢了個業,或者初中高中剛剛畢個業而已,人家已經是權利的核心中的核心大臣了。咋說呢?這段時間還真看不出傅恆有啥能耐,似乎就是靠著老姐那張老臉混飯吃。

如果您真這麼想,那可就錯了,後邊開始,人家真的憑著本事說話。

乾隆十一年的時候,四川西部大金川那幫子土司,蹲在自家地頭上過小日子。乾隆感覺這幫人就是國中之國的土皇帝,沒事的時候就喜歡挑起事端偷雞摸狗的打架鬧事,最後乾隆為了一勞永逸搞了一個改土歸流的策略,將這幫吃啥啥不夠,幹啥啥不行的土司的根子給掘了。

結果人家造反了,最後傅恆跑去收拾的爛攤子,這一傢伙下去,花了七千萬的帑幣,乾隆十全大武功中的第二個就這麼貼在了腦門上。

一等忠勇公,腦袋上的帽子也換成了寶石頂,身上的衣服也脫了變成了四團龍補服。

到了乾隆二十年,平定準格爾,傅恆騎著大馬,挎著大刀,也去了。這可是十全老人中第一武功啊,這不乾隆將傅恆塞進了紫光閣,就這麼一劃拉成了第一位。這就走上了人生巔峰啊!

把傅恆揍醒的事

這就到了乾隆三十四年,滿清對緬甸第四次用兵,沒辦法前三次都失敗了。這次小舅子出馬一個頂倆。

這過程有點狼狽,但最後勉勉強強,湊湊活活的也算是“贏了”。

說道這裡,細心的朋友就要問了:“老梁你幹嘛在贏了上邊加引號?又要嘚瑟啥呀?”

這個說起來還真是臉紅,畢竟是咱大清的正規軍和緬甸一幫子地方留守部隊幹了那麼一傢伙,也沒有把人家咋樣,還死了不少人。雙方打仗的將領,也沒有經過自己主子的同意,就這麼簽了一份合約,草草了事。這要是正兒八經的說道,這至多也就是個平局而已。

可最後咱大清和緬甸在談判桌上扯皮扯了都有十年了,緬甸的老大由於被別人騷擾的受不了了,這才點頭同意向大清納貢稱臣。

這事,才畫上了一個句號,這不乾隆著急忙慌的就把這事,按在自己的十全武功中充當一個大頭。

那麼題主的問題就和這場戰事有著直接的聯繫。

傅恆在這場戰役中,深切的感受到了西方火器的厲害,因為緬甸使用的是西方先進武器燧發槍,人家準備拿著這傢伙事稱霸東南亞,說真的如果不是咱這滿清從中搞了這一下,東南亞還真有可能就被這傢伙給統了。

反過來咱看看滿清那種只能打三十步的火器,那就是一個燒火棍,人家五十米開外就能放到你,要是遇到個下雨天這火器您就扔了吧,這就是一累贅。

而且更加要命的是,滿清的火器制度,那叫個廢物,都一百多年的老古董早該丟的東西,居然還在軍隊中流行,時不時的搞個炸膛玩,把大清的士兵都快玩死了。

所以,傅恆在緬甸染病之後,對西方火器有了一定的瞭解,但傅恆知道自己這個便宜姐夫的德性,一直就抱著那八旗大老爺不過百,過百不可敵的理念。

八旗大老爺們能有這份殊榮,乾隆和他們的先祖都認為,這都是馬上的功夫了得,還有那大弓拉的嘣嘣的響的原因,你這一傢伙,要是弄個先進的火器進來,八旗大老爺們可都得玩完,咱還咋過百不可敵。

一個光屁股的小屁孩,拿一火槍,一傢伙就能幹倒一個,滿清花費數十年培養的能把哪大弓拉的嘣嘣響的弓箭手。

所以死的時候,傅恆這才就向乾隆建議,咱大清也得研究研究這火器,不然緬甸這事還的發生,更糟糕的事就很有可能推倒鼻子跟前了。

但乾隆這位十全老人認為,這世界怎麼變都不管他的事,他只要經營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可以了,至於兒孫們的事,他們自求多福好了,俺先把這十全武功搞齊了再說。

所以傅恆這個被打醒了的滿人,好不容易憋出的話,被乾隆這十全老人給堵了回去,咱大華夏被滿清逐漸的帶離了文明,向著原始社會開始進化。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最近的一部《延禧攻略》讓原本鮮為人知的富察傅恆聲名大震,雖然《延禧攻略》裡乾隆和富察傅恆的很多故事都是杜撰的,但是富察傅恆的歷史功績和個人才能方面還是有明確記載的。富察傅恆是孝賢皇后的弟弟,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與電視劇裡溫文爾雅的傅恆不同的是,歷史上的傅恆其實是武將出身,並且,相比於乾隆時期以及後來的滿洲將領,他的謀略、眼光和作戰成績實際上是很有成就的。

傅恆在乾隆朝的第一大功勞就是平定準格爾叛亂,雖然在這場平亂中傅恆立下了大功,但是在另一場對外戰爭中,傅恆也更顯示出了他獨特的判斷力和超前的認識。公元1766年,由於清朝對戰緬甸屢戰不勝,甚至出現了平叛的主將三次戰敗並自殺的事件,這令一向以文治武功自居並且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非常沒有面子,乾隆震怒之餘部命傅恆親領三萬精兵直撲西南邊境。

傅恆帶領的八旗兵,論馬戰可以以一當十,打的緬甸兵抱頭鼠竄,但是這不代表能夠輕易地征服緬甸。久經沙場的傅恆很快就發現了為什麼前三次清軍征討緬甸都遭到慘敗的原因。緬甸軍的武器裝備要比清軍現今許多,主要表現在槍械上。這不難理解,英國在18世紀率先開始工業革命,正好是中國的乾隆朝,而印度是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緊挨著緬甸。有很多先進的英軍準備經過印度傳入了小國緬甸,包括最新研製的燧發槍,這是緬甸壓制清軍的法寶。無數的清軍士兵拿著大刀弓箭被對手的先進槍械遠遠的打死。


傅恆清楚雙方的武器差距將導致清軍大量傷亡,於是自己做主跟緬甸議和,緬甸人雖然武器有優勢,終究是個小國,打心眼裡是不想和清朝這樣的龐然大物做對,於是也痛快的答應和解。傅恆沒打贏就撤軍,並不是因為無能和膽小,這是在中國國土之外進行的一場懲戒性的戰爭,不是保衛國土的戰事,因此傅恆權衡之後決定撤軍。

乾隆時期多年的對緬戰爭耗費了清政府九百萬兩白銀,儘管當時正逢乾隆盛世,但這仍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乾隆皇帝對傅恆無功撤軍的結果非常不滿意,畢竟乾隆是派傅恆去給自己爭面子的,結果又打了個敗仗。傅恆回到京城的時候身患重病,因為緬甸的溼熱氣候令這些北方的滿族將軍身體吃不消。他拖著病體告誡皇帝,一定要引進和研製這種先進武器,否則周邊各國都普及了燧發槍,大清朝在戰爭中將非常被動,並且損失慘重。但是乾隆卻認為傅恆是在給打敗仗找藉口,根本沒把燧發槍的事情當回事。而傅恆沒過多久就病重不治,撒手人寰了。


幾十年以後,清朝就被英國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開始了我國近代100年的屈辱史。如果乾隆皇帝當時能夠採納傅恆的忠言勸告,歷史雖然不一定改寫,但是想必清朝不會敗的那麼慘吧。


歷史課課代表


富察·傅恆乾隆皇帝的小舅子,心腹大臣。傅恆南征緬甸見識到了緬甸軍隊使用先進的燧發槍和先進高效的部隊編制,自以為很強大的清軍在緬甸軍隊面前連續失敗,讓傅恆認識到,清軍裝備落後,軍制落後,而且由此看到了英國對雲貴和西藏的威脅,所以在已經病入膏肓的情況下,傅恆向乾隆上書,傅恆在上書中描述了緬甸強大的火器以及更為優秀的軍隊編制,同時還強調了英國對雲南以及西藏的威脅。傅恆認為,應該立即向西洋購買先進裝備,淘汰老弱,以應對將來的戰爭。

可惜,十全老人乾隆皇帝還沉浸在天朝上國”迷夢中,並沒有理會傅恆的最後建議,仍一意孤行,以騎射為本。不僅如此,乾隆還以敗為勝,將緬甸之役列入他的“十全武功”,簡直恬不知恥。

其實就是乾隆聽從傅恆的建議也是治標不治本,也無法挽救正在走向遲暮的大清,也不可能改寫鴉片戰爭的結局。

中國的落後不僅僅是在武器裝備和軍事制度上,而是在國家的各個方面,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制度、民族矛盾......後面以漢族官僚主導的洋務運動也證明了這一點,只有先進的武器裝備,沒有能正確使用它的人,最終還是隻有失敗。

以上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歷史人物和故事,可以關注我。


書生講史


洋務運動後仍有甲午戰敗和八國聯軍入北京事件,證明單純的軍事技術改革、甚至經濟改革無法改變一個國家的總體落後面貌,並解決其根本問題。

清朝的主要問題不是科學技術落後,軍事技術落後,而是人民的組織方法有問題——也就是政治制度和相應的經濟制度,或者按韋小寶的邏輯說是錢和女人的分配方式有問題。所以這個問題不解決,清朝被列強戰敗是早晚的事情,清政府被其他勢力所取代,也是早晚的事。

因為被壓迫者必然不甘心在行有餘力的情況下仍然保持現狀,而外來勢力的介入必然將舊有的體制破壞,使之喪失穩定性。


大唐幅音


如果傅恆能再多活幾年,就光從緬甸打仗那裡繳獲的火器組成一隻清兵火器營,打給皇帝看看,乾隆又不是傻瓜,可能會改變大清朝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